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蘊
摘 要: 生物教學中倡導探究性學習就是要變學生被動聽講為動手、動腦地主動參與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質疑、調查、實驗、搜集、分析和解讀數據、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中,既發展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又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 中學生物 實驗教學 觀察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許多生物現象和生物體的結構必須通過實驗才能觀察清楚。實驗教學在生物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初中生剛接觸生物實驗,對實驗儀器、用具的使用方法都一無所知,而且好奇心強,自控能力差,因此他們做實驗時,注意力容易分散在實驗儀器及用具上,不注意聽講。在實驗過程中不認真操作,觀察實驗現象不細致。那么,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呢?
一、首先明確觀察目的和方法
觀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生動的感性認識形式,它往往通過多種感覺器官的聯合活動,并在思維的參與下進行的。在觀察時,必須對觀察者預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務,擬訂一定的計劃,按計劃仔細地觀察,提出問題,尋求某種答案,這樣才能保證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觀察的事物中。例如: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實驗目的是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和液泡。觀察前教師應強調細胞膜緊貼在細胞壁內壁上不易辨認,有些細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調好光圈,光線強弱要控制適當,使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目的要求進行觀察。觀察的結果好壞,可由教師檢查,檢查方法可采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也可讓學生繪制觀察的標本圖示,這樣才能達到觀察目的。
二、邊觀察,邊模仿
例如,在講《顯微鏡的使用》、《臨時裝片的制作》這些實驗時,先講解顯微鏡結構、作用及使用方法,老師邊操作,邊講要點,邊做示范。學生邊聽,邊看,邊模仿操作。制作臨時裝片時,老師邊講要點,邊示范,學生也是一步步跟著老師做。這樣教學比先講,再讓學生做的效果要好。學生在顯微鏡下看到自己制作成的裝片,就會有成就感。這樣模仿操作后,再讓學生自己獨自操作,制作其他的裝片,獨立完成實驗。這時老師再巡查輔導,對他們的實驗成果進行打分。這樣學生的實驗學習興致就會更高漲。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規范的操作方法。
三、先整體后局部觀察
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全面觀察,抓住事物的各個方面及其發展變化的全過程,這樣才能達到認識事物的目的。例如:觀察根毛和根尖的結構,先用肉眼觀察認識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須根系、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征,進而用放大鏡、顯微鏡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認識和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
局部觀察即細微觀察,要求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質的屬性,捕捉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從而發現事物各個側面的特點。例如:在組織學生觀察花的形態和解剖花的結構實驗中,首先觀察水稻花與桃花的形態,緊接著指導學生進行兩種類型花的解剖,仔細觀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結構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產生的原因。而觀察水稻花結構時卻沒有這種蜜腺結構,使學生弄清蟲媒花與風媒花的結構差異。通過解剖觀察使學生認識兩種不同類型的花在本質屬性方面的區別。
四、進行對比觀察
運用縱橫比較進行觀察,同中求異或異中求同。對比觀察能使學生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不平常的東西,從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異及從差異中找出共同點或因果關系。例如:在觀察單子葉植物與雙子葉植物形態、結構時,先要向學生強調兩種植物顯著區別,一是葉脈的結構:平行脈與網狀脈;二是莖的結構:有無形成層;三是種子胚的結構:一片子葉與兩片子葉,有無胚乳。單子葉與雙子葉植物在葉序上講也有許多相似之處,這是因為它們都屬于綠色植物,葉序相似之處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緣故。又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從概念、公式、原料、產物、條件等方面去對比。這樣通過對比觀察,學生對各種生物的特征就易掌握。
五、可反復觀察
為了保證觀察結果的可靠性,觀察的次數要多,否則就難以區分偶發現象和一貫現象。例如: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就需要在設計實驗時,給鼠婦提供陰暗和明亮兩種環境,觀察鼠婦對環境的選擇,除光照情況以外,土壤的潮濕程度。溫度等因素也可能對鼠婦有影響,為了確保實驗結果只是由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應當使這兩種環境中除光照以外,濕度、溫度等其他條件都相同,這就需要反復練習,反復觀察。在長期的實驗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指導學生反復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
六、從生活實例中去觀察
在生活中,生物現象無處不在。例如,在學習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時,我首先從學生熟知的例子入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出發,引發學生思考與歸納。例如:
我問:“用鹽腌蘿卜、青菜,盤子里會有很多水,這水是從哪里來的?”
學生會很快答出:“從蘿卜、青菜的細胞中滲出來的。”
我又問;“誰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
同學們七嘴八舌,紛紛舉起了手。有的說:“用糖拌番茄,盤子里的水也會多起來?!庇械恼f:“我媽腌的咸菜,缸里也有很多水。”……
我啟發道:“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什么?”
學生答道:“細胞內的水分可以往外滲,細胞能夠失水!”
我進一步引導:為什么鹽堿地上的莊稼總是長不好?
一次性施肥過多為什么會造成莊稼“燒苗”現象等問題。
七、在社會實踐中去觀察
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實驗教學是不夠的,例如,在進行“探究葉綠素的形成是否與光有關”的進一步探究中,我創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吃的蒜苗是綠色的,而蒜黃是黃色的,它們是怎樣培育出來的,你想知道嗎?那就請你親自種植來探究吧。這激起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愿望,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選擇材料進行培養,并找出光是探究的主要因素。一組蒜苗放在光下培養,另一組放在暗處培養,進行對比實驗,仔細觀察,結果證實光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學生通過親自體驗,主動獲取了知識,提高了學習能力。
又如《探究種子萌發的條件》實驗,老師可以先啟發學生的一些思路,然后讓學生根據種子萌發所需要的幾個因素進行設計實驗,在課外進行觀察記錄。
這樣的觀察,不僅使學生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更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和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和信心。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學習經驗,使生物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汪忠,湯國平,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6.
[2]汪忠.生物學.義務教育教科書.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