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職業教育新理念。在對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以及對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和改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關鍵詞: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基金項目:課題:主管單位: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課題編號:XJK015CZY035,課題名稱: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 對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解
高職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高等職業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專科程度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根據職業崗位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實施職業知識與職業技能教育。
現代學徒制:是由政府介入,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教育相結合、企業與學校合作實施的有效職業教育制度,頂崗實習、訂單培養、現代學徒制是一種遞進關系。相比較傳統學徒制而言,最關鍵的是突出學校和企業的雙元培養、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工學結合、工學交替是現代學徒制最大的特點,強調的是學中做,做中學。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2 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
1、理念創新是前提
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全新的職教模式,代表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服務目標是企業用人需求與崗位資格標準,基礎是行業參與、校企合作,核心是學生(學徒)的培養,紐帶是課程,形式是工學結合、產學融合,支撐是學校、行業、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師傅的深入指導,強調“做中學、學中做”。
現代學徒制與傳統教學培養過程中的差別:一是學生身份,在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工人;二是培養目標,從單純培養熟練技術工人到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三是學習地點,從學校延伸到企業實際工作崗位;四是學習內容,不僅學習理論知識,重點學習實踐操作,形成多樣化的課程體系,約一半左右時間在企業接受培訓,其它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五是考核方式,主要由教師和師傅評價,結合學校考核、教育部門等多方評價機制。
2、師資和育人是關鍵
提升育人水平是推行現代學徒制的關鍵,與企業深度合作,將傳統教學中的教師與學生關系真正轉化成現代學徒制下的師傅與學徒關系。充分利用好企業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根據學校的要求,指定專家和在崗技術人員擔任師傅,一方面給學徒傳授技術,另一方面與學校專職教師共同交流和研究技術問題,豐富學校教師的項目資源,提高項目實踐能力和應用水平。
3、實踐教學、頂崗實習與就業合一是核心
以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為導向,構建職業體系和崗位核心能力,加強實踐教學,著力促進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的緊密銜接,推行工學結合,實施雙導師制,學校確定專業教師作導師,下實習單位指導學生理論學習;實習單位選派技術人員作師傅,負責實習生崗位技能教授。
培養過程從“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企業跟崗輪訓→準頂崗→頂崗實習→就業”,職業角色培養從“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的一體化培養模式,通過“技能傳承→職素提高→專項強化”三個階段的培養,以現代化企業氛圍、市場化的運營項目、真實實習場所作為教學的重要陣地,促進知識學習、技能實訓、工作實踐的融合,推動教、學、做的統一,讓學生體驗、模仿、嘗試、感悟、踐行企業工作崗位和企業文化,切實提高學生的就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職業遷移能力。
3 推行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存在的問題
1、政府主導的運行機制的問題
現代學徒制是校企之間資源交換的一種形式,要兼顧多元辦學主體的利益,遵循權益平衡,一紙協議定下的合作內容并不能成為一種有效的約束力,不能為校企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當違約產生時,責任如何認定?協議中也有許多無法明確規定的東西,或無法預見的風險,今后如何解決?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存在不統一時,學校如何面對?因此校企合作需要政府主導進行宏觀調控及政策的引導和公共財政的支持,需要政府有專門的部門或人員參與進行協調和管理,也急需相關制度的出臺,規范企業行為,對學校和企業雙方形成有效的約束。
