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李華擎 胡世霞
[摘要] 通過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搞清目前各種菊花商品的主產地和種植、生產加工情況。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祁菊、濟菊、川菊等八大菊花商品都有種植生產,以杭菊種植生產最多,貢菊次之。曾經失種的川菊,現已恢復種植,是以保種為主,少量采收加工為川菊商品;濟菊是目前種植生產最少的品種,原以藥用為主,現主要供茶用,其加工干燥方法也由傳統的陰干法改為直接采摘花序經微波殺青后烘干。
[關鍵詞] 菊花;商品種類;現狀
[中圖分類號] R28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2(c)-0093-04
[Abstract]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iterature research,find out the main origin of various commodities and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cultivation,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A clearer idea has been gained on th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Boju,Chuju,Gongju,Hangju,Huaiju,Qiju,Jiju,All 8 kinds of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have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Hangju has the most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Gongju is less then Hangju.Chuanju had been stop production,now is preservation of Chuanju,only a fraction of Chuanju will be processed.Jiju yields poorlest,it used to be medicine before and now it used to be tea.The processing method have changed from traditional dry in the shade of nature to microwave de-enzyme and over drying.
[Key words]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Goods types;Current situation
菊花為常用中藥,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之功。用于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瘡癰腫毒[1]。除藥用外,菊花也被用于保健茶飲。菊花商品種類眾多,根據產地、采收加工方法和栽培品種的不同可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祁菊、川菊和濟菊八大品種,杭菊又分杭白菊和杭黃菊兩個類型。其中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收載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一部[1]。近年來,各種菊花商品的產區、栽培品種、采收加工方法、主供藥用或茶用等情況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變化,曾經失種的川菊,現已恢復種植。為研究目前菊花商品的實際狀況,筆者自2013年起,對菊花商品種類的實際狀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現將考察結果介紹于下。
