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賓
摘 要: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進企業健康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形勢的新背景下做好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起到激發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規范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作用,對企業的健康穩步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工作實際,就當前國有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改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勢;重要保障;觀念變化;改進措施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過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政治引導、經濟參與等功能,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激發職工工作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提國有高企業的綜合實力,保證國有企業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順利實現的一項綜合性教育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能讓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推動國有企業發展的有力保障。但是,隨著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不斷完善, 多種經濟利益的調整,經濟成分格局發生的變化,職工的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面對新形勢,國有企業要根據新形勢新情況著力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當下國有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針對職工心理承受能力較弱、職工大局意識不強,缺乏凝聚力和創造力、心存僥幸,缺乏安全意識以及認識不足且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等問題,從理論上并結合自己的研究,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當前國有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常見問題
(一)職工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在國有企業中,有些員工感到難以適應,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任務感到力不從心,心理上長時期處于焦灼不安的狀態。例如,經常看到新分配來的一些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基層鍛煉的重要性,接受不了基層的艱苦環境,就會導致消極怠工、人在崗心不在崗等問題。其次,在崗位調整、薪酬體制改革等方面,大部分職工對自己收入的期望值變大,希望得到更多的實惠。然而,一些職工的思想觀念與形勢發展不相適應,會造成一些職工心態失去平衡,出現大量的思想認識問題。
(二)職工大局意識不強,缺乏凝聚力和創造力
在社會不良傾向的影響下,也給個別職工思想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集體主義精神、奉獻精神、行為準則的逐步淡化。企業職工在遇到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選擇中,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一些職工不能從整體利益出發,優先考慮個人利益,然后才會兼顧到集體利益。在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缺少感召力,沒有建立調動員工積極性的良好機制,引起一些員工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等不良現象的出現,甚至部分工作人員抱有穩定、清閑、與世無爭的從業心態,形成了人浮于事的現象。
(三)心存僥幸,缺乏安全意識
少數職工在安全工作上仍然存在“只要產量,不要安全”的思想,現實工作中,少數職工怕麻煩,圖省事,心存僥幸的思想、違反操作規程現象依然存在。一些領導在布置工作時,只交待工作任務,對工作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安全措施和上級下傳的安全生產政策法規卻不提。
(四)認識不足且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
首先,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在企業中往往不受重視,工作積極性不高,導致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低下。其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絕大多數專業不對口,對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知識沒有系統掌握。在給企業員工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時多是憑個人經驗,很難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員工心里。此外,思想政治工作中沒有做到以人為本,大多數采取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導致員工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再加上職工文化素質整體偏低的因素,致使部分職工在接受教育和培訓時,不能學以致用。
二、改進國有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轉變思想觀念,突出“以人為本”的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人在生產工作生活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思想問題,是影響安全生產最基本、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首先,要轉變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以市場經濟先進思想為主導,倡導先進、弘揚正氣,批評錯誤、抵制歪風。政工干部應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計劃,確定具體的措施和方法,且身體力行。其次,要從人的本能需要出發,把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作為安全生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實出員工的安全意識、思維、哲學和價值觀。以科學思想政治理論武裝員工頭腦,以正確輿論指引員工前進,以創新精神鼓勵員工大膽開拓進取,以優良的工作作風和優秀品質培育員工,保證現行行政制度和政治思想工作、黨務工作實實現高度融合。此外,大力解決職工的實際困難,建立談心工作機制。要定期到職工家中走訪,職工的困難無論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只要出現和存在,我們就要主動靠上去,真心幫扶,把企業的關懷送到職工的心坎上,為職工辦實事,解決實際困難。要把職工是否滿意、是否贊成作為解決問題的標準,充分關注每一個人自身成長與發展的需要,關注人的現實思想、信念和情感。針對容易產生心理波動的環節,在下屬思想情緒發生異常變化、工作崗位調整變化、發生事故受到處分、職工之間發生矛盾沖突和職工受到表彰獎勵,要主動找下屬談心;凡職工遇到婚喪嫁娶、工傷生病、家庭矛盾、缺勤曠工、鄰里不和、天災人禍等情況,要主動登門家訪,幫助職工調整心態,理順情緒,努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實現心與心的溝通,情與情的交融,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相結合
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動企業健康和諧快速發展的有力武器,是企業工作能否正常運轉的保證;而業務工作又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兩者互為條件。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做到生產一線,做到工作現場,才能把握職工的思想,才能掌握及時、可靠的第一手材料,才能體現出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通過到現場調研,可以傾聽群眾呼聲,為針對性解決問題,尋找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徑創造條件。更重要的是經常深入一線,可以拉近與職工的距離,從而讓職工聽得進說教,實現思想政治工作雙向互動。
杜氏運用現象學的方法對審美對象和審美知覺作的全新闡釋,推動了美學研究的發展。其成果為我國美學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我國美學大家朱立元主編的《美學》,作者在后記中寫道:具體來說,就是要以馬克思的實踐論和存在論為理論基礎,吸收西方實踐哲學與存在哲學的思想資源,在本體論(存在論)層面上把實踐概念與存在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然后依照實踐存在論的思考框架來解說各種審美現象。[5]由此可見,《美學》的框架是按照西方理論來搭建的。此外,在本書的內容提要部分更是直接提到本書適當吸收了現象學理論。
在《美學》中第一章 審美現象與美學學科中是這樣定義美學對象的,美學對象是與主體發生審美關系的自然、藝術、社會、科學等多種多樣的對象。杜氏雖然一再強調被知覺了的藝術作品,可他也表示出了藝術之物,生命客體、自然客體、功用客體和意指客體四類,只要對這些客體施以審美知覺,它們就能夠成為審美對象。[6]從定義可以看出,二者相似度極高。
在“審美現象的構成”這一節中,朱先生提出了“關系在先”,與杜氏的“審美先驗”相對應。此外,朱氏認為審美對象中與審美主體及其美感相對應的結構式多層次的。我認為跟上文中杜氏的藝術作品的結構相對應:
第一、最表面的一層是形式層對應藝術作品的感性。第二、形式層后面的是意蘊層對應藝術作品的主題。第三、意蘊層后面更深一層,中國美學稱之為“道”對應藝術作品的表現。朱氏提到審美主體的構成層次與審美對象的構成層次相對應,杜氏的與藝術作品結構相對應的是審美知覺結構,對比如下:第一、朱氏認為對應于審美對象的形式層,審美主體方面有快適感,這點對應杜氏審美知覺的呈現。第二、審美主體方面有滲透著情感因素的理解,與杜氏的再現一致。第三、審美主體方面有整體的生命承擔對應杜氏的情感。此章節中還有很多可以尋到杜氏美學思想的表述。
綜上所述,朱立元關于審美現象這一章節的闡述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杜夫海納的審美對象論。他的其他章節也能從杜氏諸多美學理論中找到源頭。可見,杜夫海納的美學思想為我國美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
參考文獻:
[1]杜夫海納,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前代言 程代熙著)[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2]杜夫海納著,韓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
[3]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4]張法.20世紀西方美學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朱立元.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