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波(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張掖734000)
?
基于就業導向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研究*
柳紅波
(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甘肅張掖734000)
[摘要]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旅游人才的核心要素;通過雪球抽樣分析已畢業學生的就業渠道及特征,發現地方鄉鎮干事和教師是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旅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的增加受政策引導較為明顯,企業就業人數有增加趨勢。因此,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應強化學科特征以提高學生基本素質、聚焦地方特色加強文旅人才培養、結合行業特征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順應市場特征加強企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就業導向;旅游管理;課程體系
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具有現代管理理念和實踐技能的旅游人才成為當前旅游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課程設置一般指開設的教學科目、各種活動及先后順序和教學時數的安排。課程設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它設置的基本依據是根據培養目標、學科特點,為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結構和素質結構服務,它集中反映了教育目標和專業的培養方向。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合格旅游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保證人才培養目標順利實現的執行過程。
對于課程體系設置,很早便受到了廣大旅游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部分學者從借鑒國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我國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劉愛莉等(2012)以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為代表的世界頂級旅游管理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為基礎,總結出課程設置的四點規律:專業課程設置方向必須與專業依托的一級學科相協調、課程設置必須與專業培養目標相輔相成、課程設置要符合學科發展規律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課程體系設置的核心內容。申洪源(2009)在總結澳大利亞酒店管理、瑞士洛桑模式和康奈爾酒店管理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從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校內外并舉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也有學者結合其他學科課程設置方式提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結構,陳才(2003)認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結構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必修)、專業課(必修)、專業服務技術課、選修課和生產實習與畢業論文。李力、張敏敏(2010)指出,旅游管理課程體系設計應把握課程設計的基礎、充分重視課程設計的平衡、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的需求、課程設計要迎合產業的需求。也有學者通過實踐及觀察提出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申秀英、陽琴(2006)指出,應該調整培養目標、力求教學內容與實際需要的統一,調整課程體系,加強旅游管理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和建立較為穩定的教學實習基地。張進偉(2010)認為,課程的優化設置可以更好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認真分析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規格、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針對基本素質、專業能力、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對課程進行實踐與改革。曾國軍、彭青(2008)指出,重點高校和相關旅游企業應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學生進行專業方向引導;應該建立教學、實踐、科研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還有學者選擇不同視角來探討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羅許伍(2009)運用分形理論對課程結構體系進行重構,實現優化,對課程的比例重新調整使之符合最和諧的黃金分割比例。張燕燕(2007)從體驗視角探討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凌茜(2011)認為應該以就業為導向指導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并提出具體策略為:招錄有行業內就業意愿與行業潛質的學生、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課程設置、創新實踐教學方式、尋求多渠道校企合作和提供全方位就業指導。
通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由于旅游管理學科發展尚不成熟,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尚未建立起大家公認的科學體系,目前多在自我摸索或參考國內外同類院校課程體系自主制定的課程體系,盡管有部分學者已開始從就業視角探討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問題,但作者研究的前提假設是學生畢業后一定從事旅游行業。眾所周知,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本行業就業率較低,這樣的假設在實踐中往往面臨不切合實際的窘境,反而從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實際情況來倒推、反思課程體系設置的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追蹤調查,在掌握歷屆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學生就業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優化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這對于培養滿足社會真正需求的人才具有促進作用。
河西學院自2004年開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生以來,目前畢業學生8屆,畢業生為410人。由于受時間和信息不對稱因素影響不能獲得所有學生的全部就業信息,故采用雪球抽樣方式獲取數據,即筆者首先選擇有聯系方式的學生,首先統計學生個人就業信息,其次讓該學生統計與其有聯系的其他同學就業狀況,再讓聯系到的同學統計其所能聯系到的同學,依次類推,像滾雪球一樣,最終獲得7屆畢業學生235人就業信息(見下表),其中2008屆38人、2009屆18人、2010屆20人、2011屆31人、2012屆24人、2013屆36人,2014 屆68人(當年畢業兩個班)。
河西學院歷屆畢業生就業情況一覽表(單位:人)

通過上表可以發現,已就業的學生中最多的就業崗位為地方鄉鎮干事,共54人,占到所有樣本的23%;其次為地方旅游事業單位,共39人,占到總樣本的17%;接下來依次為非旅游企業、旅游企業、地方教師、地方文博部門和非文旅事業單位,它們分別占總樣本的比例為17%、15%、10%、5%、4%。通過仔細分析,河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呈現以下特征:
第一,地方鄉鎮和教師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在抽取的235個樣本中,地方鄉鎮干事和教師共77人,占到總樣本的33%,也就是說1/3的就業生最終選擇在地方鄉鎮或學校就業。究其原因,主要受找穩定工作和不能離家太遠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同時畢業生就業很少創業,以及專業對口就業較難,所以其就業選擇與其他專業畢業生較為相似,即選擇地方招考,最終進入到地方鄉鎮和學校。
