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青
[摘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教學者越來越認識到學生主體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尤其是發散性思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在學生的詞匯學習、句式學習、課文學習等實踐環節中創造大量的機會讓學生鍛煉其發散性思維。另外,開放的課堂、自由的學習情境、互助的小組合作等都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初中英語;教學;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一言堂的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教師要圍繞學生制訂教學方案,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對初中生來說,加強思維能力訓練的重點在于要加強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所謂發散性思維,關鍵在于“發散”二字,即要打破傳統的封閉式思維界限,讓學生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性、拓展性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思考空間,同時還應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一、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實踐環節
1.讓學生在英文詞匯學習中培養發散性思維
詞匯是學習任何一門語言都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只有掌握了足夠的詞匯量,才能進入到另一層次的學習中。英語詞匯和漢語語言一樣也具有一詞多解的現象,即同一詞匯在不同的語境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因此,教師可從“一詞多解”這個層面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同一詞匯在不同句式中的應用情況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推測,對詞匯的本義和延伸意義進行探究。例如在學習詞匯“China”時,不少學生總是把首字母大寫變成小寫,這會造成語義表達上的歧義和誤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尋求 “China”和“china”之間的差別,通過查字典,學生會發現當字母“c”大寫時,詞義為“中國”,反之,詞義則變成了“瓷器”。然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和探究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在種種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突破既有認知的束縛,發展發散性思維,不斷獲得新知。
2.讓學生在英文句式學習中培養發散性思維
掌握了必要的英文詞匯后,學生就需要進行英文句式的學習。在英文句式的學習中,不同句式可以表達同一個意思,因而句式之間存在相互轉換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安排進行“一句多譯”的練習,讓學生熟悉多種句式的運用和轉換,并學會根據語境選擇最適合的翻譯方法。這種訓練方式可以使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局限,讓自身的思維更為活躍。
3.讓學生在英文課文學習中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學習英語課文的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主動發掘篇章的行文規律,探索句群之間的邏輯關系,討論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表現主旨的手段,思考其中涉及的現象和問題。而后,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進行一些拓展性練習,如仿寫一篇類似主題的文章。這樣,學生可以充分發揮其學習的主動性,鍛煉其發散性思維。總之,教師應善于整合資源,在英語課文的教學中多為學生制造發散性思考的機會。
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措施
1.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設計課堂
隨著社會教育觀念的逐步開放,以及現代教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初中英語教學具有了更廣闊的發揮空間。教師可以通過教學網絡隨時隨地調用相關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但英語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對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源進行梳理和整合,將其合理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能呈現不同國家周末活動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根據素材進行比較,總結各種活動的優點,然后再設計如何讓自己未來的周末生活過得更有意義。拓展和開放性的討論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培養發散性思維。
2.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情境
課堂學習是學生課程學習的關鍵環節,具有決定性作用。教師應想方設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為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例如在學習初中英語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a great time!”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一個派對情境,要求學生全程用英語對話,鼓勵大家盡情地說。當學生之間的英語交流出現問題時,教師再進行指導,但不干預,這既可以保證交流的順暢又可以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
3.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掀起“大腦風暴”就是一種科學的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方法。教師要善于制造話題,引導學生圍繞話題進行思考和交流。例如,開展“單詞大腦風暴”就可以讓學生回顧、搜集目標詞匯的相關信息以達到思維的拓展。
另外,讓學生之間組成小組,進行組內和組間的互助學習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小組合作時,組員可以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取長補短,活躍思維,提升思辨能力。
4.利用現實生活案例激發學生主動思維
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要善于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從生活中取材一方面可以增強教學的親切感,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針對性,使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英語學習的有用性。
例如在教授初中英語Unit 6“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時,學生由標題可知,文章講述的是中國古代“愚公移山”的故事,取材于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具有一定的親切感。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大量這樣的勵志故事,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相關信息,然后要求學生根據這些信息深入搜集更多內容組成相應的故事,最后用英文在課堂上講述給大家聽。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正面案例進行拓展性討論既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影響。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英語教學不應局限于傳統教學思維,也不應拘泥于舊的教學手段。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此,教師首先要增強自身教學思維的發散性和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才能創設理想中的課堂。另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不僅要專注于基礎知識教學,還應著眼于讓學生在平時的教學實踐活動中自覺樹立起探究精神,讓他們通過自主探究挖掘更深層次的學習內容,為形成發散性思維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金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幾種方法[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8).
[2]劉平.淺談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
[3]陳智杰.中學英語教學中發散思維的開發[J].English Weekly,2004,(12).
責任編輯 肖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