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
【摘 要】基于一則輔導“問題學生”的案例,提出班主任在工作中要學會傾聽,學會團隊輔導,學會激勵策略,走進“問題學生”的心靈深處,有效地給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班主任 問題學生 內心 幫助 開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2B-0071-02
班級中總會有一些調皮紀律散漫的學生,或是一些心理比較脆弱比較自閉不善于言談的學生,或是一些因為心靈受過創傷而不愿意相信別人的學生,等等。這些“問題學生”需要一位智慧型班主任耐心、細心地開導,走進他們的心靈深處,才能有效地給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一、案例分析
高一(4)班學生小慧,性格比較內向,喜歡獨處,不善于與人交流,總是獨來獨往。其舍友向筆者反映,她在宿舍經常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舉動,如有時候半夜起來上廁所看見她一個人坐在床上不睡覺,經常說一些莫名其妙的話……作為班主任,筆者覺得對于像小慧這樣的孩子如果不多加關注,不多交流了解并改善其問題勢必會影響整個班級。所以,筆者單獨找她談話,但是幾次下來她都是低著頭,不愿意多言語。直覺告訴筆者,小慧還沒有完全信任班主任,有點自閉。如何了解其內心世界呢?是不是應該從其家庭,家人那里著手了解呢?
次日,筆者通過開學填寫的入學報告找到小慧母親的聯系方式,與其母親的電話中了解到:小慧上小學五年級時父親因一次外出拉貨發生車禍不在了,很小就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她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為了維持生計,供孩子上學,母親不得已下廣東打工,孩子只能和年邁的爺爺一起生活。母親很少回來,平時給他們寄點生活費,姐姐成績不好選擇輟學了,弟弟還在上小學。
從小沒有父愛,母愛又得到少,家庭的困難也時常壓在這么小的女孩身上,小孩怎么能快樂起來呢?面對這樣的情況,班主任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筆者將小慧帶到家里共進晚餐,告知她人要自立自強,困難只是暫時的,唯有努力拼搏靠自己的雙手才能改變現狀。私底下筆者又召集班干以及小慧的舍友開會,將相關的情況告訴她們,讓他們發揮團結友愛的精神多關心多幫助小慧,多拉她一起參與到班級的活動中來。一段時間下來,同學們反映小慧很難溝通,舍友們都束手無策。
筆者靜下來想,老師同學們很難觸動她的心靈,那怎樣才能走進她的心靈深處呢?筆者想到了她的家庭,想到了她那含辛茹苦的母親。雖然表面上看,這個孩子與母親交流并不多,但筆者相信,人不是冷血動物,人都是有感情的,于是決定走親情路線,打電話給小慧的母親。
筆者事先將準備好的問題給了小慧的母親,讓她想好后再回答。小慧的母親在電話中與筆者談了很多,談到家庭的不幸,自己的不易,自己不善于表達不善于言談,談到孩子現在的樣子讓她有多心痛,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樂地成長。談到激動處,家長哭了起來。經過同意,筆者把上述情況都錄了下來。
第二天晚自修,筆者邀請小慧一起去操場散步,我們兩個人安靜地繞著操場走。筆者跟她說到自己的家庭,并將父母含辛茹苦供自己上學當作一種動力:“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我努力提高自己,如果高考考分足夠高我就可以報讀免學費免住宿費甚至還有補助生活費的學校,后來,高考我真的如愿地考取了師范大學。四年大學下來,我沒花家里的一分錢,還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獎學金,我還給父母寄假期做家教得的家教費。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人窮志不窮,天下的父母親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樂,學有所得,盡自己的努力做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你的母親也希望你快樂。”說完,筆者摁下之前與小慧母親對話的錄音。聽到母親聲音的時候,小慧滿是驚訝,聽著聽著,她抱著筆者放聲地哭了。
筆者對小慧說:“你應該感到欣慰,你有一位不輕易放棄又勤勞能吃苦耐勞的母親,她也想能每時每刻都守候在你們姐弟仨的身邊,可是迫于無奈,為了生計她卻要一個人遠赴廣東打工賺你們的生活費和學費,有這樣的母親你應該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已經長大的你,在學校應該盡自己的努力去學習,放假回家盡自己的能力幫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事,愛姐姐呵護弟弟。告訴母親,你們長大了可以幫她分擔了,叫母親在外保重身體,家里不用擔心,你們能照顧好爺爺……”
