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營運資金是一個傳統的財務管理話題,但卻是企業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和重要內容。在理論方面,我國缺乏營運資金方面的理論創新與實證研究,甚至某些理論觀點存在一定的誤導,使廣大實務工作者無所適從;在實踐方面,我國企業營運資金管理水平仍遠遠落后于國際水平,表現為營運資金占用過多,使用效率偏低,管理質量低下。本文通過文獻回顧等,闡述了營運資金的本質含義,提出營運資金按供應鏈渠道分類;構建了一種基于閉環式的營運資金管理業績評價創新體系。
關鍵詞:營運資金 現金流量 經營渠道 業績評價
一、引言
營運資金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財務管理話題,但卻是財務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和重要內容。經調查表明,財務經理在營運資金管理上所花費的時間幾乎占了三分之一。營運資金所涉及到企業運轉所需的日常性流動資金,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其覆蓋范圍延伸到企業整個價值鏈,如設計、研發、采購、生產、營銷等各個方面。它的投入與收回是一種從“現金投入——材料——在制品——應收賬款——現金收回”的循環過程。企業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多,表明其償債能力越強,但是資金成本占用也就越大,可能表明其管理效率越低;企業持有的流動資產越少,其償債能力、資金占用成本與管理效率呈相反的現象。營運資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公司經營業績和競爭力。
盡管國內外已經有相關專家對營運資金從理論到實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本文仍希望從營運資金管理的基本概念、分類與業績評價體系創新等方面著手研究,讓營運資金進一步推動此方面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二、營運資金概念本質
目前,營運資金在嚴格意義上的概念,還存在較大的爭議。按照楊雄勝(2000)在《會計研究》上發表的《營運資金與現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一文,將營運資金概念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以“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來表示營運資金,也稱凈營運資金。該概念充分反映了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第二種是以流動資產來表示營運資金,稱為總營運資金。該概念使營運資金與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起來,促使財務管理向生產經營環節滲透與服務;第三種是把營運資金解釋為營運資本,強調對流動資金的投入數額。
營運資金的概念均過于寬泛、籠統,使實務工作者在實踐中,往往無所適從,從而使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本文中,所采用的營運資金概念,是借助“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來闡述的,如圖1所示。
在企業的所有經濟業務中,一般可以分為經營性活動、投資性活動與籌資性活動三大類。營運資金反映的是資產負債表的左右上半部,從其流動性的本質來講,營運資金管理是指以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控制為核心的一系列活動總稱,而非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管理。經營性現金流量所涉及的項目金額來源,也是資產負債表左右上半部的部分項目相互變化所致,但并不是全部項目變化所致。比如貨幣資金項目盡管是流動性最強的資產,但其來源已經涵蓋了三大經濟活動的結果,已經根本無法區分其存量或變量中,哪部分是經營性現金流量所致或非經營性現金流量所致,并且其變化波動具有不穩定性,如果將其納入營運資金管理范疇,無法真實反映經營性活動的結果和營運資金的業績;又如,應收股利項目所對應的資金變動,屬于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又如,短期借款項目所對應的資金變動,屬于籌資活動現金流量。由此可見,營運資金與經營性現金流量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在概念表現形式上存在嚴重分歧。如果不從理論上徹底厘清這種關系,在實務中將很難進行真正有效的營運資金管理。
為了使營運資金與經營性現金流量在本質與概念形式上達成一致,必須對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進行重新認識與劃分,如圖2所示。