1 亳菊
亳菊是藥菊中佳品,《中藥大辭典》[2]載“白菊……主產安徽亳縣,稱亳菊,品質最佳”。
亳州現亳菊種植面積667 hm2(1萬畝)左右,年產量約2000噸。產地在亳州市譙城區、渦陽縣沿渦河流域共15個鄉鎮,包括譙城區十八里鎮、魏崗鎮、古井鎮、華佗鎮、五馬鎮、譙東鎮、觀堂鎮、沙土鎮、十河鎮、雙溝鎮、趙橋鄉、十九里鎮、大楊鎮、城父鎮,渦陽縣義門鎮。其中以十九里鎮、譙東鎮(由原辛集鄉、大寺鎮合并成立)和魏崗鎮種植較多。
山西芮城、河北巨鹿、河南欒川、廣西恭城等地有引種栽培。
亳菊栽培品種有小亳菊(亳菊)、大亳菊(大馬牙、臭花子)、特種亳菊三種。其中小亳菊被認為是正品亳菊,質優,現處于保種狀態。大亳菊質次,價格便宜,現為亳菊主栽品種。
亳菊的傳統加工方法是割下花枝或全株,用細繩捆成小束,懸掛于通風的屋內或房外屋檐下陰干,然后摘下或剪下頭狀花序。現也有采摘鮮花烘干,或鮮花經蒸汽殺青后烘干的加工方法。
2 滁菊
滁菊以產于滁州得名,新中國成立后,全椒縣的滁菊種植逐漸增多,成為滁菊的主產區,在當時滁菊也被稱為“全菊”。
進入20世紀80年代,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滁菊種植面積急劇縮小,至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種植面積跌至最低,不足百畝,整個滁州地區只有零星種植。滁菊產量也隨之下降,1997年降至歷史低點,產量不足1噸[3]。
1998年以后,隨著當地市區兩級政府對滁菊資源保護與發展問題的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從事滁菊新品種培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的研究機構(滁州市滁菊研究所),推動了當地滁菊種植生產的發展,現滁州常年種植滁菊667 hm2以上(1萬多畝),年產滁菊成品400噸左右,核心產區在滁州市南譙區。種植較多的鄉鎮街道有南譙區施集鎮、大柳鎮、珠龍鎮、章廣鎮,瑯琊區西澗街道(西澗街道歷經多次行政區劃調整,由原南譙區的南譙辦事處、城郊鄉、三官集鄉三個鄉辦合并成立),全椒縣石沛鎮。
滁菊的傳統加工方法是采摘頭狀花序經熏硫后曬干。從2001年開始,滁菊研究所積極推廣以微波殺青為主要技術手段的滁菊新加工工藝[4],鮮花經微波殺青后,在30~60℃溫度下烘數小時,并在工具(場地)上晾曬至干[5]。目前,滁菊加工多采用蒸汽殺青后烘干的工藝方法。
滁菊在歷史上的應用,在北方認為是以飲品為主,入藥次之的菊花[6];在南方則是以藥用為主,尤其在江浙一帶,被認為是藥用菊花中最好的品種。葉橘泉先生在《現代實用中藥》中稱:“安徽滁州產者最清涼,不苦不甜,白菊中以此為最良,浙江杭州產者次之。俗謂杭菊濕,亳菊、徽菊燥,滁菊不濕不燥,故在江浙一帶名醫處方中常以滁菊代替其他菊花,而其他菊花不能代替滁菊”[7]。1998年擴大種植以后,滁菊主要以茶用為主。目前,滁州菊花深加工產品主要以菊花茶(滁菊干花)為主,市場份額達到80%,菊花保健產品如滁菊保健枕,滁菊飲料的銷售比重逐年增加,目前已占菊花產品銷售總額的10%。消費者購買滁菊的主要渠道是茶行、藥店和農特產品店。銷售地區以滁州為中心,省內為主,省外主要集中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8]。
3 貢菊
貢菊又稱徽菊,是作為茶菊發展起來的,主產于安徽歙縣。據歙縣農委原副主任畢小衛先生介紹:貢菊是歙縣岔口鎮紹前村(現廟前村)茶商張亦光由浙江德清引入,交由同村張九如種植,次年(清·光緒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白菊花種出后品質優良,朵大艷麗,此時便是貢菊誕生之良辰。
貢菊現主產歙縣,輻射整個黃山市。栽培品種有“中熟品系”“晚熟品系”“藥菊”和“脫毒貢菊”(組培貢菊、七月菊)四種。其中,“中熟品系”是主栽品系[9],即傳統的“貢菊”(黃山貢菊、徽州貢菊)。
傳統的“貢菊”(中熟品系),多植于山坡地。立冬前后開采,主要分布于歙縣及休寧的部分鄉鎮。歙縣的種植核心鄉鎮有北岸、三陽、溪頭、小洲、許村、上豐、岔口、桂林、金川等25個鄉鎮;休寧種植核心區為藍田、海陽、齊云山、萬安、渭橋、源芳等21個鄉鎮。2012年黃山市種植面積為3733 hm2,其中歙縣種植菊花2667 hm2,休寧、其他區縣徽州區、黃山區各133.3 hm2。2013年黃山市貢菊種植面積仍穩定在3733 hm2[9]。