2、師徒關系的建立問題
傳統的學徒制中,師傅和學徒是自愿接成的師徒關系,屬于個人行為,而現代師傅和學徒都是由單位和學校指定或委派的,屬于組織行為。當個人行為與組織行為一致時,將產生最大效果;當個人行為與組織行為不一致時,則起到相反的效果。目前的師徒關系中,師傅的意愿與組織的意愿多為不一致,這將極大的影響學徒的學習效果。因此,應組建師傅隊伍,成立學徒教研組,組內領導對師傅進行監督和考核,允許學徒根據實際情況換師傅,這樣師傅在組織的約束下和激勵下能更好的開展教學和實習實訓,帶好徒弟。
3、學習評價機制問題
評價包括評價的主體、內容、形式等,學徒制的評價應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條件下,學生對于產業文化、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領悟能力,對職業規范的理解,對職業風范的把握,以及創新創業意識的激發,都將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一類職業素養方面的評價屬于發展性評價,由企業完成;而學生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考核屬于目標評價,由學校負責考核,兩類評價考核在內容和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如何整合,建立以目標考核和發展性評價為核心的學習評價機制,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才能有利于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4 高職教育“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考
(一)、現代學徒制資源融合
通過原有的職業教育集團聯盟,融合各類資源,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的正常開展。
1.建立校企聯合辦學委員會。重點解決校企深度合作過程中專業與產業對接問題,具體包括專業發展前景探討與建設規模調控,專業資源的整合等。如協商各集團成員間的資源使用與整合,確定校企雙方在推進現代學徒制過程中的辦學目標、合作內容等。這是一個專業合作建設的智囊資源庫。
2.建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要負責與解決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等問題。具體包括共同進行課程改革,共建專業師資,制定課程標準,編制雙方實訓方案,共建實訓基地,明確技能考核要求,共建評價考核制度等。這是一個專業建設的師傅庫、課程庫。
3建立.就業指導委員會。利用就業服務中心,實現供需信息的互通與對接,如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解決雙合同問題,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促進學生就業,加強就業上崗前培訓,實現專業技能考核與職業崗位對接等。這是專業合作建設的標準庫。
(二)、現代學徒制核心技能
這是現代學徒制的重要內容,是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重要環節。圍繞現代學徒制的核心技能,主要分兩個方面。
1.專業技能訓練——依托校內“學徒制”,提升專業水平。學校根據行業的職業標準,與合作企業共同對與崗位能力相對應的專業技能進行分解,對學生的基本技能以遞進的方式設計,通過校內師徒結對形式,實施分段的遞進訓練。
2.崗位技能訓練——依托企業“學徒制”,提升崗位水平。由企業根據行業標準,結合前幾個階段學校推進的專業技能訓練程度,設定完全適應企業和市場需求的崗位技能標準,并通過實施校外師徒結對形式,提升對學生的崗位技能的訓練。主要是從內行的職業人---熟練的職業人提升轉變。
(三)、現代學徒制核心課程
這是現代學徒制的重要形式,是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重要表現,實行工學交替下的工學平行推進途徑。
1.學校課堂。以文化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程為主,強調專業基礎體驗。同時,強化校內實習實訓。學校課堂以單項技能訓練為主,強基礎,使學生從初學者向高級初學者進階。
2.企業課堂。主要是崗位技能訓練課為主,強調實踐能力。強化專業核心技能訓練,以專業實踐訓練及考核為重點學習項目,把學校課堂知識與基本技能與崗位技能有效結合,通過輪崗實習與頂崗實習,在實踐中內化學校課堂的知識與技能,促進專業發展。
3.空中課堂。是溝通學校課堂與企業課堂的橋梁與延伸。學校針對專業核心技能的教學除了學校課堂環節,還通過空中課堂的教學資源來補充和延伸,學校與企業共同推出并制作了相關的技能環節教學微課、現場操作視頻等,通過網絡形式傳輸。補充學校課堂與企業課堂教學中的不足。另外,尤其要重視崗位師傅的技能操作指導和企業針對學生實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空中課堂進行雙向溝通,實現動態課堂。
(四)、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現代學徒制的要求,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探索。
