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 要:幼兒園歌唱活動不但能夠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求知欲,能夠調動幼兒內在的創造潛力,同時也能愉悅生活,使人們獲得高尚的情感。大班幼兒更喜歡用唱歌形式自我表現,他們天性喜歡快樂的事物。結合活動案例,闡述了光腳丫唱歌這種自然輕松的歌唱形式對幼兒和諧發展的促進作用,并根據實踐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光腳丫”唱歌;大班幼兒;音樂活動
現有的音樂教育中,教師常常會只灌輸而忽視了幼兒的感受、機械地練習消磨了幼兒的興趣,在這樣的活動中音樂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發揮,孩子在音樂活動中只是被動的參與者,根本談不上享受音樂,那么,怎樣使音樂活動更有活力、更加自然并討孩子喜歡呢?我想,活動的形式非常重要。
案例1:光腳丫唱歌
《捉泥鰍》是一個歌唱活動,在集體練唱時,小棋開始不認真了,低頭卷自己的褲腿,坐在旁邊的豆豆也忍不住偷笑。我為了調整活動只好停止伴奏,靜心聽聽孩子的想法。“你們在說什么,好像很有意思?”我問。“老師,放假時我跟哥哥去捉泥鰍,我們就是光腳踩在泥坑里。很好玩!”小棋說著把鞋子脫下踩了起來,逗的同伴們直發笑。這時有個聲音從喧鬧聲中響起:老師,我們光腳丫唱歌吧?這個大膽的提議讓孩子們興奮又期待,我也覺得很有嘗試價值。在這個活動中我看到孩子們是快樂的、自主的、放松的,比以往的歌唱活動更成功。活動之后孩子一天的情緒都很快樂,他們覺得光腳丫唱歌真的很有趣。
案例2:光腳丫踩節奏
有了一次光腳丫的活動形式后,每到音樂活動,孩子們就興奮不已,紛紛想出新奇又大膽的方法。音樂活動《身體的節奏》中,孩子們嘗試了拍手、拍肩、拍頭,今天可以光腳丫踩節奏嗎?老師笑著答應。孩子們三兩下將鞋襪放在椅子下,興奮地等待老師出一條難點的節奏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聽到那難得一聽的“叭叭聲”,我也不自覺地脫了鞋子襪子和孩子們一起踩呀跺呀。這時不知誰在說:老師,光光用腳跟踩,聲音不一樣的,是咚咚咚呢。我們就嘻嘻哈哈一起用腳跟踩節奏,腳跟踩累了,就換前腳掌踩。就這樣,孩子們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形式表現不同的節奏,讓整個身體動起來的同時,腦子也更加機靈,情緒也更加放松了。
“光腳丫”唱歌形式真正所要做的是:給孩子一個接近大自然的音樂環境,幫助孩子脫下在集體活動中各樣不適應的束縛,源于和諧教育的理念。教師需努力做到“導而不包”。結合一些案例的描述,我對歌唱活動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嘗試。
一、給幼兒自主的空間,讓幼兒尋找音樂
任何物品在孩子眼里、手中都會成為神奇的“樂器”。手拍桌椅,孩子們找到了悶悶聲;小棒敲打玻璃,孩子們找到了叮叮的清脆聲;敲打鐵器,孩子們找到了鐺鐺的悠揚余音;吸管吹水,孩子們找到了噗噗聲;撂水時孩子們找到了嘩嘩聲。通過對各種物品的擺弄敲打,孩子便會對不同音質的強弱、高低、長短有了切身的體驗。這個探索過程是讓孩子們熱愛音樂的重要基礎。
二、選擇自主的形式,讓幼兒表現音樂
打擊樂《卡門序曲》活動中,我沒有給孩子提供樂器,完全放手讓他們用肢體動作并借助周圍物體進行打擊。孩子們紛紛獻策,拍手和拍桌子相結合,可以一拍換一次,也可以一個樂句輪換一次。初次嘗試之后我給孩子第二個建議:同樣拍桌子,怎樣可以制造出不同的聲音?孩子們帶著問題開始嘗試了。有的用一只手指敲,有的用指尖敲,有的用小拳頭敲,有的用指關節敲……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了,孩子高興老師滿意。一次別具風味的打擊樂活動開始了,就連以往對音樂活動不感興趣的孩子也專心地投入其中,這多好呀!
三、傾聽幼兒想法,讓幼兒創編動作
《三只猴子》是一首風趣詼諧的歌曲,孩子都很喜歡聽、喜歡唱。活動開始時我用拉線木偶不能滿足35名幼兒的操作要求。于是我問幼兒:你們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手指變成三只調皮的猴子在床上跳?怎樣用手指來表演?嘗試探索之后,孩子們都有了同樣的想法:食指、中指、無名指就是三只調皮的小猴子,倒立在桌面上就是小猴子在床上跳,一只猴子受傷就收起一只手指。這個辦法不錯,很形象嗎!再加上這是幼兒自己的創意,讓每一個孩子都很激動并很開心地參與歌唱活動。
四、大膽嘗試,給幼兒自然的感覺
學唱歌曲,節奏練習并不僅僅在室內進行,在幼兒游戲的地方,如水池、沙坑、草坪上、蹦床里都可以進行。唱歌不一定只能坐在椅子上或站立,讓孩子光著小腳丫,三五人圍坐在地板上也是一種很好的唱歌氛圍。此外,教師要經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通過有感染力的形體語言,如眼神、表情、手勢、體態等,讓孩子體驗到歌曲的美妙和可愛,從而愿意學,更愿意用他們喜歡的表情、動作,把自己對歌曲的體驗表達出來,和老師或同伴進行非語言的交流。
孩子只有在一個完全自主、放松的狀態下才能表露自己最真實、最快樂、最天真的一面。那么,根據孩子這些自身習性,用自然的方法教育孩子,就顯得很有必要。20世紀就有教育家提出“自然”在教育中的應用,我想這不無道理,“自然的形式”的確是“快樂學習”的基礎。所以,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在任何活動中,都不要做束縛孩子的罪人,要讓幼兒在我們的教育中自然的發展,成為真正快樂的個體。
參考文獻:
萬文雅.淺談大班幼兒音樂活動中的合作行為[J].新課程:下,2013(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