“晚熟品系”較“中熟品系”開花遲15~20 d,品質最優,但每畝產量偏低[9],種植較少,現有少量種植的“晚熟品系”貢菊主要是花序黃白色的品種,烘干后的商品稱“貢菊王(皇)”,較一般的貢菊(中熟品系)顏色略微發黃,價格較高,種植主要集中在歙縣許村一帶。
1986年以前當地還普遍種植一種屬早熟品系的品種[9],稱“資菊”,當地習慣稱之為“次菊”,以次于貢菊一等得名,現已淘汰不種。
“藥菊”花序為黃色,故也稱“黃藥菊”,朵較小,舌狀花層數和總個數均較少,管狀花較多,藥味較濃。該品系種植量較少,雖名“藥菊”,但還是以茶用為主,很少藥用。
2002年黃山市科技試驗站,通過現代組織培養技術對原中熟品系的黃山貢菊進行提純復壯,于歙縣金竹嶺取樣進行組織培養,培育樣品中發現可于7月和10月開二季菊花品系,且產量高于原傳統黃山貢菊[9],但有明顯苦味,商品稱“脫毒貢菊”“組培貢菊”“兩季貢菊”“七月菊”“苦貢菊”,其10月開的第二季花,有較多明顯可見的管狀花,與一般貢菊不同,又稱為“太陽花”。該品系多種于大田,主要分布于休寧,種植核心鄉鎮有海陽、源芳、五城、蘭田、蘭渡等;另外,徽州區楊村、洽舍鄉,黃山區樵村,黟縣碧陽鎮金家嶺等地也有部分種植。2012年在黃山市種植1333 hm2,其中休寧縣1133 hm2,徽州區133.3 hm2,黃山區樵村和黟縣的金家嶺66.7 hm2[9]。在貢菊原產地歙縣無種植。
貢菊的采收加工現大多仍沿用傳統的方法,采摘鮮花后烘房烘干,少數使用新型殺青脫水烘干為一體的貢菊烘干加工機生產。貢菊一向以用于茶飲為主,兼顧藥用。在北京市場調查發現,近年貢菊藥用量較以前有所增加。
貢菊在浙江杭州淳安縣、紹興新昌縣,云南昆明、曲靖沾益縣盤江鎮,四川宜賓筠連縣,廣東梅州大埔縣等地有引種栽培[10-14]。其中緊鄰安徽黃山歙縣的浙江淳安縣,貢菊的種植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
4 杭菊
杭菊花商品有杭白菊和杭黃菊兩種,其中以杭白菊種植量大,產區也最為廣泛,杭黃菊種植量較少。杭菊的商品調查結果已發表[15],現摘要介紹如下。
4.1 杭白菊
杭白菊現有浙江桐鄉、江蘇射陽和湖北麻城三大主產區。
浙江桐鄉是杭菊花的傳統道地產區,主產杭白菊,常年種植面積達3333~4000 hm2[16]。筆者2014年11月在桐鄉對杭菊花的種植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杭白菊種植以桐鄉市的石門鎮和鳳鳴街道(產杭白菊較多的同福鄉已于2007年并入鳳鳴街道)最多,栽培品種主要是“早小洋菊”[Chyysanthemum morifolium‘Hangju(Zaoxiaoyangju)]。采收加工的商品以“胎菊”為主,即采收杭白菊未完全開放花序,以花蕾充分膨大,花瓣(舌狀花)剛沖破包衣但未伸展為標準,蒸汽殺青后烘干,主要供茶飲使用;采收后期,其因杭白菊花序大都已經開放,花瓣(舌狀花)伸展,采收加工殺青花(朵花),則采摘開放花序,用蒸汽或微波殺青后烘干,花型完整,均呈朵狀,商品稱殺青花(朵花),本品以茶用為主,兼作藥用;傳統加工的“杭菊餅”現已少見。
江蘇射陽杭菊花于20世紀50~60年代從浙江桐鄉引進,當地杭菊花種植主要集中在射陽縣洋馬鎮,現今種植面積約4000 hm2,是杭菊花的最大產區,其中杭白菊約占總種植量的97.5%。目前當地種植的栽培品種主要是“小白菊”[Chyysanthemum morifolium‘Hangju(Xbaiju)][17],加工商品以殺青花、胎菊為主;也有少量的“脫水花”,是由采摘的鮮花直接烘干而成;單家單戶菊農還有少量“杭菊餅”加工。
湖北麻城市現有菊花種植面積約3333 hm2,產量可達5000噸以上[18],主產于麻城市北部山區的福田河鎮,及其周邊的黃土崗鎮、乘馬崗鎮、順河鎮、三河口鎮。因為以麻城市福田河鎮為核心產區,當地所生產的菊花也稱為“麻城福白菊”“福田河白菊花”,簡稱“福白菊”。栽培品種有白菊和金菊兩大系列,其中白菊品種有紅心大白菊、小白菊等。當地菊花加工商品有胎菊、菊花餅和殺青花。
除上述三大主產區外,山西芮城、河南林州等30多個縣(市)也有引種栽培。
4.2 杭黃菊
“杭黃菊”也稱“黃菊花”,有大黃菊和小黃菊兩個類型,主要供藥用,其功效和白菊花各有所長。黃菊花長于疏散風熱,白菊花善于平肝、養肝明目[19]。
