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 語文作為中國的國學教育,是所有學科中最被人重視的一門課。在語文教育中,往往會出現很多載體,這些載體常常被教師和同學忽略,但是載體的存在卻是語文思想培育的基點。本文從載體的角度闡明對語文的影響力。
關鍵詞: 語文載體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總是別出心裁地想出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對于學習語文的信心。在這樣的方式中,教師通常只是簡單地選擇一些童話故事,并非將它們當做載體。
一、載體的含義
從學術的角度來講,載體就是指運輸能量或者承載其他物質的物質,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汽車承擔著運輸貨物的職責,那么汽車就是載體。語文含義中的載體,是指傳遞語文素養、國學精神的承擔者。載體可以是任何事物,可以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常見的物質,也可以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它可以是實物,也可以是抽象的。載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于人們的夢境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載體也可以無處不在。
二、載體教育在教學過程中的實例
教師在教育學生學習新的課文的時候,不妨參照下面這個案例:在學生剛開始學習《觸摸春天》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默讀一次這篇文章,接下來讓學生閉上雙眼,傾聽一首幽靜美妙的純音樂,這樣以音樂為載體,讓學生在傾聽音樂的時候,出現一個色彩斑斕的春天,純白色的柳絮飄灑在空中,嫩綠色的新葉在春風中搖曳,姹紫嫣紅的花朵爭奇斗艷,絲絲細雨,忙碌春種的人們……這樣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就會使學生對這篇文章產生興趣。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讓學生對語文有了興趣,學習就不用教師擔心了。隨著學生心中的畫面的展示,學生會抓住認為重要的學習重點,并且通過這一點領悟全文,從而掌握各種景物的特征,并化為己用。學生會通過這樣的載體,和作者一起感受春天的存在,思考作者寫下這篇文章時的心情。通過作者的感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大自然的喜愛,以及積極向上的心態。再比如,《凡卡》這篇文章相對來說比較長,上課比較枯燥,教師雖然會利用一些游戲增添課堂的樂趣,但很顯然在上這一課時也是杯水車薪,學生對于文章的好奇心會被長篇大論所消耗。因此,教師可以選擇將凡卡與班上的比較有特點的同學作比較,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凡卡與該同學的不同點和相同點,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這篇文章的樂趣,并開始細細品味,凡卡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現在的社會環境,也是讓學生分組討論,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在找出不同點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些不同點有哪些好處,或者說這些不同點體現了哪幾方面的社會關系。這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發現不同之后,深入思考,增強學生對于文章的感悟能力。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的想象力就是載體,這個載體需要教師開啟,卻不需要教師掌握這個載體的發展方向。因為學生的想象力是沒有辦法被束縛的,也是沒有辦法被預知的。
三、載體在課堂中的重要性
課堂的活躍度來自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參與程度,利用某一些事物或者是工具提升課堂活躍度,這樣的手段層出不窮,也是教師比較喜愛的方式之一。但是載體的運用,卻可以讓課堂在短時間內有質的飛躍。以學生的想象力為載體,可以激發興趣,使學生愿意花時間花精力了解。時代的快速變更,要求教師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需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需要教師放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變成點撥式的教學方法,即學生是課堂的主題,學生是列車的駕駛者,而教師就像是車上的導航,在學生開錯方向時,及時提醒,讓他們及時糾正。以學生的想象力為載體,可以讓學生自主找到知識的重難點,突破并且掌握這些重難點。在過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明確要讓學生理解哪些重點,但是學生卻不清楚這些重點的來源,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死記硬背,而這樣的方法往往使學生事倍功半,并且容易喪失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學生自主學習,開發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知道哪些地方是最難以理解的,哪些地方可以忽略,哪些地方需要記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遇到難題時可以及時提問,教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回答學生的問題,不至于讓學生在提問后還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這樣,學生可以直觀地將重點和難點分開來,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溝通。學生可以直接就自己的問題和教師進行討論研究,增進和教師的感情,有利于師生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想象力及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認知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載體的存在,就剛好將小學語文的教學特點全部包含在內,還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就是學生的導航,在學生偏航的時候,可以及時指出并且幫助學生改正。
參考文獻:
[1]孫曉莉.有效利用多媒體,優化小學語文童話教學[J].求知導刊,2015(21).
[2]張惠英.淺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構建與運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