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慶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初中體育教師要對教學設計尤為重視,增強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和體育鍛煉水平,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新課程改革的環境下,初中體育教師要掌握科學性的教學計劃,將健康第一作為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提高學生的體育素養,促使學生的全身心得到全面的培養,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品德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體育教學的內在價值,使學生真正地提高。
關鍵詞:關鍵詞:初中體育;教學;有效性
在過去的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往往會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學生對基本的體育運動技能的掌握,卻常常會忽視學生的興趣發展和體育運動習慣的養成,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十分低下,對體育的興趣也不高。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階段,樂于探索,好動心強,是開展體育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把握好這一黃金教育時期,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計體育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
一、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年齡階段,是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認知差異,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起學生個性的發展,保護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尊重學生的獨立看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個性,使教學能夠滿足青春期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
比如,在學習“健美操”這一節內容時,在練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的運動基礎不同,對健美操的認識也不同,因此,如果一味地讓所有的學生都按照教師的節奏整齊劃一的運動,很容易招致學生的反感,也難以使學生體會到健美操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練習,并給學生介紹一些教材上沒有的健美操動作,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感受到健美操文化的魅力。這樣,讓學生自由地進行練習,可以更好地滿足每一個學生的不同需求,讓學生能夠放松自我,身心不受約束,有助于突出學生的個性,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進來。總之,教師要合理地應用分層教學的理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在保證整體教學質量的同時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釋放,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教學的啟發性
教學的意義在于開發學生的智慧潛能,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會產生思維定勢,認為體育教學就只是讓學生簡單地進行操練,學生無需進行思考,導致體育教學的范圍越來越狹窄,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體育教學的意義。體育教學也同樣充滿著思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地設計教學情景,鼓勵學生進行知識探索,讓學生能夠通過探索來總結有效的體育運動經驗,培養學生的體育運動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比如,在學習“短跑”這一節內容時,對于很多教師與學生而言,這一節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進行練習,而教師則只需要簡單地向介紹短跑的要點以及安全規范就可以了,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十分的低。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怎么跑才是最快的?”在不知道正確答案的前提下,每個學生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步子邁的頻率最快才能跑的最快,有的認為步伐越大越快……這樣,在學生持有不同看法的前提下,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的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驗證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讓學生進行了正規的練習,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更樂于參與進來,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
三、加強體育文化的滲透
體育文化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受到多元思想的影響,初中學生的心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對于心理易變、容易受挫的初中學生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體育文化的滲透,通過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傳遞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態度,使學生勇于面對人生的挫折,形成對世界的正確認識,促使學生的全身心得到健全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球類”這一節內容時,現在的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球類明星,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相關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在課下搜集整理自己喜歡的球類明星的小故事,在課堂上進行介紹,分享給其他同學。這樣,可以讓學生全面、客觀地去看待自己喜歡的人物,讓學生在這些人物魅力的深入挖掘中有所收獲,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再比如,為了豐富學生的體育學習經歷,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以“中華傳統民族游戲”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傳統民族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民族自豪感,等等。這樣,通過文化的有效滲透,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提升教學的效益。
本文針對初中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展開了一番敘述。在初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在使學生掌握到基本的運動技能的基礎上,加強體育文化的滲透,使學生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識,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并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發散性思維、合作能力等,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李陽. 中考體育制度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7.
[2]王艷超. 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