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冰
摘要: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結果,是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必走的路程,是建立在平等、公平、自愿、互利的基礎上而實行的農戶聯合,在農產品的技術加工、運輸、購銷、信息等環節開展互助式的聯盟,促進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本文從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組織理論為出發點,分析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必然性,以及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完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對策,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立法機關完善法律制度、以點帶面發展、規范操作方式、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等。
關鍵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問題;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321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3-0111-03
我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建立時期早,從解放初期到上世紀90年代,大概分為激進探索、自發演進、迅速發展三個階段,每個時期因所處歷史環境的不同,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程度也有所差異。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后,農村生產力明顯加強,中東部平原地區基本實現機械自動化耕種,各種農業合作組織、技術協會、服務中心也不斷地涌現出來,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業生產與銷售的一體化,出現了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的一種新型的農業合作經濟關系。[1]
一、發展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一)農村經濟改革的必經之路
在新的社會時代背景下,傳統的農業發展結構已完全不能夠適應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建設。國家經濟在迅速轉型的過程中,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說,首要解決的是“三農”問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所實行的是企業化經營,將農戶的力量集中起來,在平等、自愿、公平、互利的基礎上,對所收獲的農產品進行再加工,然后再推向市場。[2]這樣一來,不僅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獲得更高的收益,而且有助于國家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產業優化。
(二) 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
傳統觀念上形容農業生產,即“面朝黃土背朝天”,不僅生產環境艱苦,而且收益少,這些都是阻礙農村發展的主要因素。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將個體的、分散的小生產者聯合起來,解決農民組織程度低、力量單薄、生產規模小等問題,這種在技術加工、運輸、購銷、信息等環節開展互助式的聯盟,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改善農民在產品買賣過程中的劣勢地位。對于國家和政府來說,任何政策支持和經濟改革的執行,其目的都是為了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民收入,是黨和國家一直關注的問題。
(三)促進我國農業結構改革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將農村零散的小生產者集中起來,發揮各方的優勢,增加生產力和市場競爭力的表現。中國地大物博,城市化的發展必須先以城鎮化的發展為前提,這也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傳統的農業生產是獨立的,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未經過再加工,轉手賣給中介商,農民辛苦了一年只換取很少的收入。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采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方式,將所有的農戶集中起來,實行公司化經營,使整個農業生產正規化、規模化、集約化,促進農業生產在技術加工、消費、流通領域有機結合起來,最終形成一種完整的產業化經營模式。
(四)便于政府加強調控力度
國家在穩定農業生產方面,給予農民眾多的補助和支持,但部分地區政府在政策執行過程時是有欠缺的,私自將國家財政撥款據為己有,欺上瞞下的事情常有發生。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實施,實際上是對農業產業化的調整,將分散的生產者聯合起來,以經濟市場為導向,實行統一化的管理,組織對每一位農戶負責,有利益一起分享,有風險一起承擔。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調到農民生產積極性,而且以這種新的載體形式出現,國家各種農業政策也可以更好地執行下去。
二、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現狀和問題
(一)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
由于地形優勢,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從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蔓延,以山東省諸城為例,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有500家,帶動9.5萬戶農業生產積極性,注冊農業品商標75件,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成績,直接提升當地農副產品的生產力。在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地區多以平原為主,所以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比較迅速,越來越成規范化、集成化、專業化,而西部多以山地為主,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較為緩慢。[3]
(二)合作基礎薄弱
我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合作基礎較為薄弱主要體現為兩方面:第一,我國廣大農村農民文化水平偏低,為了增加家庭收入,不少年輕人到外務工,留有老人、婦女、小孩在家,他們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程度不高,很多農民將土地看作唯一的財險和依靠,對農村實行經濟合作組織心存懷疑,不配合新型農村合作組織的建設。第二,部分鄉鎮地區政府領導,認為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就是擴大化的“個體戶”,對其含義和概念不清晰,宣傳力度不夠,鄉鎮領導的不重視也是導致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推廣速度緩慢地原因。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國小農經濟生產的方式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自產自足的生產模式使農戶具有很高的生產自由度,因此對于專業的合作經濟組織的成立需要有正規化的管理不了解。目前,國家和政府層面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扶持于支持力度都不夠,對其工作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方向引導,這種松散的狀態很難使專業的合作經濟組織具有市場競爭力。另外,國內一些大型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決策不民主、缺乏監管制度、議事制度等,這些都導致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我國的發展速度較為緩慢。
(四)人才素質偏低
上文提到我國農民是最質樸和勤勞的人民,由于信息的閉塞,廣大農民文化素質偏低,對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了解,導致大多數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一種技術加工、運輸、購銷、信息等環節開展互助式的聯盟,不僅是將農村多余的生產勞動力集中起來,而是實行企業化經營的方式,促進我國原先的農業結構的改變,這樣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作為支撐。但目前我國農村大多數人才流向大城市,在偏遠地區農業方面的專業人員依然匱乏。
(五)國家扶持力度不夠
“三農”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它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國家雖然提出給予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政策上的支持和優惠,但市農業局在管理過程中由于事多人少,各地的情況也不同,很多工作無法開展和進行。鄉鎮政府在執行過程中,還出現多頭管理、重復批復的問題,管理較為混亂,上級對地方部門工作指導不力,這些都導致了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較為緩慢。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行公司化經營時,涉及到眾多資金問題,需要工商、稅務、民政等部門的配合,國家雖然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給予了一些優惠和支持,但支持力度是遠遠不夠的。加強政府服務職能建設,不間斷對各部門開展培訓,增加國家對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唯有這樣才能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組織更好地發展。
