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躍金
摘 要: 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模式要改,教師的教材觀念、教學方法、教學語言要改,對學生提問的方式及獲取知識的途徑也要改。
關鍵詞: 教材概念 教學方法 教學語言
“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材從頭講到尾”,有人對過去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這樣評價,盡管這話有失偏頗,但這種落后的、單一的教學方法必然導致教和學的脫離,絕大多數學生的注意力游離于課堂教學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動參與意識不強,教學效果不佳。新課改如何改變這種狀況,落實新課改精神,需要廣大一線思想政治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真正樹立主體意識,并落實到具體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施優化課堂教學,筆者就兩年課改的親生實踐和探索談幾點體會。
一、對教材觀念的改變
傳統教學是“教教材”,所謂“教教材”就是以教材為中心,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片面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新課改要改變為“用教材教”。所謂“用教材教”就是不僅把教材當做是知識的載體,更重要的是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工具、一種途徑、一種方式,即一種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不僅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必需的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培養好的精神狀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使用教材上,學生能夠看懂的內容,讓學生自學,教材中沒有,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新理論、新觀點可以補充講。比如思想政治必修Ⅰ《經濟生活》中探究“市場配置資源”這節內容時,“市場交易必須自愿、平等、公平、誠實守信”,教材對這部分內容涉及較少,但市場交易必須遵循的“四大原則”對高中生認識、分析市場交易活動,樹立正確的交易價值觀相當重要,教師這時不能僅局限于課本,照本宣科,而有必要把這“四大原則”拓展開,聯系現實中的具體的各類交易活動,要求學生作出判斷是否符合交易“四大原則”,在分析、討論、探究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交易價值觀。這樣既傳授了知識的完整性、全面性,又豐富了課堂內容,聯系了現實生活的實際,拓展了學生的視野。
二、對教學方法的改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會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英國笛卡爾也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師教了什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學法上指導學生怎樣預習,怎樣聽課,怎樣提出問題與回答問題,怎樣在復習中歸納整理知識并找到知識的聯系,怎樣學會知識的遷移,等等。比如在思想政治必修Ⅱ《政治生活》的教材中,多次出現“監督”:公民的基本的權利——監督權,民主監督的方式,對政府的監督——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對執政黨的監督——人民政協,如何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并不是教師一眼一板的教,而是通過教師的點撥,學生學會對類似的知識有歸納、總結的能力,觸類旁通。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方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上質的飛躍。
三、對教學語言的改變
教師講課主要靠語言,語言的應用在教學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思想政治課較高中其他科目來講,理論知識點較多,內容有的也比較抽象,政治教師教學語言的恰當運用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教師來說,課堂上的聽者是學生,良好的語言藝術會成為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強大武器。傳統教學只注重教師的“講”,缺少互動,結果是教師講得“唾沫橫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新課程改革后,教材更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看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應用語言藝術。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Ⅰ《經濟生活》探究學習“股票”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引用“爹”與“被套”這個幽默笑話:
某股民看著滿盤飄綠的大盤,眉頭越皺越緊。這時有位股友過來搭訕,問賺了多少錢?他苦笑了一下:“還賺呢,這兩天我是買了一個跌,再買一個還是跌。”旁邊股民聽他說買一個“爹”再買一個還是“爹”,覺得好笑都大笑起來。老張悟到自己失口,十分尷尬。回到家里,悶悶不樂,往床上一躺便蒙頭大睡。兒子過來喊爹吃飯,他沒好氣地吼一聲:“爹爹爹,以后少喊我爹。”兒子莫名其妙,妻子也感到納悶,說:“誰招你惹你了,發什么神經?你想睡,也不脫那張皮,看看把被套弄的,我剛剛換的被套……”沒等妻子說完,他一骨碌爬起來:“別吵了,又是‘跌又是‘被套,還讓人活不活啦。”
在講述過程中,可把“跌—爹”、“被套”這些術語寫在黑板上,這樣一來,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為探究新的內容做鋪墊,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相反,如果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直接講解股票的含義、價格及其影響因素等,可想而知,效果有天壤之別。
四、對學生問問題的改變
以往教學強調教師的嘴巴、學生的耳朵,后來進行教學改革,重在學生回答問題是不是、對不對。這些淺層次的問題雖然解放了學生的嘴巴,但沒有完全啟發學生的思維。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要引導和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提出問題,教會學生問問題的方法(正面問和反面問),掌握問問題的層次: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做(how)即三“W”。例如,在思想政治必修Ⅱ《政治生活》探究“我國的外交政策”的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這樣提問:我國的外交政策是什么(what)——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為什么要執行這種外交政策(why)——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我國在對外交往中是怎么做的(how)——堅持三個“基本”(基本原則、基本目標、基本準則)。只有學會了問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得到啟發。
五、對學生獲取知識途徑的改變
傳統教學更多的是讓學生“學習知識”,即先教給學生知識或結論,然后讓學生通過示例或實踐證明知識,學生對知識被動接受,故要求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做到“理解”“運用”,可以稱之為難。新課改中要改變這種狀態,教師必須放手讓學生“學”,主動學,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比如,思想政治必修Ⅰ《經濟生活》探究“價格變動的影響”中互為替代商品、互補商品的關系時,可以聯系每位學生家庭生活、家庭消費的實際,近兩年的物價上漲,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和改變。如,在家庭的餐桌中,豬肉是必需的,那豬肉價格的上漲,給我們的餐桌帶來什么變化?又如,石油價格的上漲,給我們的出行帶來哪些影響?為什么騎摩托車的人少了,電動車開始逐漸增多了?在學習探究中,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自己收集材料、數據,進行討論,分析總結,獲得親身體驗,并對知識進行深入思考。這樣,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真正理解和運用。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過程本身就是時代性、針對性、實踐性甚至是主觀性非常強的理論及實踐探討過程。在新課改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師只有切實轉變觀念,課堂教學發揮學生主體性,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不斷探索和改進,才能改變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點,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走進高中新課程》編寫組.走進高中新課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鐘啟泉,主編.顧泠沅,夏惠賢,副主編.教育方法概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巧用話語“鉤”住學生的心[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