1.交替平行,堅持雙導師教學。現代學徒制整體上執行工學交替、產教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學校在每個學年、學期中嚴格按“學—工—學”這種“三明治式”教學方式推進。在工學交替框架內,創造性地實施工學平行。即主要在第二階段(第二學年)中,每個班級拆分成兩個小班,一個小班在企業內學習,教師從學校走進企業內,是這個小班的執教者,企業師傅做學校教師的助教,共同參與企業教學,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共同開發新產品,提高技能,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組成學生的“職業雙導師”;一個小班在校內學習,邀請企業師傅從崗位走進學校課堂執教,學校專業教師做企業師傅的助教,共同參與課堂教學,傳授一些學校職業教育和專業教師無法達成的核心技能與經驗。參與學校教育與管理,兼任技術輔導、實訓指導等,企業師傅與學校教師組成學生的“職業雙導師”。其優勢在于,既保證了學生在企業實訓期間的管理問題,又保證了企業師傅教學不到位的問題,同時也提升了校內專業教師操作水平。
2.輪崗實訓,適應雙身份轉換。學校按照專業細化分為若干個工種,學生在企業進行現代學徒的時候實施全體輪崗制。第一次輪崗,主要完成初級工考核目標;第二次輪崗,完成中級工考核目標。輪崗有利于學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找到興趣點和發展點。
3.目標分段,堅持雙主體育人。學校在實施現代學徒制過程中,按“三分段”實施,學生有二分之一在企業以學徒身份在真實環境下專業實踐培訓,而二分之一以學生身份在學校鞏固與反思。一年級是學生的“體驗期”階段,以學校課堂為主,空中課堂補充,目標是從初學者向高級初學者發展,學校會安排一周到企業體驗職業。二年級是學生的“過渡期”階段,是從學校向企業過渡階段,以學校課堂為主向與企業課堂相互交替過渡,是以學校學到的專業基礎知識與技能向企業崗位技能適應的過渡,目標是從高級初學者向內行的職業人過渡。三年級是學生的“頂崗期”階段,是以企業課堂為主,空中課堂補充的階段,是學生在市場中適應和遷移原有掌握的職業能力的關鍵階段,重點完成輪崗與頂崗實習,目標是從內行的職業人向熟練的職業人過渡。
(五)、現代學徒制評價機制
現代學徒制考核方式,需要把握好幾個關鍵點,從現有的實踐來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1.實施“授帽制”考核。學校對于進步較大,達到一定技能水平的學生,按企業行業規定,戴上相應級別的帽子,不斷暗示學生要向更高技能級別發展。從實踐來看,“授帽制”的自我效能作用十分明顯。
2.實施“雙向選擇制”結對。學生與學校老師、學生與企業師傅之間實行相互選擇:老師、企業師傅根據學生在校表現及專業基礎課水平、專業技能操作進行評估,確定自己要選的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意向與愛好選擇老師和企業師傅為自己的師傅。雙向選擇的好處,不僅可以約束學生在校與企業實訓時的表現,也可給老師、師傅以一定壓力,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3.實施“薪級制”實訓。學生在校內教學實訓時,以校內學分等形式獎勵,不同水平學生會有一定差距。學生在校外生產性實訓時,完全根據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實施不同的實習薪級,即每個學生的實習補助是不同的。這種激勵方式完全跟企業職工的級別薪水制掛鉤,鼓勵學生多學技能。
(六)、尋求現代學徒制政策支持
從現狀來看,仍然有一些問題與困惑阻礙著現代學徒制的深入發展。
1.需要充實供需平臺,推進師徒結對。建立師徒結對資源庫,實現網絡平臺的對接。同時,要利用政府力量,擴大優秀技能人才充實到師傅資源庫中,有更多的更優秀的師傅為職業教育服務。
2.需要擴大政府資助,促進制度保障。如何激勵企業、行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校企深度融合,讓企業骨干員工成為學生師傅,仍然在考量政府的智慧,尤其是兼顧校企雙方、師徒雙方的相關利益,包括吸引優秀師傅參與師徒結對,迫切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政策。
3.需要與時俱進,優化職業教育管理機制。實施現代學徒制,勢必和傳統的教學管理機制產生一定的沖突,如教學時間的變動、課堂管理的不同、評價方式的改變、學制學籍的彈性等等,學校的管理做法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需要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否則,現代學徒制的實施就會因為學籍等現實問題而中斷、變形。
參考文獻
[1]田英玲.瑞士現代學徒制“三方協作”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4.
[2]徐群英.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3.
[3]吳艷紅.英澳現代學徒制比較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3.
[4]黃鏡秋.中等職業學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廣州市兩所中職學校為例[D].四川師范大學.2014.
[5]劉德華,朱克煒等.新余市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4(22).
[6]匡瑛.史上層次最高的學徒制--意大利高等學徒制之述評[J].全球教育展望,2013(04).
[7]PaulineAnderson.Pluscestlamêmechose:joineryapprenticeshiparrangementsinScotland[J].JournalofEducationandWork.2014(02).
作者簡介
李紅日(1980—)男,湖南邵東,軟件技術專業帶頭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移動互聯技術研究和應用軟件開發、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