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娜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原有的人事檔案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诖朔N情況,本文分析了人事檔案管理的主要職能和重要作用,并提出了一些措施,旨在更好地促進人事檔案改革工作的發展。
【關鍵詞】人事檔案管理;作用;措施
人事檔案管理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基石。但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成為制約企事業單位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企事業單位在充分認識檔案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積極進行人事檔案管理改革工作,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手段,加快檔案管理信息化、現代化、智能化的發展步伐,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
一、人事檔案管理的相關概念及重要作用
人事檔案主要是對工作人員或個人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以及政治面貌進行歸納總結,并備份存儲。人事檔案具有嚴肅性、真實性、全面性、可靠性的特點,是社會成員社會經歷的重要依據,是企業單位用人的重要信息來源,也是國家管理的重要數據和歷史資料。因此,國家和企事業單位都非常重視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以人事檔案為管理基礎,及時了解工作人員的信息,使人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人事檔案管理不是獨立于企業管理單獨存在的,它也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事業單位可通過人事檔案管理全面了解員工的信息,實現人員的合理分配,還可以通過對人事檔案的分析,了解企事業的發展狀況,有助于及時調整工作目標,更好地促進企事業的發展。同時,人事檔案也是員工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人事檔案管理不僅是企事業單位發展的需要,也是企業員工的要求。
二、我國人事檔案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提高對人事檔案管理的認識。人事檔案管理在企事業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事業單位必須充分認識檔案管理的重要性,這也是人事檔案作用得以發揮的重要保證。因此,企事業單位必須加大對人事檔案管理的投入力度,支持其改革發展,使其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目前,許多人對人事檔案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個認識誤區,認為工作簡單、專業性不高。其實,人事檔案管理也是一項專業性要求較高的工作,因此要不斷提高人事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同時,企事業也要加強對人事檔案管理的人員投入,吸引一批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同時,還要對人事檔案管理工作者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工作,使其更好地掌握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多角度地加大其對人事檔案管理工作的認識。
(二)增大體制創新的力度。社會的發展速度愈漸加快,為了適應社會進步的需求,從“單位管理”轉向“社會管理”的人事檔案才是目前企事業單位發展的檔案管理方式,這也是對人事檔案管理體制的一大創新。在以前個人從上小學到大學畢業后包分配,個人都是根據國家的安排,從而也造成一個觀念人是屬于單位的,對于檔案的管理也變為從屬檔案。但現在是社會主義經濟市場體制,個人是屬于社會的。所以人事檔案管理需要認識到這一點,順勢發展。將人才檔案做到共享,做到社會管理,使人才科學的流動,促進企事業單位的更好發展。
(三)提高對人事檔案的信息化管理。當前,人類社會已經進入網絡化時代、信息化時代,人事檔案管理也應該改變原有的紙質檔案形式,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檔案管理,形成人事檔案信息化管理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檔案的查詢工作,也更加有利于檔案長久保存,消除了紙質檔案易于破損的缺點。建立人事檔案管理體系,將人事檔案的內容用電子文檔的方式保存,使人事檔案更容易存儲,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了勞動力;同時,企業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為建立具有本企業特色的人事電子信息檔案,方便企業全面了解員工信息,有利于人力資源工作的開展,同時,也滿足了自身查閱檔案的需要。
(四)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信息化改革不斷深入,人們已經步入了信息化辦公時代。將信息技術引進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來,提高了辦公效率,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量。同時,這樣對檔案管理人員的素質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當今發展的需求,檔案管理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其網絡水平以及適應新技術的能力。同時,檔案管理人員還要不斷總結自己的工作實踐,增加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專業水平。還要積極培養檔案人員的創新水平,不斷創新工作實踐,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三、結語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傳統的人事檔案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并且還產生了負面影響,嚴重阻礙了人才的科學流動。因此,加大認識檔案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成為市場改革、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人事檔案管理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用動態發展的態度對待人事檔案的改革工作,不斷應用新理念、新技術,正真做到與時俱進,促進人事管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賴線珠.人事檔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8):252-253.
[2]崔娜.新時期人事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24):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