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紅艷
摘 要:數學是一項基礎學科,是學習其他科目的語言學科;同時數學也是一項生活學科,對于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現象、解決生活難題有著極大的促進價值。特別是在小學時期,正處于學生各項認知能力、基礎知識積累的關鍵時期,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通過生活化的教學素材滲透來拉近學生與課堂學習之間的距離,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本文筆者就生活化素材的教學規劃、生活化素材的課堂運用、生活化素材的課外鞏固等角度入手談一下我對數學教學工作的一點思考,旨在為提升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可參考的依據。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素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157-01
一、科學認知生活素材重要性,做好教學規劃
由于不同地區學生不同的生活經歷、不同的成長環境,對于數學知識的認知也各不相同。而現行的數學教材是全國統一發行的,具有共性而缺乏特色性,這就導致單純的課本知識學習難以完全符合本地的教學需求。教學中教師就要結合課本教學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學習狀況,通過本地化、生活化的教學素材運用來做好學生的科目學習規劃,以便能夠使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所謂的教學規劃就是指教師為了確保學生能夠實現有效的課堂學習效率,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特點以及本門學科的基本教學情況,選擇最有效的課堂講授方式的一種方法。對于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而言,備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小學階段的教育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基礎知識,還要促使學生養成思維模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認知技能。因此,針對小學的教育方法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中,怎樣才能使教育內容貼近生活化,這就是在教學規劃時需要積極進行思考的問題。從多方面進行考慮分析,不論是針對教材還是針對學生,研究出最有效最適合學生發展進步的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教學方法的制定還要滿足循序漸進的過程特點,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由易到難,由基礎到復雜,層層深入,實現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以及應用。例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結合本地標志性的建筑,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講述自己家里分別位于哪個方向。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太陽的大致方向來判斷時間等等,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二、善于運用生活素材滲透,做好課堂教學
課堂是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成果。特別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習活動的進行與學生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根據課本知識的相關內容,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來進行創新學習,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創設來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距離。例如在教學“年、月、日”知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日來認識日期,之后再通過陽歷、陰歷的區別,通過閏月、閏年的認知、通過萬年歷的演示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整體認知。
另外教學中教師也要善于創新教學模式,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鼓勵學生進行交流學習。俗語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相互交換之后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想法,相互交換之后就有多種不同的想法”。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習慣均未形成一定的定勢,所以,不同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的切入點和方式亦不同。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小組競爭等形式來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能夠通過小組合作來完善他們自身的認知體系,同時還能夠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來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科學表達的良好品質。
小學生由于心智發育不完善,在課堂上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在教學的過程中增加課堂小游戲的形式能夠很好地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增強學生的注意力,通過重復多次的練習達到掌握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倍的認知”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玩“明7暗7”的游戲:學生按座位輪流報數,循環往復,在遇到7的倍數(7、14等)的時候要說“過”,如果說錯就要接受懲罰。這樣的游戲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鍛煉學生學生對于倍數知識的認知。同樣的還可以采用“明4暗4”、“明6暗6”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三、創新運用生活實踐運用,做好課下鞏固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學生要“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面對新的數學知識時,能主動地尋找其實際背景,并探索其應用價值。”數學是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單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我們除了做好課堂教學之外,也要鼓勵學生在課下的生活實踐中進行運用,以便能夠引導學生做好課下鞏固。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逐步形成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得學生能夠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理解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縮小與優等生之間的知識差距,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之后,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以班級為單位制作屬于自己的“生日日歷”,將自己、小組成員、家人的生日標注在上面,既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親近關系,還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日歷知識的掌握。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學中“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學中我們就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地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讓他們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生活性特點,進而引導學生重視數學學習,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