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媚
【摘 要】分析促進廣西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融合機制創新發展的必要性,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對話交流機制,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大發展;大力發揮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深度強化職業崗位遷移能力,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關鍵詞】職業教育 產業發展 對話融合 產教結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55-02
職業教育和產業對話融合機制是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的一項重大制度。中央領導同志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行業企業積極支持職業教育,努力建設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2015年,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公布的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活動計劃,提出要不斷提高產教對話的質量和水平,努力辦出特色和成效,推動行業指導,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改革創新。快速發展的廣西經濟對操作型和技能型技術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廣西職業教育只有立足產業發展,通過發揮產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的作用,構建產教合作平臺,深化產教融合,才能增強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結合廣西職業教育現狀,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職業教育與產業創新對話。
一、進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對話交流機制,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大發展
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融合機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機制,機制本身并不僅限于學校內部。事實上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和產業發展的實踐性是該機制的關鍵環節,打通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聯動模式下的對話交流的深層次壁壘,通過政行企校合作實現資源整合,是產業轉型升級大發展的內在要求。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在廣西的職業教育中,職業教育實踐形式落后,理念落伍,創新不足。學校的教育與所接觸到的企業形式有限,企業對學校的職業崗位教育泛泛而談,兩者之間的互動培訓形式往往是講座、論壇、競賽或者參觀,內容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充分利用到企業、行業的資源。政府方面,對兩者的結合缺少政策引導,使得學校與企業間合作不夠深入,不夠細化,也沒有獲得激勵。
廣西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集中起來表現在思想認識和實踐運行兩個方面。對話交流機制停留在表面,不深入到點,不落實到位,缺乏深刻的思想認知和切實有效的行動。因此,必須進一步完善“政、行、企、校”四方對話交流機制,學校的職業教育應有自己的特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方面的優勢,搭建和開拓更多的創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企業應培養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踐經驗,專兼結合、具有企業背景的創業導師;職業教育的課程應當形成“政、行、企、校”體系,產生合力,避免各自為政;學校、政府和社會行業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學生的職業就業扶持力度。廣西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以職教集團為依托,促使職業教育和產業“雙向”開放,共同整合優質職業教育和產業資源,推進產教深度融合進程,從而實現職業教育與產業互惠共贏。
二、大力發揮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
行業是連接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橋梁和紐帶,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融合機制的創新發展,密切教育與產業的聯系,確保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教育內容、培養規格、人才供給適應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并在這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離不開行業的作用,依靠行業作用,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機制改革,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能力。
第一,依靠行業,充分發揮行業對職業教育的指導、評價和服務作用。社會行業內容,對職業教育具有制約、引導、保障、服務等作用。教育之于行業,相當于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兩者密不可分,相互聯系。職業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以行業實際需求為基本依據,行業規則對職業教育具有指導保障、規劃咨詢和評估管理等基礎作用。以理工院校職業教育為例,理工專業的職業教育必須在學科行業背景下開展教育。理工行業一般具有更強的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知識背景,具備相當高的科學含量,具有一定的科技創新性,因此理工職業教育必須著重其專業知識的培養,以培養“技術工程師”為基礎,滿足技術工作行業的內在要求。
第二,完善機制,增強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職業學校教育要針對本區域、本地區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與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編寫職業教材,培養培訓師資,組織實施教學,使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產業轉型發展相吻合。同時,通過職業教育能力水平的提升,提高行業發展的標準和水平。
三、深度強化職業崗位遷移能力,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教育教學理念、政策法規、培養目標、教學資源、多樣化需求等問題,要確保人才培養過程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和可控性,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人才培養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崗位能力,具有發展科學和服務社會職能的復合型人才。
職業崗位遷移能力本身具備時代感和實踐性,它不僅是學生進一步提升的專業素質,以及增強自己運用專業知識來進行職業崗位實踐的能力,而且是適應跨崗位、跨職業、跨行業的職業變動能力。如何加強學生職業崗位遷移能力,使學生勝任崗位的同時,能夠具備較強的崗位競爭力,同時又具有可持續發展變化的動力,是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的一個新節點。因此,職業教育應以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復合技能,增強學生應對職業崗位變遷的能力為標準。
教學內容是職業崗位遷移能力得以體現的一個重要方面。職業教育的教學內容要兼顧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基于這一教育的前提,職業學校要培養一支專兼結合、富于動態教育發展的師資隊伍。另外一個重要方面,是開展“兩個課堂”結合的職業實踐活動。開展多層次、多途徑和寬領域的職業實踐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獲得職業遷移能力的能力。以理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為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市場對人才的未來預期,不懂經營、管理的理工科畢業生將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更高要求,因此,社會能力、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這表明,通識教育是推進復合型人才發展的途徑,是培養職業遷移能力的現實需要。
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融合機制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一批職業崗位專業代表者的出現及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推動,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將產生積極影響,促使其不斷在職業教育的觀念及內容上進行改良、創新。從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職業崗位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只有以職業崗位教育培養為依據和方向,從其教育特征發展來設計教育的目標、內容、模式、方法及其制度,尊重和善用學校的客觀現實條件,培養學生專業和職業的整體素質,防止教育的窄化、僵化和淺化,才能培養出更多的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人才,才能適應未來市場的激烈競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描繪了2020年建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藍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融合必不可分,這一機制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并在整個職業教育中逐漸凸顯出來,同時,完善與創新也需要同步思考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學洪.地方理工院校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2(08)
[2]趙金華.基于科技創新的理工院校創業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