除以上五點以外,農業發展后勁不足、立法不完善、運營機制和環境不順暢、融資不暢通等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和發展,必須多方位、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對策,才能促進我國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變革。
三、完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對策
(一)提高思想意識
農業是支持我國第二、三產業發展的基礎力量,對傳統形式的農業結構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變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民的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程度,因此基層鄉鎮干部應在農村廣泛加強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建議大學生村官將這種先進的理念傳達到農戶的家中,從思想上讓廣大的人民群眾認識到實施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意義。
專注于對高等院校農業學生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知識的學習,加強對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并從思想意識上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到深入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把加強農村經濟建設的重擔放在高校畢業的學生身上。另外,需要加強對農業主管部門人員的培訓,讓基層的骨干分子認識到宣傳建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重要性,從理念上改變大家對松散的生產模式的認識,繼而促進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與發展。
(二)完善法律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本身是農業體制的創新,如果要使其健康穩定地發展,最關鍵的是用法律的手段對其保護。另外,對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具體實施情況,應該請專業的人員進行指導,規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和經營模式,對出資人的利潤分配也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出臺相關法律政策,是為了更好地保證農民的利益,讓廣大的農民群眾有法可依,也使農業生產在趨向正規化的發展過程中,朝法律化進程方向發展。
山東省諸城市率先對專業經濟合作組織法律制度進行了完善,由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規范》,在該規范中對市經管局工作人員的職責都進行了規定,對已經開展的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實行登記政策,在出資結構、管理模式、監管制度上都作了明確的規定。據悉,山東省諸城市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迅速,經營和運作良好。
(三)以點帶面發展
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改革涉及的城市和人口多,應循序漸進地推行,在一些地區形成示范農業,發展當地農副產品品牌,形成市場競爭力,然后再逐漸向周邊推廣,如諸城市創建的“皂戶牌”辣椒粉、“大村綠”牌蔬菜等都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品牌。事實證明,品牌是產品的附加值,它能夠激發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增長。
近年來,綠色有機食品的概念被廣大的民眾熟知,全國主要的農業經濟作物產區根據當地的特色,爭創全國或省級著名品牌和商標。事實證明,如山東省諸城市的辣椒粉已聞名全國,成為該城市的宣傳“名片”,帶動著諸城市其他農業產品的發展,實現當地經濟的增收。食品安全要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需要工商、質監、衛生等各執法部門的配合,從源頭上保障食品安全。
(四)規范操作方式
我國農村面積廣,涉及人口多,人員文化素質偏低,在實現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道路上,必須逐步推進,國家和政府應從整體上積極引導,給予一定的扶持和優惠政策,使其一開始就按照規范化的模式開展。在鼓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時,應堅持多樣化、多方位的發展戰略,以規劃為前提,有的放矢地實施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
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做到不限數量、規模、區域,但是必須堅持先規劃后執行,避免出現同工業發展中出現一樣的問題,即“先發展后整頓”,這樣發展的成本和風險是非常大的。規范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制定規范可行的規章制定,如入會條件、日常規范等;規范良性的運行機制,如監事會、理事會等;出臺民眾最關心的利益分配制度,讓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真正的做到民辦,且受益于老百姓。事實證明,唯有正規化經營的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才能夠將農村零散小生產者的優勢結合起來,發揮最大的潛力,在復雜的市場中才具有競爭力,也只有正規化經營才能夠保證組織內的每一位民眾收益程度是公平的。
(五)加大扶持力度
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問題創新型組織,目前正在全國范圍內逐步的推廣過程中,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相應國家的政策,關注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在當地的發展,并配合工商、稅收、衛生、質監等部門幫助其發展,給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最重要的是積極地解決組織發展中資金的問題,這點非常重要,關系到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程度的問題。[8]
除以上五點外,在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實施過程中,堅持家庭聯產承包制并存,創造良好的外界環境,多渠道解決資金困難等,都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會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五、結束語
從國際農業發展的規律發現,在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農民自身的力量較為薄弱,若想改變現狀必須實行不同形式的聯合或合作。我國的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也是一種將農民聯合起來的方式,在農民平等、公平、自愿、互利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經濟,這也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村產業化結構的調整,是改善“三農”問題重要的舉措,同時也是符合我國市場發展規律的決定,基于我國農村發展現狀,實施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提高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改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但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我國農村地域面積廣闊,應先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示范基于,以點帶面逐步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廣勝,周娟,周密.農民對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11):68-73.
[2]李云方,盧敏.中國農民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現狀與制約因素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0):456-458 .
[3]張紅云.關于發展我國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3-67.
[4]李桂麗,霍學喜.中國農民組織化模式探索與創新[J].農村經濟,2009(03):7-9.
[5]孔祥智,郭艷芹.現階段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狀況、組織管理及政府作用[J].農業經濟問題,2006(01):54-59.
[6]鄭建新.農民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河南農業,2008(09):17-17.
[7]楊宣,楊祎. 河北省蔬菜合作社發展的問題、潛力及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0(10):35-37.
[8]楊嘉良. 河北省農民新型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可持續發展的障礙路徑與機制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28):203-205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