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波
摘 要: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偽生活化”的現狀,本文分析其成因,并從樹立生活觀念、挖掘生活素材、開展生活教學、創設生活情境等角度闡述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讓小學數學教學回歸真實生活。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3C-0037-02
長期以來,數學教學過于依賴形式化的邏輯結構,注重學生解題技巧的訓練,割裂了知識與生活的聯系。部分教師對生活化理解存在偏差,過于注重生活化,卻忽略了數學教學的本質,使數學教學失去應有的“數學味”,以致出現了“偽生活化”的現狀。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能關注學生生活,為實施數學生活化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要讓教育回歸生活,關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挖掘、篩選、整合生活化的素材,引領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增強應用意識。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偽生活化”的現狀分析
數學教師習慣了應試化的套路,難以適應生活化的教學,面臨“戴著腳蹽在跳舞”的窘境。部分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的理念理解存在偏差,加之“生活化”不好操作,不能立竿見影提高考分,他們不輕易相信學生,不留有讓學生探索實踐的時間與空間,因而,生活化教學常流于形式。
1.生活等同于數學,忽視了“數學味”。知識的理解需經歷從現實問題到抽象模型再到知識應用的過程,而數學生活化能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理解數學知識。但部分教師一味追求“生活化”,忽略了數學該有的味兒,認為生活等同于數學,將數學課堂演變為單純的游戲活動、講故事,對學生理解知識無益。如在講負數內容時,教者用“進貨”比作負數,用“銷售”比作正數,運用超市的進銷存的數據創設情境本無可厚非,但由于表格中的商品眾多,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里面的玩具、食物所吸引。
2.提問過于空泛,遠離學生生活。教師創設的生活化情境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但部分教師設計出的問題與實際相距甚遠,過于空泛,以致問題偏離了教學目標,從而,出現與主題無關的思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在加法內容教學時,教師提出“你昨天吃了6個橙子,今天吃了8個橙子,兩天一共吃了多少個橙子?”這類問題看似與加法內容有聯系,但易引起學生的思維游離,學生會出現諸如“吃這么多撐死了”“我喜歡吃蘋果,不喜歡吃橙子”的想法,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3.情境牽強附會,阻礙了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教師創設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拉近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距離,讓學生站在“生活”的視角去理解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但部分教師創設生活情境時牽強附會,片面地追求趣味性,將情境變成“動畫片”,學生雖興致盎然,但無益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二、構建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生活觀念,讓數學回歸真實生活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局限于教室,困囿于書本,教師就書論書,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形式枯燥乏味。在“以分論英雄”的影響下,教師通過“刷”題提高學生的考分,通過無針對性的重復練提高考分,數學學習步入了低效的盲區。數學教學要回歸本真,要回歸生活世界,教師要留心觀察、思考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挖掘教材素材。(1)備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師要在研讀教材、分析課標的基礎上,深入分析所學內容,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備課,引入生活化的資源,讓學生體會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2)上課。教師通過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豐富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處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如在《算“24”點》教學中,教者創設情境如下:“大家看,老師帶來了什么?(撲克牌)你可別小瞧這些撲克牌,它里面隱藏著許多秘密,您想了解這些秘密嗎?你知道有哪些秘密?與同桌一起分享。今天我們一起用撲克牌中的四種花色的A~10(A代表1)運用加、減、乘、除進行計算,算出算數是24點。”教者將撲克引入枯燥的計算,讓學生產生極大的興趣,為后面探究24點的規律打下基礎。(3)作業。教師的作業布置要擺脫枯燥、繁瑣的計算,為學生布置生活化的作業,讓作業不再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而成為學生樂意接受的“禮物”。生活化作業,能拓展學生的生活空間,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類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數學現象、掌握數學規律,提高抽象、比較、概括、綜合的能力;記錄類作業,讓學生以數學日記記錄每天經歷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學會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實踐類作業,讓學生通過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動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提升了社會參與意識。
(二)挖掘生活素材,整合生活化的教學實例
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無非是個例子”。教師要因地制宜,從生活中挖掘生活化的素材,融于教學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1)選擇的材料應具有時代性。教師要剔除一些缺乏時代氣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傳統題,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選擇具有新穎性、時代性的素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認識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向學生呈現了幾幅主題圖,分別展示有意義的日子,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宮二號升空、兒童節、植樹節等,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2)選擇的素材應關注地域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生活化的處理,要剔除學生不熟悉的生活素材。如在《圖形的旋轉》教學中,有教師在教學中呈現游樂場的摩天輪動畫,讓學生說說這是一種什么現象?教學情境中設置了游樂場,對于城市的學生已是非常熟悉了,但對于農村的學生卻顯得很陌生。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情況進行改編,根據學校臨近濱海港區,中電投資公司在當地建有風電場工程,教師不妨將摩天輪改成學生熟悉的風車,或者家里用的吊扇,效果就會好很多。
(三)開展生活教學,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傳統教學中,教師習慣于采用灌輸的方法單向傳輸結論,學生也滿足于接受式學習方式,缺乏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教師應留有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經歷實驗、猜測、推理、分析、驗證的過程,通過自身的體驗探索規律、內化知識。如在《軸對稱圖形》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把長方形紙對折,使折痕兩邊完全重合,有幾種不同的折法?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通過折紙研究它有幾條對折軸?”教師并不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而讓學生在折疊、交流中分享方法,了解對稱軸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四)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的數學體驗
教師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中引入新知,讓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親近感,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儲蓄,當學生面對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時,會產生深厚的興趣,從而開啟自己的思維去主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生活化情境須體現數學知識,須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借助生活的實例幫學生理解;生活化情境要指向教學目標,在精于預設的同時又不拘泥于預設,要運用生活化教學促進教學的動態生成;生活化情境要有真實性,要立足生活實際與生活經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總之,在數學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既體現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需求,又能建立知識與生活之間聯系的紐帶。教師要設置內容豐富的現實問題,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冬蘭. 對數學生活化和作業生活化的探討[J]. 成功,2010,(1).
[2]魏婷婷. 關于“數學生活化”的再辨析——從美國的“木匠教學法”看我國的“數學生活化”[J]. 現代教育科學,2008,(8).
[3]繆亞紅. 論如何讓小學數學在生活化教學綻放活力[J]. 陜西教育,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