王燕閣
摘 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怎樣發現創新人才、如何培養創新人才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課題,作者主要介紹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人才的嘗試,重點介紹教師如何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意識、堅定信念,以及營造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介紹了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創新人才的具體做法,從教學方式、方法、內容進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與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發和示范性。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創新人才 培養方式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近年來,我在一所職業學校教語文兼做班主任工作,對創新人才的培養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很有心得和體會。
一、樹立培養創新人才的意識,堅定培養創新人才的信念
評書大師單田芳常講,世上的事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教師要培養創新人才,教師首先是創新型教師。教師有心,學生受益,我用創新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我首先讀了一些關于牛頓、愛因斯坦、凡·高、居里夫人、喬布斯、馬云等一系列“創新型”名人的成功,力圖發現他們在青少年時期的創新軌跡,從中找出一些有用的東西。二是對我以往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了徹底的反思,去粗存精、去偽存真、去舊存新,該否定的大膽否定,進行全方位的調整,按照培養創新人才的標準進行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新規劃。三是弄清創新人才在學生時代的特點,確定培養目標,他們具有高于常人的認知能力、好奇心、敏感性、創造性、學習動力和創新情感,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思想處于求知欲強烈階段。教師頭腦中有了培養目標,樹立了培養創新人才的意識,堅定了培養創新人才的信心,真正是萬紫千紅安排盡,搭好臺子育新人。
二、積極創造培養創新人才的環境,形成創新人才成長的肥沃土壤
在學校培養創新人才關鍵是教師,重點是課堂,我堅信每一個學生都具有閃光點,內心都是一座豐富的寶藏,有待開發。比如教《鴻門宴》一文時,第一節先播放兩個教學課件,一個是鴻門宴座次場面,一個是十條成語: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項莊舞劍、人為刀俎、暗度陳倉、明修棧道、鴻溝為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接著播放單田芳評書《西漢演義》《鴻門宴》片斷,同時留下一個討論題:鴻門宴上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第三節上課,八個小組各選一個人發言,抽簽后發言,各自闡明觀點,氣氛熱烈,反響空前。以前我多次教《鴻門宴》,從未獲得如此效果,這次感覺很成功,主要原因是學生對項羽為什么不殺劉邦這個論題十分感興趣,課下就進行討論和準備,預習是自覺主動充分的。
三、教學中巧妙設疑,喚醒學生潛在的創新意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所在的職業學校,學生文化課基礎較差,但按照“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有才”的職教理念,從另一個角度看職業學校的學生個個都是聰明的,心靈深處都潛藏著創新的意識。
我從新生班教起,開篇先學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和竺可楨的《中秋月》兩篇文章,用大科學家的事例說明讀書不必為信古人,不必迷信名人,要有自己的判斷,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鼓勵學生在新理念、新形式、新教法的指引下,大膽質疑。接著學習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我給學生出了一個論題,假如此情此景中,訪問朋友的就是你自己,你是推或是敲?為什么?十多個學生答案仍然是有推有敲。看來大家并未按朱光潛的意思,認為“敲”好。爭論的結果是繼續“推”“敲”下去。但學生的心靈深處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潛在學生心靈深處的創新意識正在悄悄開啟。
四、把歌聲引進課堂,用歌聲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
高中生愛唱歌,我也喜歡唱歌,就把這個優勢引進課堂教學,用歌聲助推教學,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教老舍《我的母親》、史鐵生《合歡樹》,課前就領著學生唱劉和剛的《媽媽》這首歌,喚起學生幼年享受的媽媽的愛,為理解課文打下鋪墊。又如學習《荷花淀》,課前就唱《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課后唱《小河的水清悠悠》,課前唱揭示了背景,課后唱深化了主題。另外,我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影視劇引進課堂,如學《林黛玉進賈府》把電影《紅樓夢》片斷搬進課堂,學《竇娥冤》把京劇搬進課堂,學《雷雨》把話劇搬進課堂,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五、只要有創新意識,創新方法無處不在
我有一個體會,只要教師樹立了創新意識,那么創新辦法俯拾皆是,信手拈來。我校處在城鄉結合部的潁河之北,緊臨三千畝森林植物園,北靠具茨山,面向大平原,可謂環境優美。每年早春二月,我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尋找春天的消息,親身體會“二月春風似剪刀”;陽春三月我們走出校園,感覺“吹面不寒楊柳風”;四月我們登上具茨山,觀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自然現象。只要有心,“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蔭,風霜高潔,水落石出”,一年四季都有走出的理由,都有不同的心得,都可以給學生創造出快樂,目的是要喚起他們的創新意識。
通過教學形式、方法和內容的改革,營造了多趣、寬松、民主、競爭、探索的良性教學生態,我和學生都感受到了學習的愉快。好風任借力,送他上青云,我還要繼續為學生成長為創新人才助力。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文集.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8.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