在劃線的上半部分,是與經營性活動相關的項目,下半部分是非經營性活動項目或無法區分為何種經濟業務的項目(如貨幣資金)。企業在實務中,還可以根據自身不同情況進行進一步的重新歸類與劃分,比如預付賬款可由專門用于核算固定資產的預付,則預付賬款需要劃歸到非經營性活動項目。根據這一原理,營運資金的概念改寫為:與經營性活動相關的流動資產-與經營性活動相關的流動負債。
據此,可以將資產負債表再次分類,如表1。
根據資產負債表的基本平衡公式:資產=負債+所有權益,可以將表1分解移項整理為:
現金性流動資產=(內生權益-經營性流動資產+經營性流動負債)-投資性資產+(經營性流動負債+外生權益),等式右邊的前三項反映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第四項反映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最后兩項反映籌資性現金流量。因此:
內生權益變動=經營性現金流量+(經營性流動資產變動-經營性負債變動)
經過上述推進演變,通過內生權益的集中表現結果,將營運資金與經營性現金流量緊緊捆綁在一起,使營運資金擴展到經營性現金流量,充分揭示營運資金的概念本質是與經營活動相關的流動資產減去與經營活動相關的流動負債,營運資金管理的本質就是指以經營性活動現金流量控制為核心的一系列活動總稱。
三、營運資金分類
(一)按構成要素分類的營運資金
按照構成要素分類,可以把營運資金分為: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一般而言,按資產與負債的流動性或周轉性對企業的資金進行分類,即資產周轉時間在一年以內的為流動資產,負債在一年以內的為流動負債。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差,即為凈營運資金。按此分類的方法,營運資金重點關注現金與有價證券的管理、應收賬款的管理、存貨的管理、應付賬款的管理等方面?,F金與有價證券的管理集中在其持有量的研究上,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貨分析模式、隨機模式、資金預算管理等;應收賬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信用政策與收賬政策的確定,以及對應收賬款周轉期、周轉率的計算等;存貨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佳經濟批量的確定,以及存貨周轉期與周轉率的計算等;應付賬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付款方式的選擇、是否放棄現金折扣等。
這種分類方法為營運資金提供了比較細致的分類,有助于營運資金的深化研究。然而,正是這種分類方法,把具有內在緊密聯系的營運資金各部分割裂開來,分別去研究它們的最優解。事實上,局部最優并不代表整體上的最優。其次,這種分類的解決主要集中在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上面,放棄了如其他應收賬款、應交稅費、應付職工薪酬等。在某些時候,放棄的部分也恰好是對企業有關鍵影響的部分。
(二)按時間變動分類的營運資金
對于流動資產,如果按照時間變動性可以分為臨時性流動資產和永久性流動資產。臨時性流動資產指那些受季節性、周期性影響的流動資產,比如促銷季節的存貨、應收賬款等;永久性流動資產則是指那些使企業處于經營低谷也仍然需要保留的,用于滿足企業長期穩定需要的流動資產。同時,流動性負債也可以分為臨時性負債和自發性負債。臨時性負債指為了滿足臨時流動資金需要所發生的負債,如文具企業在每年新學期前為滿足學生購買的需要,超量購入貨物而舉借的債務;自發性負債是指直接產生于企業持續經營的負債,如商業信用籌資日常運營中產生的其他應付款,以及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利息、應付稅費等。通過上述分類方法,主要研究如何確定營運資金持有量和如何籌資營運資金兩個方面的問題。這種分類方法單純的將營運資金分為臨時性和永久性營運資金,沒有考慮到各部分營運資金的相互聯系。
(三)按供應鏈分類的營運資金
企業的營運資金從其使用角度來看,可以分為經營活動的營運資金和經營活動以外的資金。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如: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存貨、預付賬款、其他應收賬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收賬款、應付職工薪酬、應交稅費等,這部分營運資金是追求周轉效率,從而達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標;經營活動以外的資金,如貨幣現金、交易性金融資產、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負債、應收利息、應收股利等。這類營運資金與經營性活動并無直接關系或已經無法區分是經營性活動、籌資性活動或投資性活動產生的結果。這兩大類營運資金按供應鏈的分類方法結果見表2。
四、構建營運資金業績評價體系
(一)傳統財務比率業績評價
