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玲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課堂有了興趣那就自然而然會產生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經過將近二十年在教育一線的實踐與摸索,在了解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等方面有了一些心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關鍵詞:興趣;愛學生;小組合作;良好個性;成功體驗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興趣都是非常重要的。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有的孩子偷著玩游戲,老師教育家長管,都不起作用。大家想過沒有,這是為什么?都是興趣惹的禍。如果我們的學生對待學習也有這么大的興趣,那老師家長該有多高興。這就要求教師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我不斷地摸索,有了自己的一些收獲。
一、了解學生,心中有愛,發揮師生的情感作用
2014年,我有幸參加了唐山市的骨干教師培訓,在《名師啟迪與骨干教師的成長》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有一個學生眼睛近視,但是家境貧困買不起眼鏡,所以他就把硬紙殼剪成鏡片的形狀,然后扎上小孔,用它放在眼前聚光,還挺管用的。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站到他面前說:“這里面有西洋景嗎?”此語一出,同學們都哄堂大笑,當時這個學生尷尬得臉上如火燒一般。無奈,他只能用彎曲的食指替代“眼睛”,繼續抄寫。老師以為他不服管教,將他拉離座位面壁,以至于他再也不喜歡數學課了,最后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在老師眼里這是一件小事,過幾天就可能忘了,但是這件事情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的陰影。
育人先知人,了解和研究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才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了解才能尊重,只有了解才能正確施教。不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愛”是淺薄的“愛”,是不牢固的“愛”。要把“愛生”和“知生”作為教師同等重要的應盡職責。“愛”是學習的動力!教師的愛不僅獨特,而且具有神奇的魔力。對待學生不能一味地嚴厲與批評,不能吹毛求疵,必要的時候應多聽聽學生的想法,能善言導之,繼而才能解決問題。
二、提倡小組學習,運用競爭機制,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引入競爭機制,運用小組的力量提高學習效率。學生在學習小組中可以相互幫助。我將全班學生每五人分成一個小組,在小組中,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職責,比如:一人為書面記錄員、一人為口頭匯報員、一人為策劃員、一人為時間監督員,每個人各司其職,每兩個星期輪換一次。這樣,每個孩子各方面的才能都能得到鍛煉。不僅如此,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被大大地調動起來,有時在開展小組活動的時候,不需要老師去組織他們,他們自己就能把小組活動組織得井井有條。
三、讓學生學得簡單易懂
學生的天性是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直觀形象的知識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學生對實踐操作十分感興趣。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幾個圓形物品和線,通過自己的測量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每位學生就會自覺自愿地、主動地參與。可見,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學習情境是促使學習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數學教學不僅教人以知識,授人以智慧,給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使人懂得如何做人,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例如,各種數學公式、定理與證明以及各種數學問題的解決,無一不是前人血汗的結晶,有些甚至要付出幾代人大量艱辛的勞動。在學習中各種知識的掌握也不是很容易的,需要辛勤的付出。在數學教學中嚴格要求,一絲不茍,使學生經受失敗的考驗,在挫折中不斷總結,在“爬坡”中循序漸進。這樣經過長期的嚴格訓練和熏陶,就會使學生具有堅韌不拔的品質、百折不回的意志和頑強拼搏的精神。
五、成功的體驗是學生學習的動力
學習的成功體驗是數學學習的巨大動力,它能使學生產生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教師要認真設計好語言、課堂提問等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能拾級而上,“跳一跳摘到果子”,都能獲得掌握數學知識后的成功體驗,從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樹立自信心。特別是后進生容易自暴自棄、泄氣自卑,教師要給予及時的點撥、誘導,半扶半放地幫他們走向成功。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是知識的容器。教師傳授的知識、技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才能變成學生自己的財富。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要讓學生有進行深入細致思考的機會、自我體驗的機會。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參考文獻:
張倩.淺談如何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J].新課程:中,2011(05).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