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論文以國家骨干院校建設期間的阜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分析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提出高職教育應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辦學體制方面著手,探索高職院校與區域經濟互動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教育 國家骨干校 區域經濟
【基金項目】阜陽市2015年社科規劃課題:基于服務阜陽區域經濟的高職教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 FSK201501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09-01
阜陽地處皖西北,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農業經濟發達,工業經濟所占逐年提高,服務業發展蓬勃,但仍難為擁有千萬人口的人力資源大市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阜陽區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面臨自身作為人力資源大市卻缺乏足夠職業技能人才的尷尬處境。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人才的基地,高職教育應該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在2010年至2015年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過程中把服務阜陽地區經濟發展作為重要內容,圍繞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堅持與阜陽區域經濟發展對接,增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聯度,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促進阜陽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歷史使命。
一、高職教育專業與區域產業依存度分析
(一)專業設置與建設簡況
在五年的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建設期間,重點建設了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園藝技術、微生物技術與應用四大專業群共計 30多個專業,形成了“以農學為基礎、以工科為主干、多科類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專業規模總體合理,2015年全日制高職在校生9725 人。專業建設水平較高,并形成了顯著的品牌效應。
(二)重點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對接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圍繞阜陽經濟發展的需求,深度開展校企合作,努力使重點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對接,學校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不斷增強,為促進地方區域經濟和重點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和人力資源支持。
二、學校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
(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區域產業發展的貢獻
2015年學校培養了 2944 名畢業生,在安徽就業人數最多,占比 86.64%,而在安徽就業的學生中有41.99%學生選擇了在阜陽地區就業。
阜陽市衛生和社會工作、教育、建筑、居民服務、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6大行業集中了全校近34%的就業畢業生。
(二)社會培訓與技術服務對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的貢獻
學校圍繞阜陽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以產業發展為依托,以團隊為載體,以技術研發為抓手,不斷拓展服務功能和范圍,為促進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做出了顯著成績。
學校數控技術與機電一體化兩個制造類專業群依托技術開發和技術推廣優勢,圍繞技術服務與研發中心,深度參與企業技術改造與升級,主動為阜陽地區行業企業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推廣,與阜陽華信電子儀器公司技術人員合作,共同研發了工業用可燃氣體電磁切斷閥;參與上海華源安徽錦輝制藥有限公司(阜陽)輸液生產線自動化改造,顯著提高了企業生產效率。
國家骨干院校建設期內,承接企業事業單位等技術服務項目31項,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獲專利授權30余項。為企業完成技能鑒定和社會培訓8357人次;開展中職對口援助培訓984人次,開展退役士兵培訓3134人次,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鑒定3065人次。
三、高職院校進一步服務區域經濟的策略選擇
(一)調整專業設置,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高職院校要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就要深入行業企業進行社會調研,根據區域內產業特點與職業領域的用人需求,調整學校的專業結構,按產業要求合理的設置專業,按職業要求重構課程,實施與職業標準相對應的課程標準。邀請行業企業人員合作開發共同制訂教學資源庫、特色教材、實習標準、實訓教材等。為企業量身定做,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解決企業急需的人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積極適應阜陽地區的產業布局,依據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形成了“以農學為基礎,以工科為主干,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為阜陽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和“三農”現代化的建設培養專門人才。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院校要依據地方產業轉型升級與行業企業發展的趨勢與用工需求,結合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按照企業要求培養學生素質,按照行業要求構建課程知識體系,按就業崗位要求培養學生能力。將產業、行業、企業、就業 “四要素”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中來,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校企合作在推高人才培養質量中的重要作用,與安徽昊源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江淮汽車安馳有限公司、阜陽軸承有限公司、金種子集團等阜陽地區著名企業建立了企業訂單班、校中廠、廠中校,為學生創造真實的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強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
(三)建立政校行企聯動長效機制,創新四方共舉的辦學體制 高職院校要實現服務區域經濟的目標,必須獲得多方的政策支持,形成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四方共舉的辦學體制。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按照高職教育辦學規律,創新“四雙四共”長效機制,圍繞專業建設雙帶頭人,質量評價共同實施;培養方案雙方論證,培養培訓共同參與;師資互聘雙重考核,研發服務共同投入;實習實訓雙邊合作,實訓基地共建互享。實現了與地方行業企業的人才共用、資源共享、文化互補、管理互通。學校遵循校企合作的辦學思路,圍繞校企合作理事會,依托“省級釀酒工程技術實踐教育中心”、“種苗生產示范中心”、“阜陽市數控機床服務中心”、“機電服務中心”等四個中心,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探索形成“產教結合,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在體制機制上大膽進行創新,實施集團化辦學,在中高職銜接等方面形成特色。力促學校的辦學定位、教育教學水平、校風學風、師生面貌等方面發生積極深刻的變化,走出一條具有阜陽職業技術學院自身特色、不斷超越自我的國家骨干院校建設之路。
參考文獻:
[1]李喜梅,賀軍,張圣喜.立足服務地方經濟,加快發展職業教育[J].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
[2]李軍.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有效途徑探討[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
[3]盧凱軍,任力暉.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的原則和途徑探析[J].中等職業教育,2012,(17).
作者簡介:
葛士強(1980-),男,安徽阜陽人, 碩士,阜陽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專業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