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宇



摘 要:產業結構發展理論揭示了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構成和產值構成是不斷下降的,而第二、三產業則不斷上升,這是一個城市發展與繁榮的表現。本文對荊州市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體的對策。
關鍵詞:荊州市;產業發展;對策建議
荊州,位于沃野千里、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腹地和中國版圖的幾何中心處。全市國土面積1.41萬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68.71千公頃,戶籍人口661.01萬,人均占有耕地面積為1.41畝。近年來,荊州按照省委、省政府推動集群發展、打造千億產業的戰略部署,把培育支柱產業、加快產業聚集作為推進“工業興市”戰略、增強荊州經濟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大力實施集群發展戰略,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的發展。
一、荊州市產業發展現狀
荊州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總體一直保持著平穩的增加勢頭。荊州市的三個產業的發展情況分別分析如下:
(一)第一產業。荊州是農業大市,農副產品資源不僅種類較多,且量大質優,素有“魚米之鄉”、“天下糧倉”的美譽,是湖北省優勢農業資源核心區,國家重要的農產品綜合生產基地。近年來,荊州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主要農產品產量長期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水稻和棉花產量常年均位居全省市州第一位;是全國最大的冬油菜生產基地;水產養殖面積和產量連續19年位居全國市州首位,2010年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中國淡水漁業第一市”稱號。全市現有7個全國糧食生產大縣(監利、洪湖、公安、松滋、荊州區、江陵、石首)、5個全省水產大縣和3個全省畜牧大縣。
根據荊州統計局所調研的的數據,如表所示,由此可見,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在逐漸上升,雖然比重卻在逐年下降,但是比重還是很大。荊州農業在快速發展中,但是農業經濟不是荊州經濟的重點產業。
(二)第二產業。荊州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經過改革開放 20 多年的發展,慢慢發展形成了基礎堅實、較為系統的工業體系。2014年,荊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家數達到1002家。全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89.37億元。其中,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0.8%,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1.5%。按所有制分,國有經濟增加值增長2.7%,集體經濟增加值下降0.2%,股份制經濟(含私營經濟)增加值增長12.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經濟增加值下降7.4%。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完成增加值129.01億元,比上年增長15.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
102.91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工業用電需求放緩,全市工業用電量58.4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5%。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98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實現利稅
179.0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利潤總額118.0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分行業看, 化工對利潤的高速增長貢獻最大,實現利潤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40.8%。建筑業穩步發展。全年資質以內建筑企業203家,完成施工產值227.9億元,實現利潤13億元,稅金10億元。建筑單位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65萬平方米,招投標承包面積1100萬平方米。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56萬平方米。
根據荊州統計局所調研的的數據,如表所示,由此可見,第二產業的生產總值在逐漸上升,除了2014年的數據以外,產值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且比重很大。荊州第二產業在快速發展中,第二產業經濟是荊州經濟的重點產業。
(三)第三產業。荊州港為腹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荊州市的物資進口的40%依靠荊州港,荊州港外貿出口量占全市出口總量二分之一。除此之外,荊州、潛江、荊門等大部地區的煤依靠荊州港進口,荊門的石膏礦、水泥熟料及水泥、農資產品出口,湖南的津市、華容、安鄉等縣市的部分礦建材料進口、農副產品出口也由荊州港完成。因此港口為荊州第三產業經濟總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荊州旅游產業發展步伐加速,2014年全市接待國內旅游2267.45萬人次,增長22.5%;實現旅游總收入137.72億元,增長24.1%。結合荊州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和國際名望,旅游業是荊州市最具特色和優勢的第三產業。通過調研得知;荊州目前的現代服務業的金融保險業、科研和高科技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導致荊州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需要進一步完善改造。
(四)荊州市經濟整體分析。根據荊州統計局所調研的的數據,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見,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在逐漸上升,產值比重也在逐年上升,且比重很大。荊州第三產業在快速發展中,第三產業經濟也慢慢發展成了荊州經濟的重點產業。
從 2010年到 2014年,國民生產總值從 837.1億元增加到1480.49億元,2011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取得一定成效,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0年的19.0:46.8:34.2調整為2014年的 23.4:44.6:32.0,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分別上升了 4.4%,第二、第三產業則分別下降了2.2%和2.2%,而在2014年國家經濟三大產業比為9.17 : 42.64 : 48.19。 由此可見,荊州市這近五年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年生產總值和三大產業的生產值隨著時間逐年增加。雖然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一定進展,但荊州和武漢、宜昌其城市經濟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有待進一步調整和完善。
二、荊州產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2014年荊州市經濟形勢分析,工業中的發展困難存在于高技術產業發展不足,全市高技術產業完成投資64億元,占全部工業投資9.3%,增速低于全市水平19個百分點。全市高技術產業主要是醫藥制造和電子通信設備制造,占高技術投資的82.9%。從數據中得知荊州市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雖然荊州的第二產業占據荊州經濟的主導地位,第二產業中輕重工業產值比為54.8:45.2,耗能比為39.76:60.24,但是荊州還是一個一輕工業為主的工業發展緩慢的城市。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荊州地區外貿交易額,還可以提高工業經濟發展速度,從而帶動荊州地區工業的發展和荊州港口物流的發展。
在發展荊州高技術產業的道路上,我們一方面可以從外引進該技術產業入駐荊州,為荊州地區帶來經濟效應,提升荊州本土產業的競爭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政策扶持本土產業高技術創新和發展,培養自己的創新隊伍,來發展荊州搞技術產業。
參考文獻:
[1] 荊州港務集團,荊州港務集團公司2013報表.[R].荊州港務集團:荊州港務集團指揮部,2013.
[2] 盧珂,吳價寶.青島港口物流發展與產業結構關聯研究[J].山東交通學院學報,2014.22(1)28—38.
[3] 張月紅.天津林業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天津農業科學,2015年12期.
[4] 李婭; 韓長志.云南省核桃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經濟林研究,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