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艷
摘 要:政治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其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常識等知識點對提高學生政治理論修養,開拓學生眼見,發散學生思維有著不容忽視的教學價值。本文主要辯析如何在政治教學中培養中職學生的創新思維。
關鍵詞:中職政治;創新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08-01
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政治學科作為中職教學中一門重要的理論課程,肩負著端正學生思想理念,提高學生是非標準,活躍學生思維方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任。然而現階段,由于中職學生文化素養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之政治理論過于枯燥乏味,在傳統填鴨式、機械式的教學模式下,容易使學生滋生厭倦、無趣等教學情緒,造成對政治教學的不重視,白白浪費了創新思維培養的寶貴資源。另外,受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在升學考試、分數等大棒的指揮下,老師過于重視對學生答題技巧、解題方法的教學,忽視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如何在中職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一、創新思維的含義和特點
創新思維是指以強烈的興趣和豐富的知識為基礎,運用已有的知識對事物間的聯系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從而找到創造性地解釋這些事實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新結論的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創新的思維具有發散性、深刻性、獨創性等方面的思維特征。思維的創新需要對知識結構進行重新論證認識,這種獨特的品質對推動文學藝術創新和發明創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職政治教學的創新思維培養對策
1、創設溫馨民主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傳統的政治教學中教師完全占主導地位,課堂上不少教師針對政治理論以及政治概念進行枯燥乏味地講述,學生便成為機械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根本沒有思考問題的空間,長此以往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在這種高耗低效的情況下,政治教師必須堅持人本主義的原則,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其進行溝通和交流,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設溫馨、民主的教學情境,營造一個開放活潑的氛圍。而只有這樣輕松活躍的環境才能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其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將傳統的填鴨式課堂轉變成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場所,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創新思維能力。在新課程的學習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指導地位并重,學生主動探究知識與教師傳授知識同樣重要。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在教學實踐中,一堂優秀的課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主發揮、主動交流、自我展示完成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認為主要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構建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是隨著學生發現問題不斷增長的,它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的土壤,提供適合的溫度,在適宜的環境中使思維得到提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進行問題設計,向學生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讓他們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提出問題,要有思維的深度,能夠引起學生思維火花的碰撞。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沖突中去探索、去把握、去發展。
3、優化教學方式,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的總結,反復的考量,這樣才能做到適時的轉變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時采用“辯論式教學”:辯論賽是鍛煉學生口才和思維反應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先提出一個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辯題,比如:“初中生應不應該帶手機上學”。這樣,把這項辯論賽的程序交給學生去組織,學生之間溝通較方便,這樣更有利于活動的組織,而且還提升學生的興致,開發其創新思維。同時學生為了爭得榮譽,會進行全面的搜索信息,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自我表現欲得到了充分展現,同時,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學會了融會貫通。在探索中尋找答案,在創新中闡述觀點,做到學以致用。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同時提升了創新能力。
4、精心設疑,驅動學生的創新思維。所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政治課堂,教師所傳授理論知識是以概念或原理的形式出現的,學生的知識含量和閱歷還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對一些理論還不甚了解,這就需要教師把理論知識與學生比較熟悉或貼切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設疑,使學生帶著疑惑進行探索創新,這樣才能激發學生認識上的沖突,引發強烈的求知欲望,在探求未知中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例如,在進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授課時老師可以適度的提出質疑:適度消費就是合理消費嗎?什么才算適度消費?什么又是合理消費?這一質疑,激起學生思考的浪花,通過質疑、釋疑的師生互動活動,學生創新的火花得以點燃。從而使學生能更深層的去理解運用知識,從而達到思想上的創新。
5、建立平等友善的師生關系。思維上的創新開發,是主觀心理需要(包括興趣、愛好、好奇心、求知欲、表現欲等)和客觀外界刺激(包括身邊的榜樣感召、相互競爭、環境熏陶、語言刺激等)共同作用的結果。老師要培育和發展學生思維上的創新,就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堅持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想方設法使自己的教法符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要親切友好地接觸學生,與學生建立民主、和諧、平等、友善的師生關系,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等心理特征,對學生優良的行為、新穎的思維要給予鼓勵性評價,對同學們在實踐中的偶然失誤要持寬容態度,允許、教引同學們自我發現問題,自我矯正行為,要引導、提供自由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機會,為培育學生的思維上的創新建立優良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 虹.探究生活化教學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開展[J]. 山海經. 2016(02)
[2] 林麗洪.政治“一例到底”教學方式淺談[J]. 中學課程資源. 2016(01)
[3] 崔 晉,魏菜蘋.淺析高中政治教學生活化的路徑[J]. 長江叢刊. 2016(02)
[4] 葉洪明.基于問題支架的高中政治支架教學例探[J]. 考試周刊. 2015(A3)
[5] 孫 爽.學生生活化思維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培養[J]. 考試周刊. 2015(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