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澗芳
摘 要: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被倡導的學習方式,給課堂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因此為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義,要求廣大教師不僅要掌握探究性學習的實質和方法,還要了解影響探究性學習的主要因素,即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學生的基礎儲備、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學習條件。
關鍵詞:探究性學習;專業水平;基礎儲備;探究興趣;個體差異;學習條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99-01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學習方式的變革。探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際能力的必經之路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因此教育者不僅要掌握探究性學習的實質和方法,還要了解影響探究性學習的因素,這樣才能避免探究的盲目性和形式主義。
一、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探討、研究為主要特點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接受性學習相比,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多了,教師的講授相對少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對教師的要求降低了。相反,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化水平和綜合素質,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角色需要。探究性學習離不開教師的設計、參與和指導。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素質,教師對于如何安排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授重要指導教師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導以及何時介入等問題,都應有自己的思考。如果教師不具備相關的知識和能力,那只能說盲目探究,形式上的探究。范文瀾老先生曾經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猶如歪嘴和尚念經,念一句歪一句。”由此可見,教授的專業化水平直接關系著教育教學效果。
二、學生的基礎儲備
著名的心理學家在他的最有影響的著作《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的扉頁上寫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學的所有內容簡約成一條原理的話,我會說影響學生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可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對于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若沒有充分的思考基礎——基礎知識在生活中的積累,而欲開展有效的探究性學習,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每個老師都必須重視學生的思考基礎的儲備。必要地基礎知識一定要讓學生學懂、學扎實。有了基礎,才能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而不能像現在的某些課堂,完全舍棄的對基礎知識的學習,而整節課搞什么自由討論,成果展示等形式上的自主學習,這樣的課堂簡直就是做給別人的看的,并不會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學生的探究興趣
探究性學習最大的特點是不帶強制性,完全是學生的自主行為。他必須以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好奇心、興趣)為前提。試想,讓學生對一個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問題去自主探索研究,將是什么樣的結果。所以學生的探究興趣對于實施探究性教學非常重要。特別是小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差,一旦對探究問題不感興趣,就會自我失控,出現搞小動作、開小差,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以外。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該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否則這種表面熱鬧的課堂只能流于形式。
四、學生的個體差異
新課程理念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把學生的個體差異作為素質教育的前提,因勢利導,揚長避短。但在課堂上,常常看到這樣一種想象:在小組討論或匯報結果的時候,往往只是少數的好學生在充當“代言人”的角色,一部分在隨聲附和,還有一些學生干脆一言不發。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具備探究能力,一些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儼然是一個旁觀者而不是參與者。如果教師意識不到這一點,最終那部分學生將被邊緣化,使精英化的培養模式下移到小學。這將與我們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
五、學生的學習條件
探究性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多的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探究的情境和方法。而探究的問題和內容需要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和交流。有些問題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夠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思考解決,而有些問題,則需要通過更加廣泛的途徑來解決。比如有些問題必須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來獲得信息,通常的方式是看書、上網或向其他人請教。而相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前兩個條件均不具備,(農村學生的人均圖書的擁有量嚴重不足,上網更是遙遠的事情)因此教師在實施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客觀因素的存在,不僅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條件施教。
觀念改變行為,當我們帶著新課程理念滿腔熱情地投身教學時,一定不要忘了作為教育者應有的科學精神和理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