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城
【摘要】歷史意識是歷史教學的靈魂,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歷史意識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目標追求和價值體現。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學應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在提高學科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歷史意識。優化史料教學,使史料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創造有歷史感的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真正引領學生在一個更為豐富和開闊的視野下用歷史思維思考、解決問題并形成歷史意識,真正體現歷史學科價值的追求。
【關鍵詞】課程改革 歷史意識 史料教學 有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65-01
高中歷史課程改革邁入到第二個十年以來,人們更多地叩問什么才是歷史教育最為根本性的問題,趙亞夫教授提出:歷史意識是歷史教學的靈魂,沒有歷史意識的歷史教育、教學,不僅沒有意義,而且也不存在。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基本的歷史意識包含歷史知識、歷史思考、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等要素。筆者認為,中學歷史教學重在歷史意識的培養,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歷史意識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目標追求和價值體現,這就要求歷史教學應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緊密關切學生的人生,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使歷史課堂教學在讓學生以鮮活的生命個體體驗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用“多元且整體”的歷史觀認識自己、做好自己,思考歷史問題,擁有良好的歷史情懷,體會歷史智慧,感悟人生意義,在提高學科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歷史意識。
課程改革以來,史料教學已逐漸成為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常態,但在實際運用中往往史料的具體選用不恰當、史料教學過程中缺乏史學方法的指引和培養,導致史料教學出現“雜亂化”、“簡單化”等問題。 其根源在于沒有突出培養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沒有真正引領學生在一個更為豐富和開闊的視野下用歷史思維思考、解決問題并形成歷史意識。而立意于歷史意識培育,就要優化史料教學,使史料教學真正服務于學生的學,創造有歷史感的氛圍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學習,真正體現歷史學科價值的追求。
一、優化史料教學,首先要在研究課標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適度選取材料。
我們知道,歷史史料是我們接近真實的工具,是解釋歷史的依托,是現實與歷史對話的橋梁,是“重現”歷史的基礎。一般來說,史料愈是確鑿、豐富,人們經過研究和解釋,對歷史的認識也就愈是真切,對歷史的“重現”也就愈接近它的本來面貌。
除了盡量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外,選取的其他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應立足于基礎知識,圍繞教材重點難點,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史實的理解和把握,做到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概念形象化,最好是能集中說明要論述的觀點。
如在必修3《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課,教學目標要求理解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要引入相關歷史材料,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為引導學生理解智者運動興起的背景,可出示下列材料:
阿菲爾:你上午去參加公民大會嗎?(民主政治發展,公民地位提高 )
阿里托:希波戰爭勝利后,我的葡萄酒生意一直很好,我正要趕往港口送貨,然后參加公民大會。(奴隸制經濟的繁榮)
阿菲爾:中午到我家討論公民發言權問題,如何?
阿里托:不行,我要去聽普羅泰格拉老師的課。我想參加陪審法庭,但演說水平不夠。上次與你討論的問題想好了嗎?(公民參政的實際需要 )
阿菲爾:“究竟是標槍,還是擲標槍的人,還是主持者對標槍刺死事件負責?”我思考很久,但沒有結論。
通過解讀材料及回顧公元前5世紀希臘的社會狀況,理解智者學派出現的背景包括古希臘奴隸制經濟的繁榮,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參與政治生活成為每個公民生活的重要內容,人在社會的地位日益突出。
二、優化史料教學,就要運用史料進行史學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精讀史料——分析問題——闡述表達”。
精心創設問題情景,指導學生研讀史料,激發學生解讀史料的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在探討歷史問題時形成重視證據的歷史意識和依據史料解釋歷史、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新情境縱深推進;教師要善于創設“歷史地思考”的思維情景,堅持“論從史出”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史料得出歷史結論,確立史證意識。問題的解決必須依賴于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解決既是史料研讀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種途徑。
如必修2《新航路的開辟》教學中,為在更廣闊的視野下分析理解新航路的開辟對世界、歐洲和亞非拉國家的重大影響這一主題,教師引導學生解讀下列史料: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開辟,東西兩半球不同文化圈大匯合,加速了人類從傳統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沒有了美洲貢獻的大量金銀與物質財富,沒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墾殖區,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將會緩慢的多,英國也不可能成為發動工業革命的國家……沒有把世界連成整體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現推動否定舊傳統的思想解放運動。
——《通向現代世界的500年:哥倫布以來東西兩半球匯合的世界影響》
材料二 早在13、14世紀,連接歐亞非地區的世界貿易網已經形成,歐洲在其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這不僅因為歐洲的經濟總量遠遠無法與亞洲的中國、印度相比,還由于歐洲人能向亞洲銷售的產品極少,多數情況下只能以金、銀等貴金屬交易,歐洲的貴金屬貨幣日益緊缺。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這種處境開始改善。
——據《白銀資本》
先由學習小組的代表匯報他們的探究成果,其他小組代表進行補充后,教師點評總結:
1.對世界: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世界日益連成一個整體;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
2.對歐洲:引起“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三、優化史料教學,就要拓寬史料的獲取途徑,從高考試題中汲取新穎的史料,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歷史情景中認識歷史、感悟歷史。
高考試題往往運用典型的材料呈現歷史事實,用別樣的視角給學生提供了新的思維空間,如在必修1《國共的十年對峙時期》或《抗日戰爭》教學中,可引用2015年新課標全國卷Ⅰ第30題題干材料: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先后統籌完成了江寧、鎮江、虎門、馬尾、連云港等要塞區的建設,又大規模構筑了京滬、滬杭、豫北、晉北、綏東等側重于城市和交通線防御的工事。
關于1933至1937年上半年時期的知識的教學,我們往往更多地強調蔣介石國民政府對中共蘇區的“圍剿”和面對日本步步侵略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妥協政策,而對國民政府“對日防御作戰”的戰略部署相對來說未引起足夠關注。上述材料恰恰反映了當時國民政府對日持久防御作戰的戰略意圖,材料展現的正是全面抗戰之前蔣介石國民政府應對日本侵略的基本狀況,從而揭示出“全民抗戰”的內涵,這正是突破現行教材知識的新的歷史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