在早期的營運資金管理業績評價時,多采用應收賬款周轉率、應付賬款轉率、存貨周轉率等財務比率指標進行分析。比率分析是一種傳統的分析技能,在分析企業財務時被用來分析評價企業狀況的各項財務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首先,由于孤立地考察營運資金中的各項流動資產的管理狀況,如果試圖要說明應收賬款、應付賬款和存貨周轉評價的整體評價時,這種分析非常脆弱,而且在比率相互之間沖突時,出現此消彼長的現象。例如,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緊縮客戶信用期,現金流入增加,但是勢必影響存貨的滯銷和銷售增長的放緩。其次,傳統分析計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經濟含義相差甚遠,例如,存貨周轉率是衡量和評價企業購入存貨、投入生產、銷售收回等各環節管理狀況的綜合性指標,反映了存貨變為現金及應收賬款的速度。其常用公式為:存貨周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在這個公式里,分子所反映的是“產成品”到“銷售成本”這一環節的營運資金周轉過程,其矛盾在于:存貨所反映內容比較廣泛,包括材料、在產品、產成品,隨著經營環節的進行,人工成本和相關制造費用不斷投入,各環節的存貨價值也不斷增大,所體現的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最終產成品的價值達到最大值,由產成品轉移到銷售成本的價值也始終是最大的;而分母則是材料、在成品、產成品三者平均之和,其體現的存貨不是最大值。因此,在分子分母所代表經濟含義不一致的情況下,分子始終代表最大值,而分母代表是一個均值,其計算結果,必將是夸大的。
由此可見,單一的財務比率對營運資金管理的評價,其計算公式的過程具有自身局限性,經常會扭曲實際經營管理的結果;營運資金管理是一個從投入到流出的整體鏈條,單個比率的最優解,并不意味著整體管理的最優解,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
(二)現金周期業績評價
相對而言,國內對營運資金業績評價的研究起步較晚,成果也相對較少。但也不乏優秀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之一是王竹泉、逢詠梅、孫建強(2007)在《會計研究》上發表了《國內外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以營運資金重分類為切入點,提出了把營運資金按照其與供應鏈或渠道的關系分為營銷渠道的營運資金(成品存貨+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收賬款-應交稅費)、生產渠道的營運資金(在產品存貨+其他應收款-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和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材料存貨+預付賬款-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在此基礎上,采用營運資金周轉期指標為評價,分解為營銷渠道營運周轉期、生產渠道營運資金周轉期和采購渠道營運資金周轉期,具體計算公式為:
營銷渠道營運資金周轉期=365/(全年銷售收入/營銷渠道營運資金)=365×(成品+應收賬款、票據-預收賬款-應交稅費)/全年銷售收入
生產渠道營運資金周轉期=365/(全年完工產品/生產渠道營運資金)=365×(在半品+半成品+平均其他應收款-應付職工薪酬-其他應付款)/全年完工產品成本
采購渠道營運金周轉期=365/(全年材料采購金額/生產渠道營運資金)=365×(材料+預付賬款-應付賬款、票據-應交稅費)
經營活動營運資金周轉期=365/(經營活動營運資金總額/全年銷售收入)=365×(營銷渠道營運資金+生產渠道營運資金-采購渠道營運資金)/全年銷售收入
在上述評價時,計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經濟含義具有趨同性。此種營運資金業績評價體系容納了企業多個營運資金項目,解決了傳統指標所考慮的營運資金項目太少的弊端,也解決了在計算營運資金周轉率時分子分母所代表的含義不一致的現象。但是,該評價體系并沒有把與營運資金關系緊密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聯系起來,并不能全面有效評價營運資金的管理水平。
(三)構建基于閉環式的營運資金管理業績評價體系
在生產經營中,資金的循環從購買材料開始,這一業務在資金的表現上分為直接支付或商業信用的欠款,但商業信用的欠款在信用期到來之時,仍需通過現金的支付。這一過程是經營性現金投入和采購渠道營運資金形成的開始;接下來,是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向生產渠道營運資金轉換到營銷渠道的營運資金,實現經營性現金的流入,實現一個完整的閉環式鏈條。
