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云
摘 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呢?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要從早抓起,強化認知;激發興趣,教給方法;樹立榜樣,檢查糾偏;家校配合,破舊立新四個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培養;良好;閱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6-256-01
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對閱讀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習慣的養成依然要常抓不懈。葉圣陶先生對于教育的本質有這樣的論述:“把某些精要的東西化為自己的血肉,養成永遠的習慣,終身以之,永遠實踐,這才對于做人真有用處。”可見習慣的培養是多么的重要。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對培養小學生閱讀習慣的一點認識。
一、從早抓起,強化認知
在閱讀習慣的培養上,我們一方面從早抓起,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三四年級是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階段),另一方面注意強化學生對閱讀習慣的認知,通過講述、對比、訓練等方式使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和意義,端正閱讀態度;知道習慣的具體要求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操作有哪些要領,怎樣一步步地完成。要求學生以認真的態度對待閱讀,做到看書不能走馬觀花,草草而過。為促進學生閱讀我們采取了以下方法:1、創建閱讀儀式:留出一段特別的時間作為每日讀書時間,把和孩子一起選擇“每日一書”變成慣例,然后坐在一個專門的位置讀書。每天總空出一小段時間來讀書,哪怕就讀那么幾頁,堅持下來就是一本了。彌縫推薦你在睡前躺在床上閱讀30分鐘。2、養成設疑自答的習慣。這是一種在閱讀時對書中所寫的人、事、理等勤于思索,堅持“質疑—破疑—再質疑—再破疑”的習慣。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閱一下書的內容,再循事而談,提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結果如何”或“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細讀全書,邊問邊讀、邊讀邊答。學生養成了自問自答的習慣,閱讀中,就必能有所悟有所得。
二、激發興趣,教給方法
1、加強預習指導,教給預習課文的方法
葉圣陶說:“練習閱讀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小學生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預習習慣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注重“指導、督促、激勵”三結合,教給學生“一記、二查、三讀、四思、五提”的預習方法。一記指記字音、記字形、記詞語、記好句佳段。二查指借助工具書、網絡等,查課文中的字詞的意思,查課文的背景資料,查與課文有關的篇章。三讀指疏通句子,讀通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容。四思指指導學生思考課文后的練習題以及教師根據班級實際提出的預習題,幫助學生明確目標,培養能力。
2、擴大學生閱讀量
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把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緊密結合。課內適當補充有關材料和課外讀物,讓學生用已學閱讀方法學習,同時介紹好書好報好文章;課外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博覽群書;教學生掌握多種讀書的方法:精讀、略讀、速讀、選讀等,指導學生摘錄好詞佳句妙段,剪貼報刊雜志的有關內容,組成剪貼本;每周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專門閱讀課外書,相互交流讀書心得,傳閱摘記本,使人人都能自主選擇讀書材料。
三、樹立榜樣,檢查糾偏
學有榜樣,趕有對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對小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動他們進步。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名家偉人,都有喜好讀書這一好習慣,書籍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讓學生領悟到,課內閱讀固然重要,課外閱讀同樣不能忽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比、學、趕、幫、超,使學生自主地發揮主體作用。如:對課外閱讀面廣的學生獎以“小靈通”、“小博士”等稱號;對能說會道的學生給予“小喇叭”、“故事大王”、“小記者”等稱號;對摘記做得好又多的學生,給予“勤勞的小蜜蜂”的稱號;對那些平時不太好,一段時間進步快的,也授予相應的稱號,以激發勉勵他們繼續努力,通過與自己的比較,看到自己的進步,促使養成更好的習慣。
四、家校配合,破舊立新
家長要有閱讀習慣,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經過實踐,一些家長為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各有高招,比如:對特別愛看電視的,通過“電視作媒”來引導;對喜歡在上廁所時看書的,就來個“見縫插書”;對喜歡聽故事的,只講一半,來個“吊足胃口”等,這就是家校配合的結果。再者對于孩子選擇的書籍,給他充分的自由度。凡是書店里的書,只要孩子樂意看,就讓他盡情地看,基本上不干涉。至于買書,則可給孩子立一條規矩:漫畫書可以在書店看,但不買。理由是漫畫書字少,一本書有時不到半小時就看完了,買了劃不來。其余的書,只要孩子喜歡就買。
1、與孩子同讀書。讓書香彌漫家庭,讓家長成為孩子讀書的榜樣。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時刻也是家庭生活中很幸福的時刻,父母親和孩子一起讀各種各樣的書,增強了彼此的交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對父母,對孩子,對家庭都是一種陜樂。書滋潤著兩代人的心田,也必然能提升了兩代人的素質。 因此,每天需有固定的讀書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強化和訓練,固定時間內讀書,就成了一種習慣,和洗臉、刷牙、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一種需要后,想不讓孩子讀書,都難了。 為孩子大聲讀書,本身并不困難,難在持之以恒。選擇合適的時間段,每天堅持至少讀20分鐘,和孩子一起快樂地享受這個過程。
2、和孩子聊書 。“聊書”主要是幫助孩子去發現可能被忽略的東西,好玩的東西。大人如果通過要求孩子“再讀”的方式,可能起不到好的效果,但大人通過自己讀, 與孩子開心地聊一聊,孩子可能就會去重讀。在與孩子聊書的過程中,大人與孩子的關系是平等的。大人有豐富的社會閱歷和閱讀經驗,自然在理解的深度上是孩子 所不能及的。但是孩子天真率直,沒有那么多思維定式,而且特別善于發現細節。在對故事的理解上,大人并不總比孩子高明。因此在聊書時,大人需要蹲下來,不 要高高在上。讓書中的營養滋潤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伴隨著孩子成長。并讓學生養成不懂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河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