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娜
摘 要: 數學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些充分說明了數學來自生活又用于生活,并且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存在著密切聯系。這就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生活化是必然趨勢。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學生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內容,那么在學生眼中,數學將是一門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游戲。這樣,學生學起來自然感到親切、真實,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習效果,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態度和意識。實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改善數學課堂教學,不僅有助于提升小學生數學素養,提升教師教學水平,更有助于推動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一、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
在素質教育目標下,教材越來越注重技能培養和生活化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教學情境,更應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同時也可根據學校特點、學生群體及教學質量等多方面綜合考慮,深入挖掘、整合、優化教材,合理處理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于生活實際。
例如,在學習簡單的乘法加法混合運算中,我結合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事例,選擇他們易于接受、理解的例子進行數學教學。比如讓學生根據當前蔬菜價格,計算家里晚餐花銷,結合班級獎勵獎品計算所需費用,等等,從而獲得數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入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和數學名人的有趣故事作為補充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高斯1到100的“倒序相加法”的運用,華羅庚沉迷數學計算而導致賣東西忘了收錢等小故事。在教學《分類》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學生和家長一起去逛文具超市或超市,要求學生留心觀察超市里面的商品是怎樣擺設的。教師可把超市里的商品做成課件,在新課開始播放課件,然后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商品該怎樣擺放呢?”學生就能聯系課前觀察的情景容易回答出:“同一種商品擺放在一起。”這就為分類的認識奠定了基礎。
二、捕捉生活素材,體會數學
生活既是學生數學學習的起點,又是學生數學學習的歸宿,每位學生并非上課后才能接觸數學,也不僅是在學習中才會接觸數學,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數學問題,也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的積累,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數學認識。社會生活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他們可以從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媒體上了解到很多數學信息,還可以從與家長、同伴之間的聊天談話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間的游戲有時也會成為數學學習的第一手資料。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社會現象、相關的生活經歷作為導入知識,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例如,在對于克、千克、頓的計重單位的學習中,通過蘋果、一本語文書和一本數學書、一大桶水舉例,稱一稱,掂一掂,一個蘋果大約200克、語文書和數學書大約1千克、一大桶水大約20千克,讓學生親自體驗重量的不同,使他們更容易地理解了一噸的重量大概是50桶水的重量,使抽象的噸的概念在學生心中變得具體形象。又如,教學《圓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感知“圓”,再通過觀看“假如汽車輪胎變成正方形”的汽車顛簸行駛視頻,從而讓學生明白汽車輪胎做成圓形的道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很有用,學好數學有利于解決我們身邊的實際問題。
三、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情境”是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橋梁,設計生動形象的“數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感悟生活,讓豐富多彩的生活為數學學習服務,從而再次積累新的數學知識。例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創設玩撲克牌游戲,同桌合作,準備每1—10的牌各一張,然后每人任抽一張牌,再利用兩張牌上的數說出寫出兩道加法算式,兩道減法算式,并計算出結果。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把單調枯燥的數字加減運算融入玩撲克牌的游戲中,學生興趣盎然,每個人都動手、動口、動腦,個個積極投入其中,這樣將每位學生的思維都激活起來。
生活化情境選擇可以從學生身邊情境進行加工,例如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教師可以拿出一把搖晃不穩的椅子,要求學生對其進行修理,在學生思考如何修理椅子的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探索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一天,某珠寶行發現一塊價值超過10萬元的鉆石被人盜走了,名偵探柯南在現場勘測時發現了盜賊留下的一個腳印。很快,柯南就知道了這個盜賊的身高,并根據這一重要信息進行排查搜索,很快盜賊就落網了。名偵探柯南究竟是怎樣根據腳印推測出盜賊的身高的呢?同學們,你們知道嗎?當學生被深深吸引,滿臉好奇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本課的教學內容“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通過創設“珠寶盜竊案”的生活情境,引出比例的學習,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
四、回歸生活空間,應用數學
數學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打破以往生硬的數學和實際生活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服務生活,用于生活。例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可以模擬超市購物這一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買賣東西”。通過識別商品,看標價,付錢,找錢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識別假幣,懂得要愛護人民幣和節約用錢的道理,從而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教學“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布置給學生這樣一道作業:如果我們的教室要重新進行粉刷,請你來統計一下,大約需要用多少錢買多少桶涂料?這就要求學生觀察了解粉刷教室哪些部分,并通過對長度的測量、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然后根據一桶涂料大約可以涂多少面積的墻面,涂料的單價等計算出所需費用。這些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意識到在他們周圍的某些事物中存在著數學問題,深深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更與現實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學習數學的最終歸宿。
數學的應用對日常生活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課改要求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必然趨勢,如何有效實現這一教學理念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生活中的數學是鮮活的,只有真正走入學生的生活,數學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