大黃菊[Chyysanthemum. morifolium‘Hangju(Dah-uangju)]目前僅在江蘇射陽洋馬鎮有一定量的栽培,2014年種植100 hm2(1500畝),僅占杭菊總種植量的2.5%,傳統加工是將其開放花序蒸制晾曬成菊花餅,現在多采用蒸汽殺青后烘干的加工方法。
小黃菊[C. morifolium‘Hangju(Xiaotanghuang)]原本是杭黃菊的主要品種,采收加工方法是采集開放花序直接烘干,主產地是浙江桐鄉。因只作藥用,又稱藥菊花,因產量、價格均較杭白菊低,且銷路不暢,現已很少有種植,文獻報道“僅桐鄉產區能見在田頭埂邊留了一點種苗而已”[20]。2014年11月在桐鄉石門鎮實地調查,未見小黃菊種植。
5 懷菊
懷菊是“四大懷藥”之一,主產于河南焦作,其中以武陟(北郭、大封等鄉鎮)、溫縣(武德、趙堡等鄉鎮)種植較多,現常年種植都在1萬畝左右。
懷菊現栽培品種有懷小白菊、懷小黃菊、懷大白菊(大懷菊)和懷珍珠菊。其中以懷小白菊種植較多。懷大白菊(大懷菊)是由亳菊移栽變異的品種[21]。懷珍珠菊是培育出的懷菊新品種,已成為溫縣當地主栽品種之一,多以花蕾入藥和茶飲,一般在花蕾未綻開時采摘(10月中上旬)。懷珍珠菊頭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呈扁球形,直徑2.5 cm,花序外圍舌狀花2~5層呈輪狀排列,色澤初白后變粉紅,經霜變紫紅色,中間為黃色管狀花,花期10月中下旬[22]。
懷菊的傳統加工方法是割下花枝或全株陰干后再摘花,現加工方法多為摘鮮花后烘干。
懷小白菊、懷小黃菊現在北京市都有銷售使用,懷小白菊以藥用為主,懷小黃菊以茶用為主。
山西運城芮城縣、臨汾襄汾縣,河北保定安國市、邢臺巨鹿縣,安徽亳州,山東濱州惠民縣等地有引種栽培。
6 祁菊
祁菊為“新八大祁藥”之一,主產河北安國及博野、定州、蠡縣等周邊縣市,安國常年種植面積在667 hm2(1萬畝)左右,以南婁底、明官店、石佛等鄉鎮種植較多,其中南婁底鄉東崔章村的東崔章祁菊農民專業合作社2014年祁菊種植面積達到133 hm2(2000畝)。近幾年河北邢臺巨鹿祁菊生產發展較快,有超過安國之勢。
目前安國種植的祁菊有傳統的白菊花和改良的黃菊花(鮮花淡黃色、成品干花也是白色)兩種,黃菊花花期較白菊花早10 d左右,售價略低。
祁菊的傳統加工方法是割取全株或花枝,陰干后再摘花。現在進行大批量加工生產時,多采用微波殺青、烘干箱烘干的加工方式。
7 濟菊
濟菊產山東濟寧嘉祥縣,又稱“嘉菊”,以前通過濟寧經過運河運往外地,所以稱為“濟菊”,主產嘉祥縣南部馬集、紙坊一帶,是清朝時從亳州引種,經過長期栽培,形成道地藥材[23]。王德群教授等在1997年調查時,嘉祥菊花處于保種狀態,僅在紙坊鎮后于莊等處有少許種植[23]。
近年來,嘉祥縣將嘉菊作為地方種質資源進行了搶救性保護,建有1500多畝種植基地,常年種植嘉菊600多畝,年產干花5000~10 000 kg,產區在紙坊鎮,主要集中在后馬市村。
嘉菊的傳統采收加工方法一般是在霜降(前)時花朵全部開放時用鐮刀全株割下,捆把后倒掛室內晾干,12月再摘下花朵[24-25]。現采收加工方法是直接采摘花序,有一層瓣(舌狀花)開放至三層瓣以下開放的為胎菊,三層瓣以上開放的為朵菊,用微波殺青技術和熱氣流風洗干燥技術加工干燥。
濟菊以前主要供藥用,現主要供茶用。
8 川菊
川菊主產四川中江,文獻報道已失種[20]。筆者調查發現當地從2000年以后開始恢復川菊種植,以保種為主,出產少量菊花商品,2008年整個中江產量不足3噸[26]。現中江全縣種植川菊約200 hm2(3000畝),集鳳、石泉、合興、古店、輯慶等鄉鎮均有種植,以集鳳鎮、石泉鄉、合興鄉種植較多。其中集鳳鎮種植近66.7 hm2(1000畝),多為田埂、房前屋后散種,大田集中種植有13 hm2多(200多畝);石泉鄉種植27 hm2(400畝)左右,基本成片;合興鄉種植約6.67 hm2(100畝),多為田埂、空地零散種植,成片的只有1.33 hm2(20畝)。
受產量、加工方法、價格及銷售渠道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目前中江川菊花仍以保種為主,少部分采收加工成川菊商品,2014年全縣產川菊干花20多噸,其中集鳳產8噸,石泉產6噸左右。
目前,川菊花采用傳統的采收加工方法,采收花枝或全株,陰干后再摘花,主供藥用。
8 小結
