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清
摘 要:新的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要注重探究模式的運用,使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本文闡述了運用此種模式的方法。
關鍵詞:生物教學;探究模式;運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088-01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探究式教學已被廣泛運用,怎樣更好地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呢?自己在實踐中運用了以下方法。
一、注重引言設計,激發學生興趣
在導言中采取多種手段進行激趣,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利用諺語引言引發學生思考。如,用“九月九燕飛走,三月三燕來鉆”來說明動物的節律行為;用“兔子不吃窩邊草”、“狡兔三窟”來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來說明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關系和食物鏈的特點;用“一山不容二虎”來說明能量流動是逐級遞減的;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生來會打洞”來說明遺傳現象;用“一豬生九仔,連母十個樣”來說明變異現象等。
2、利用謎語引言活躍課堂氣氛。如在教學蚯蚓的生活習性、形態特點和對人類的益處的內容時,可以引入“兩頭尖尖相貌丑,沒有腳來沒有手,長年累月地里走,施肥松土是能手”的謎語;用“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來鞏固果實、種子有關知識等。
3、利用詩詞引言,加強情感教學。如,利用毛澤東少年時寫的一首“詠蛙”詩詞來導入兩棲綱教學,“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這樣即生動又形象。再如用古樂府詩:“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窿,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來說明古代黃河流域的繁茂景象,再通過與李白的千古名句“黃河之水天上來”進行對比來說明人與環境的關系,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二、運用問題引路,使學生善于用腦
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要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他們大膽質疑,敢于挑戰權威,敢于標新立異,這樣利于促使學生形成敢想、敢問、敢說、敢做的心理品質,形成良好的提問習慣。如可以設問:為什么下雨過后蚯蚓會大量爬出洞穴?移栽幼苗的時候為什么要帶土坨?一次施肥過多為什么會造成燒苗?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處于有問題性的心理狀態,有一種疑惑、好奇感。另外也可以通過演示實驗來激發學生提出問題,還可以鼓勵學生“反判性”地提出問題,質疑教材、質疑教師及新教材的科學史教育。打破學生只正面接受知識的學習定勢,迫使學生產生“逆反意識”。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還應加強課堂問題的設計,教師在課堂中應少些直接提問,多些指導激問;少些批評斥責,多些鼓勵表揚;少些權威專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訴結果或答案,多讓學生去嘗試成功或失敗來獲取新知。教師要時時引導提問,處處激勵解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置身于引導者的角色,啟發者的角色,而不是說教者的角色;教師要從生物學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為學生理解和獲得生物學知識的輔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幫助學生把當前問題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習任務處于既適合學生但又具有挑戰性的水平,刺激學生進行思考、善于用腦。
三、激發探究欲望,培養思維方式
教師應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的特點,在教學中巧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激發起他們一探究竟的欲望。例如探究螞蟻的取食行為、魚兒為什么離不開水、蝗蟲用什么部位呼吸、鼠婦的生活習性、影響開花的環境因素、植物吸水和失水的條件等等。還可利用教材上的一些探究性實驗進行改進,如“廢電池浸出液對生物的危害”,可以改為“廢電池浸出液對小魚的危害”,把小魚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加入浸出液,觀察加入少量浸出液后小魚的燥動不安,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往往會引發出許多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由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小實驗,培養學生進一步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完成課外小實驗,使學生產生生活情趣
課外活動對提高學生的素質非常有益,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許多技能的形成都是與此活動分不開的。開發課外實驗素材,優化生物學教學,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入手,例如“生物學知識在餐食業中的應用”,這樣會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還可以從生產、生活實踐中挖掘素材來設計實驗方案,例如動物生活習性的觀察、植物物候學的研究、顯微觀察、生態環境調查等等。這些實驗能實現學生的創新與實驗空間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由學校向家庭的拓展,促進學生在探索方法和思維方式上求創新。教師應鼓勵學生去實驗、去探索、去研究,延伸課內,充分利用課外,開展研究性學習,使課內理論性的知識、理論上的解題思路,通過實踐、探索、論證,更好地掌握。學生一旦掌握了科學的觀察方法,對他們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五、引導查找資料,學會終生學習
收集和分析資料是科學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收集和分析資料已不是很難的事情了。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可獲得對社會的直接感受,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著與他人的交往與合作,懂得獲取信息渠道的多樣性,學會綜合已有知識來解決所研究的課題,同時還可增長才智,鍛煉能力,適應社會,感受生活,體會到所學的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理解學習的目的,增加學習的動力。教學應該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在現代社會中,學生一旦被激發起興趣,就會從多種信息源中找到資料,學會自己學習,舉一反三。這種終生學習的能力,是許多學者和科學家都具備的。
總之,運用探究教學模式,對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敢于質疑、親自動手、大膽探究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