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晶晶

摘 要: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究竟是抑制還是促進作用,目前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聲音。為了探尋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總量的影響,采用時間序列模型,選取1999—2013 年數據,就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影響進行實證研究,并引入產業結構變動度指標,定量測算產業結構變化速率與就業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最后,提出南京市實現高質量就業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轉型升級;產業結構;就業;時間序列模型;產業結構變動度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5-0109-02
一、南京市產業結構變化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分析
南京市正在進入經濟結構、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期,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現代產業體系構建逐步完善。現階段南京明確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六類產業,整體產業從資源、勞動力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方向轉變。同時,南京市就業量總體呈上升趨勢。截至2012年,南京市總從業人員達到478萬人,比1999年的266.81萬人上漲了211.19萬人,年均就業增長率為6.09%。
影響就業總量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其中包括資本投入量、經濟增長水平、產業結構升級、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本研究只考慮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在此方面,普遍存在著兩種對立觀點,即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具有抑制作用或對就業有促進作用。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的抑制作用源于產業升級后對勞動力依賴性下降。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增大,同時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增多,一批勞動力有可能會由于知識結構或適應性差而失去工作,而這樣的勞動力在現今社會中是比較普遍。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增加,導致就業總量下降。然而,產業結構的升級遵從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帶來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企業隨之擴大經濟規模,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
二、實證研究
為了探尋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總量的影響是正向還是負向,本研究采取時間序列模型。模型選取1999—2013年數據,以南京市就業總人數為因變量,以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為自變量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南京市就業總量與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呈正相關,即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具有顯著正向促進作用。這說明隨著南京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尤其是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效拉動了就業總量。這里包括了兩個原因:第一,各產業就業彈性不同。經濟結構調整使得第三產業結構升級,而服務業的就業彈性較第一、第二產業大,即在同樣的資本產出比率下,服務業一般會容納更多的勞動力。因此,產業結構升級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第二,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產業結構本身的調整和升級外,各產業內部也在發生結構變化。在第三產業結構升級由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的過程中,一些新的服務行業,如新興IT業、家政服務業等快速崛起,吸收了大量新增勞動力,推動了就業總量的增長。現代服務業比傳統服務業能創造更多崗位。
一般而言,產業結構升級能促進勞動力在三次產業間轉移,進而形成與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就業結構。但本研究在調查中發現,南京市仍然存在大量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的現象。理論上,這是因為經濟產業的每次變動都要求勞動力供應能迅速適應變動,但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特征卻與社會對勞動力需求不吻合,跟不上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為此,需要研究產業結構變化速率與就業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為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動程度,現引入產業結構變動度指標。它表示某一地區一段時期內三次產業構成變化值的絕對值之和。其計算公式如下:
K=|Qij-Qi0|
式中:K為產業結構變化值,Qij為報告期次產業構成百分比,Qi0為基期同次產業構成百分比。
就業增長率為當年新增的就業人數與前一年就業總量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年就業增長率=(當年就業人數-上年就業人數/上年就業人數)×100%,計算結果(見下頁表)。
從上表和上圖中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變動值與就業增長率變動趨勢相反,即產業結構變動速率對就業總量的影響為負。這表明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中,產業結構調整速度與就業結構調整速度未能同步,就業調整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造成一定的結構性失業,過快的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抑制了就業總量。
綜合以上比較,雖然產業結構調整速度抑制了就業,但從數據來看,就業總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對就業總量的促進作用要高于產業結構調整速率對就業總量的抑制作用。所以,南京市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總量起著積極的影響。
三、經濟轉型促進南京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要求,更好地為全市“兩個率先”和幸福都市建設服務,現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就南京市實現高質量的就業以及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發展中小企業,實現穩定就業
中小企業在吸納就業方面有明顯的優勢。可鼓勵中小企業利用其優勢資源向現代服務業和先進的制造業轉型;倡導中小企業和高等院校合作,促進其技術創新的同時把中小企業引向產業化發展的方向;搭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溝通橋梁并提供政策支持,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提升其規模;要為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開辟融資渠道,不斷縮小行業間尤其是中小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的待遇差別,增加中小企業的行業競爭力,促進其增加就業數量,提升就業質量;為吸納就業潛力較大的中小企業的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給予適當的資金和課程扶持,為中小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建立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
(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
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指導和培訓提供其創業能力。完善創業投融資市場,鼓勵企業、行業協會、天使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創業大學生提供資金支持,督促像銀行、保險、工商、投資基金等等系統出臺相應的支持和扶持大學生創業的配套優惠政策,并加強政府監管確保政策落實,從而使創業環境得到更好的改善,使更多的大學畢業生加入到創業的隊伍中來,以創業促進就業。
(三)多方位扶持,促進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
對農民工實行分類指導培訓,培養具有專業技術特長、能適應市場需求的勞動者。落實完善服務平臺,將家庭服務內容融入到新南京服務中心平臺,落實扶持家庭服務業發展的各項優惠政策,使得家庭服務業能夠容納更多的農村轉移勞動力。
(四)加快發展職業教育,提升人力資源素質能力
加快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探索發展包括中職、高職、本科層次等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增加試點學校和專業,開展深度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探索校地結合、校鎮合作、校行(銀行)合作等辦學模式,建立區域型職教集團,實現專業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完全對接,充分運用“慕課”等網絡資源提升學習者的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萬明,石麗.江蘇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互動關系分析[J].商業研究,2012,(5):74-78.
[2] 魏作磊.第三產業發展對廣東就業促進的實證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3,(5):10-12.
[3] 張玉琴.蘇州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J].企業經濟,2011,(1):127-129.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