目前,亳菊、滁菊、貢菊、杭菊、懷菊、祁菊、濟菊、川菊等八大菊花商品都有種植生產。其中以茶藥兩用,茶用為主的杭菊、貢菊種植生產最多,且入藥用量較以前有所增加。以藥用為主的懷菊、亳菊、祁菊,在主產區的種植量都在667 hm2(1萬畝)左右,其加工方干燥法除傳統的陰干法外,也都有摘花后經殺青烘干或直接烘干的方法。曾經失種的川菊,現已恢復種植,是以保種為主,少量采收加工為川菊商品。濟菊是目前種植生產最少的品種,原以藥用為主,現主要供茶用,其加工干燥方法也由傳統的陰干法改為了直接采摘花序經微波殺青后烘干。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310-311.
[2]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009.
[3] 金洪,李健美.地理標志產品的經濟影響——以滁州地區滁菊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4):57.
[4] 劉經華.輝煌十五年滁菊大發展[N].江淮時報,2008-1-29(A07).
[5] 劉敏.滁菊形態識別及生物學特性鑒定[J].安徽農學通報,2006,12(10):140.
[6] 金世元.金世元中藥材傳統鑒別經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00.
[7] 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6:172.
[8] 代海濤.安徽省滁菊產業鏈研究[J].北方園藝,2014,38(12):165.
[9] 陸衛明,王亦民,章慶華,等.黃山貢菊產業狀況及發展對策[J].中國園藝文摘,2014,30(6):56.
[10] 姜向勇,管祖謙,夏蘇華,等.貢菊栽培技術[J].江西園藝,2001,23(3):9.
[11] 陳樹進,王浩華.不同地區藥用貢菊中總黃酮含量的比較[J].科技信息,2013,25(17):484-485.
[12] 張靜芬.黃山貢菊的栽培[J].云南農業,2009,24(12):36.
[13] 筠連縣科技局.科學種植貢菊花農民增收有“錢”途[J].宜賓科技,2013,36(5):40.
[14] 羅益珍,吳衛章,賴淑華,等.貢菊的繁育及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3,29(3):136.
[15] 李建民,李華擎,胡世霞.杭菊花的產區和商品種類現狀[J].中國藥師,2015,18(7):1098-1100.
[16] 沈學根,汪濤,郭巧生,等.早小洋菊和小洋菊2個杭菊栽培新品種介紹[J].中國現代中藥,2012,14(9):48-50.
[17] 邵清松,郭巧生,李育川,等.藥用菊花種質資源形態變異的數量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0):1263.
[18] 萬永莊,邱涵濡.麻城力促“福白菊”產業發展[N].黃岡日報,2014-06-18(1).
[19] 張煜,王國辰.現代中醫名家醫論醫話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508.
[20] 王德群,梁益敏,劉守金.中國藥用菊花的品種演變[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10):585.
[21] 黃保民,劉杰.氣質聯用法對懷菊花及“大懷菊”揮發油化學成份的分析與比較[J].中醫研究,1997,10(5):14.
[22] 王海華,劉兢文,張紅朝,等.懷珍珠菊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J].農業科技通訊,2010,(3):151.
[23] 王德群,劉守金,梁益敏.中國藥用菊花的產地考察[J].中國中藥雜志,1999,24(9):524.
[24] 劉恒金.藥菊中的佳品——嘉菊[J].農業科技通訊,1988, 17(1):32.
[25] 蔣允賢,張衛國.嘉祥菊花栽培管理技術[J].齊魯藥事,1985,4(1):29.
[26] 肖淵富.中江菊花還在晾曬中[EB/OL].http://sj.zyctd.com/exchange-priceInfo-322-1-1.html,2008-11-18.
(收稿日期:2015-12-23 本文編輯:王紅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