小慧擦拭著眼淚說:“老師,謝謝您,過去我一直悲觀地處事,悲觀地生活著,卻不知我其實很幸福,未來靠雙手去爭取,我知道該怎么做了,請您放心吧,我也要做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我會記住您說的話的,我也會向您學習,做一個優秀的人。”
隨后,筆者也經常通過團隊輔導班會課、團體游戲等活動拉動整個班互幫互助的氛圍,讓每個人都感覺到這個集體是一個溫暖的集體,集體里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兄弟姐妹。筆者也經常給小慧分配一些班級的事務,讓她慢慢地活躍起來。一個學期下來,筆者發現她的變化非常大,并將她的變化告知她的母親,她母親聽后很高興。
通過小慧的案例可知,班主任工作繁多而細膩,需要班主任多方位多角度地去了解自己的學生。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她的內心世界,只有走進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發掘根源所在,解決相關的問題。
二、建議
心理研究表明,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位班主任都應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規律”的積極或消極影響,并趨利避害地發揮它們的作用,從而科學地引導孩子。這樣才會使教育更有效,孩子更健康。筆者認為,班主任要習得心理學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一)學會傾聽。傾聽不僅僅是用耳朵去感知來訪學生所講的內容,更是用心去探索、去發現,能在其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中“聽”出潛臺詞、話外音。當來訪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避重就輕時,咨詢教師還要從其談話中“聽”出主要問題。因此,咨詢教師必須善于傾聽,傾聽時必須有言語或非言語方式的反應,鼓勵并引導來訪學生傾訴。此外,咨詢教師還必須表現出有興趣聽、愿意聽,做到耐心聽、全神貫注地聽。
(二)學會團隊輔導。團隊輔導班會課是個開放的過程,只要充分相信學生,他們會回饋以令人驚艷的創造力。在團隊輔導中,最精彩的最感動的部分,是學生的生成。教師的角色是主持人、觀察者、引導者和咨詢師,還是學生的朋友,需要提高帶領團隊輔導的綜合能力。教師在團隊輔導中必須處理好團隊發展和個人探索的關系,找好平衡。這樣的班會課,讓學生親自參與其中,感悟其中,感受其中的點點滴滴,觸動性大,感受往往很難忘。
(三)學會激勵策略。班主任在管理班級的過程中要學會激勵策略,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往往可以讓學生更具動力,讓整個班級更具凝聚力。例如,臨近段考,給學生一個“目標激勵”,讓學生自己定一個自己的目標作為鞭策自己的動力;建立班級的目標,力爭在年級前茅,作為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會有榮譽感,為了班級的榮譽,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班級還經常需要“語言激勵”,除了班主任經常激勵外,還可以設立名人名言激勵榜,每位同學每天輪流提供一句激勵語,將激勵語抄寫到名人名言榜上供全班同學讀取。此外,還可以通過班會展示一些“榜樣激勵”,通過一些社會上、生活中的事例展示榜樣的力量,讓學生不斷地充滿正能量,對他們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有益處。
綜上所述,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作為班主任切記不要簡單粗暴地處理問題,要多深入學生的內心去尋找現象背后的原因。在發現答案之后,也不要急著馬上找學生來進行批評教育,而是多了解多方面的因素,學會一些溝通技巧,制訂一個方案,運用心理學知識進行于情于理的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虛心接受老師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達到較好的效果。
總之,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的形成影響很大,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心應該努力做到“七要七不要”:一要平等對待,不要居高臨下;二要講知心話,不要空洞說教;三要有耐心,不要計較抱怨;四要選擇時機,不要急于求成;五要善于傾聽,不要先入為主;六要做好引導,不要事后批評;七要以德感化,不要以勢壓人。
【參考文獻】
[1]章凱.激勵理論新解[J].科學管理研究,2003(2)
[2]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