第二,旅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呈增長態勢。地方旅游事業單位就業共39人,占到總樣本的17%,但仔細分析會發現,2011年以前在旅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僅為6人,而在2011年以后在地方旅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較多,為33人,占到所有旅游事業單位就業人數的85%。這主要源于2011年始甘肅省每年在一萬名考試招考中招錄500名相關專業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旅游事業單位工作,這一舉措大大推動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在地方旅游事業單位的就業。
第三,企業就業人數大幅度增長。在企業就業中,旅游企業和非旅游企業就業人數總和為74人,占到總樣本的31%,大概可以理解為1/3的就業生選擇企業就業。但仔細分析會發現,企業就業人數最多的集中在2014年,達到38人,占到企業總就業人數的一半以上。但背后原因較為復雜,一方面與學生就業觀念轉變有較大關系,學生開始選擇放棄穩定的事業單位而進入企業工作,同時甘肅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畢業生進入旅游企業工作注入一針強心劑;另一方面,部分畢業生由于參加地方考試成績不理想,先選擇企業就業,然后繼續參加地方事業單位招考,如果被招錄則會選擇放棄企業崗位。因此,2014年畢業生就業信息有一定的啟發意義,但由于學生畢業不久,仍然存在就業崗位二次選擇的諸多可能。
結合以上數據和分析特征可以發現,首先,河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仍然選擇當地就業,地方鄉鎮干事和教師仍是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在2011年以前由于基層旅游單位吸收就業力量有限,學生對口就業人數較少,但在2011年以后受甘肅省就業政策引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始大量進入地方旅游基層部門就業,較好實現了專業對口。其次,在非文旅事業單位及文博部門有一部分學生就業,但數量較少;最后,企業就業呈現出一定的增長態勢,這與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及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有密切聯系,但不排除畢業生臨時選擇企業就業,再次進入事業單位就業的可能。
按照一般邏輯關系,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該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應該根據學生就業崗位需求培養其知識和技能。但通過上述數據和分析發現,學生就業主要集中在地方鄉鎮、地方學校、旅游事業單位及企業,這與目前大多數學校臆想的學生在旅游行業就業,應該培養其旅游從業崗位知識和技能有較大偏差,所以為了更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河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強化學科特征,提高學生基本素質
由于河西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就業渠道較為廣泛,所以應該培養適合社會各種崗位需求的綜合性、通用型人才。旅游管理現屬于管理學的一級學科,所以應該注重管理學類課程的開設力度,使學生掌握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其能更好適應社會需求。具體而言,應該按照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要求,開設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等管理學基礎課程。
(二)結合行業特征,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旅游活動涉及眾多行業,具有復雜性、綜合性等特征,所以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開設必須滿足諸多學科交叉的需求。具體來講,應該按照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旅游管理專業開設的核心課程,開設旅游學概論、旅游經濟學、旅游規劃與開發、旅游市場營銷、旅游心理學、酒店管理概論、旅行社管理、現代服務業管理、旅游商務英語等課程。特別要結合旅游事業單位部門需求,加大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旅游規劃、旅游市場營銷、旅游項目策劃、智慧旅游等課程的開設力度。
(三)聚焦地方特色,加強文旅人才培養
甘肅省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文化旅游潛力巨大。隨著國家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及甘肅省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戰略的實施,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成為甘肅省未來一段時期內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應結合甘肅省文化產業及旅游產業發展的現實需要,針對甘肅省歷史文化特征及文博部門對文化、旅游人才的需求,加大甘肅地方史地、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文化旅游與遺產管理、民俗旅游開發、文化產業概論等課程的開設力度,加強地方性人才的培養。
(四)順應市場特征,加強企業人才培養
隨著甘肅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開發采用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受到廣泛認同,政府引導、企業操作已成為旅游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所以結合旅游產業市場化的需求特征,應該加強適合于企業運作與管理的管理人才培養。具體而言,除開設管理學基礎課程之外,還應該加強與旅游企業特征密切相關的課程,如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旅游企業運營與管理、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課程;同時結合旅游市場新的變化,加強學生對于社交媒體等諸如微信、微博、OTA、O2O、B2B、B2C等知識和使用能力的培養;另外應該加強學生創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指導學生創新的基礎上鼓勵學生自主創業。
[參考文獻]
[1]林智中.課程組織[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48~52.
[2]劉愛利,張一凡,姚長宏.旅游管理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設計的規律探討——以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專業為例[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42~46.
[3]申洪源.國外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方案與教學特色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6):140~144.
[4]陳才.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段)課程體系改革的幾點思考[J].旅游學刊·旅游人才與教育教學特刊,2003:35~37.
[5]李力,張敏敏.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設計比較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0,(9):63~65.
[6]申秀英,陽琴.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思路[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139~142.
[7]張進偉.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探索實踐——以阿壩師專旅游管理專業為例[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114~116.
[8]曾國軍,彭青.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體系設置的系統分析——基于重點大學高年級本科學生的問卷調查[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443~447.
[9]羅許伍.本科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優化——以西藏大學為例[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23(2):78~80.
[10]張燕燕.體驗視角下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探討[D].遼寧師范大學,2007:29~32.
[11]凌茜.以就業為導向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策略[J].教研,2011,(2):35~36.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甘肅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5A-138)和河西學院教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HXXYJY-2012-013)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4-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