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山
摘 要:對小學生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必須進行的一個環節。節奏感的培養,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及身心健康都有巨大的幫助。所以,教師應該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多進行探索,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節奏感;小學;音樂教學
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石。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社會對小學教育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要求和高標準,而音樂正是啟迪心靈、拓展思維的好幫手,所以小學音樂教學就顯得異常重要。音樂教學可以促使學生在德、智、美、勞方面全方位的發展,讓學生緊跟時代的步伐開創自己的天地。
如果把音樂比作是一幢高樓大廈,那么節奏就是大廈的鋼筋框架;如果把音樂比作是一臺電腦,那么節奏就是電腦的處理器;如果把音樂比作是一本書籍,那么節奏就是其中的靈魂。所以,在音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欣賞音樂的魅力,體悟音樂中所蘊含的美妙旋律,讓學生能較強地把握音樂節奏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將圍繞目前小學音樂課堂上在培養節奏感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節奏感的方法展開探討。
一、培養小學生音樂節奏感的重要性
小學生年齡尚小,心智發育還不完全,在諸多能力方面還很不足。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可以幫助學生訓練思維能力,尤其是在抽象、創造性方面的思維,與此同時,也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智力,有助于他們形成發散性、創造性思維。在培養節奏感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手腳口眼耳的配合,這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軀體協調性。
節奏感就像是學生和音樂之間的一架橋梁,只有學生有較強的節奏感,才能體悟音樂所帶給我們的愉悅。只要學生掌握了音樂節奏,就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其對音樂的鑒賞和理解能力,甚至還有可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天賦。通過節奏感的培養,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音樂,體會音樂意境,這樣有助于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讓學生可以正確地識別美、欣賞美、體會美,甚至創造美。
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節奏感
培養節奏感,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大腦發育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很難較長時間在某件事上集中注意力,此時就需要老師加以引導,而引導的最好方法就是勾起學生的興趣。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音樂節奏產生的濃厚興趣,這樣就會讓學生的精力集中在音樂節奏上,這樣就會非常清楚地體會到音樂節奏,并且產生自己的體悟。教師要很清楚學生感興趣的東西,這樣在上課過程中融入這方面的元素,才可以充分勾起學生的興趣,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小學生喜歡聽兒歌,喜歡大自然中的聲音,那么就可以播放兒歌,或者在樂曲中添加自然的聲音來引起學生的關注,再次講解樂曲中的節奏就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大大地培養他們的節奏感。
其次,老師要改變上課的側重點。節奏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而小學生對抽象事物的領會能力恰恰很弱,鑒于此,教師不能側重于節奏的概念性講解,而應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感悟其中的奧妙。所以要求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改變以往不停地講解、不停地灌輸理論的教學方法,將講解的時間盡可能地壓縮,把教學的側重點都放在聽上面。教師通過播放大量能引起學生關注的樂曲,讓學生細細體悟其中所蘊含的節奏,只有當學生的體悟和感受偏離正常的方向后,教師才及時地給予糾正與引導。與此同時,教師在聽的材料中也可以添加一些高雅、動聽的曲目,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感,也可以陶冶情操、凈化心靈。
現代社會的小學生家庭條件優越,大多都參加各種特長班,在這部分人中,許多是學習樂器,所以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因此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可以引入樂器,學生自己彈奏,自己領悟其中的節奏是最好的。對于那些不會彈奏的學生,教師可以安排和會彈奏的學生坐在一起,由會彈奏的帶動不會彈奏的,這樣就可以帶動全班一起創造出一個良好的氛圍。除了引入樂器,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手工制作簡易的樂器,上課進行演奏,以加深學生對于樂曲節奏的感悟。
著名音樂家、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出了有他獨特見解的音樂教學方法,即體態律動法。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利用身體部位,加入肢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內容,從而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在培養小學生節奏感的教學中,使用這種方法效果很好。教師在讓學生聽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拍手、跺腳等肢體觸碰的方式來模擬樂器,從而加深學生對節奏的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簡單,要求低,同時又讓學生參與其中,體驗實踐,所以既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節奏的把握。
節奏感是小學音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后鑒賞音樂的基礎,同時也可以受益終身,所以廣大教師應該關注這方面的教育,結合現實情況,有針對性、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培養節奏感的教學,將我們的小學生教育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參考文獻:
魏瑩瑩.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的培養[J].教書育人,2011(2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