在經營性活動中,營運資金與現金流量天生就是一對緊密體,營運資金與經營性現金流量之間存在此消彼漲的關系。在考察營銷渠道營運資金的應收賬款時,必須把主營業務收入的現金聯系在一起評價,在分析原材料時,須把支付存貨的現金和應付賬款三者有機結合一起評價。在以往的業績評價體系中,較多的是對營運資金單個元素進行評價,后來出現對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按渠道分類進行評價。但這些評價方法,均忽視了營運資金管理的本質,對經營性現金流量管理,得出片面甚至錯誤的結論。例如:在物價上漲的年份,企業往往因為戰略因素儲備大量的原材料存貨,此時如果按傳統的業績評價方法,會得出采購渠道營運資金效率低下的結論,從而有可能大量削減存貨的錯誤決策;同時,大量儲備的原材料與應付賬款和支付購買的現金,三者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對整個經營性活動將產生何種影響?這是傳統營運資金業績評價所不能解決的。因此,建立新型的業績評價體系就是將營運資金與經營性現金流量結合在一起評價。從上文論述得知:
內生權益變動= 經營性現金流量+(經營性流動資產變動-經營性流動負債變動)=(經營性現金流入-經營性現金流出)+(營銷渠道的營運資金變動+生產渠道營運資金變動+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變動)=(經營性現金流入+營銷渠道的營運資金變動)-(經營性現金流出-生產渠道營運資金變動 - 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變動)= 營運資金產出-營運資金投入= 營運資金盈余
營運資金投入產出比=經營性產出/經營性投入
根據上述推論的過程,得出基于閉環式的營運資金管理業績評價匯總表,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資金從投入,到采購渠道、生產渠道、營銷渠道,最后收到資金,完成了一個閉環式的鏈條。而營運資金投入產出比,正是這種閉環式業績評價的最終結果,這種結果,可以與同行業比較,或歷史比較,從而得出本財務期間營運資金管理的水平。
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評價表體系設計時,采用了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的抵減項。然而,正因為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其本身的構造也是經營性資產與經營性負債的抵減而得。因此,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的營運資金也可以采用與經營活動現金流出的加項來設計,從而會得到更好的理解,原理都是一樣,只不過在采用加項時,生產渠道與采購的營運資金內部的經營性資產與經營性負債的抵減位置換一下即可。但兩者具體表現的財務含義還是有所區別的:1.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做經營活動現金支出的抵減項,則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采用的是相關經營性資產減去相關經營性負債,其結果表示經營性資產的盈余狀況。如果結果是正數,表示是經營性資產盈余為負數,即該渠道的經營性資產小于經營性負債,反之亦然。2.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做經營活動現金支出的加減項,則生產渠道與采購渠道采用的是相關經營性負債減去相關經營性資產,其結果表示經營性負債的盈余狀況。如果結果是正數,表示是經營性負債是負的,即該渠道的經營性資產大于經營性負債,反之亦然。從本文的研究角度,更加希望采用第1種表示經營性資產盈余的表達方法。
五、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張,伴隨而來的則是日益復雜的流程管理,以及對企業財務和營運資金管理的更高要求。營運資金管理已經成為企業財務管理的一個重要概念與重要內容,它通過對以經營性現金流量為核心的經營性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優化管理,以達到企業良好的獲利能力、償債能力和保持強勁的戰略競爭力。本文對營運資金概念本質、分類與業績評價體系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但是,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在構建基于閉環式營運資金管理業績評價體系中,由于分類的要求,對財務核算的基礎工作要求非常高,企業內部的財務經理人可以方便獲取得數據進行分析。而外部分析師,則比較難于完整取得真實性的數據,從而有可能影響該方法的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竹泉.國內外營運資金管理研究的回顧展望[J].會計研究,2007,(2).
[2]孫曉婷,張文華,晉芳,杜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推動營運資金管理創新——2014營運資金管理高峰論壇暨混合所有制與資本管理高峰論壇綜述[J].商業會計,2015,(3).
[3]吳富中.基于閉環式的營運資金投入產出績效評價——青島海爾與長虹電器案例分析[J].財會通訊,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