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提努爾·艾尼
[摘 要]科學童話又稱知識童話、自然童話,以科學知識為內容,所表現的主題也與自然科學有關。它把科學內涵和童話構思結合起來,即把科學的理性概念化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學的啟迪,又具有藝術的美感。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兒童喜歡生動形象、有聲有色、新穎有趣的感知材料。科學和童話的合理結合,會把學生帶進一個富有情趣的神奇境界,讓學生在愉悅的情緒下得到啟示,獲得新知。
[關鍵詞]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童話特征
科學童話,是一類具有特殊審美價值的虛幻故事,它以擬人、夸張、象征為其主要表現手法,以幻想為其藝術形態,主要讀者是兒童。科學童話深受兒童喜愛,是小學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
翻開小學低年級語文教材,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類課文不在少數。有的是向學生介紹淺顯的科學知識的,如《地球爺爺的手》、《我是什么》、《回聲》、《活化石》,有的是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發展成就的,如《火車的故事》、《蘭蘭過橋》、《農業的變化真大》。這類課文的題材多為童話或有簡單情節的記敘文,也有一些科學小品文,初入學的孩子對未知世界充滿好奇,對于這類課文也往往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同時,由于受到兒童認知水平的限制,其中的科學知識往往成為教學這類課文的“瓶頸”。那么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好小學低段語文科學童話教學呢?
一、 科學童話教學的意義
科學童話又稱知識童話、自然童話,是童話(廣義的童話)的一個分支,它具備童話的各種特點。它和文學童話(狹義的童話)是一對孿生姐妹。富于科學的啟迪,又具有藝術的美感。能培養讀者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啟迪少年兒童的智慧。
與一般童話相比,科學童話具有一定的知識性,它是以科學知識為內容的,所表現的主題也與自然科學有關。科學童話與一般文學童話的區別在于,它把科學內涵和童話構思結合起來,即把科學的理性概念化作為幻想的感性形象,科學童話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一般較為單純,它并不負有普及科學的任務。
在現代社會里,科學在少兒教育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和幻想并肩聯手可以創造出一個奇麗的科學童話世界。通過奇妙的故事,科學童話能夠幫助少兒了解科學的神秘,提升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故事情節和科學知識的結合使得少兒的閱讀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科學童話具有明顯的知識性特點,對少兒讀者具有很好的科學教育作用。科學文學中童話元素的呈現對少兒讀者有著獨特的吸引力。
二、科學童話的基本特點
1.藝術幻想。幻想是所有童話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學童話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藝術手段,它是科學童話的核心,也是科學童話的靈魂。幻想是創造想象的一種特殊形式,由個人愿望或社會需要而引起,是一種指向未來的想象。藝術幻想是一種創作手段,是作家按自己的需要虛構形象的一種創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對生活作夸張的敘述和描繪,達到一種升華,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實情況下的更活躍,更富色彩。科學童話中充滿了豐富的、詩意的幻想,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像《阿德的夢》,課文 以“夢”為載體,講了小主人公阿德做了一個有趣的夢,乘坐飛船到火星上旅游,到月球上看望外婆,在地球上預訂月球的物品等,讓我們產生對科學的幻想。激發學生了解現代科技的興趣和培養科學幻想的意識。對于學生來說,未來是每個人在心中為自己勾畫的一幅絢麗圖畫,是對可能成為現實的美好前景的殷切期待。想象未來,就是在心中描繪自己的未來之夢。既然是夢,就不一定會成為現實的東西。而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豐富的想象,大膽暢想本世紀的樣子,及科學發展狀況,給人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
2.擬人手法的運用。科普童話通過幻想把動植物和沒有生命的物體擬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會說話、會思想、會行動。一方面,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種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它們又具有其自身的內在特性。例如《風娃娃》,風娃娃既乖得可愛,又“傻”得可愛,風娃娃天真活潑、頑皮好動、做事沖動的性格,和絕大多數兒童的性格有相似之處。他想做好事想幫忙,可是卻好心辦了壞事。這符合風的特點,不僅為人們帶來了好處也帶來了危害。這篇童話通過描寫風娃娃,讓孩子們通過討論、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還要看是不是真的對別人有用的道理。
3.故事情節完整。科普童話故事大多數是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敘述,有頭有尾,故事情節完整。不少童話在敘述過程中會使用反復的手法,即相同的情節和語言往往稍加變動反復出現,便于學生閱讀、記憶、講述。科普童話的這種特點,便于進行復述教學。
三、當前童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1.過于注重科學知識的灌輸。童話,是孩子們的最愛。作家們煞費苦心地講將科學知識巧妙地藏在童話里,讓同學們在讀童話的過程中了解掌握科學知識。可是許多老師在教學時還沒有擺脫“內容分析”為主的模式,很多老師注重的仍然是課文內容的講授。因此,科普童話里的科學知識就成為了教學的重點,往往被提煉出來,總結成為一條條精準的科學術語,被老師寫在黑板上,還要求學生記在書上。學生記住的只是幾條干巴巴的科學術語,毫無童趣可言,這樣的語文課很像科學課。比如在教授《回聲》這一篇課文時,課文以童話形式介紹了回聲產生的原因,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明白了回聲的原理。課文僅僅是要求學生簡單了解回聲的原理就行,可我們有的老師卻深度挖掘了回聲產生的原理,傳播的過程,造成的結果及貢獻,我覺得這已經是一堂三年級的科學課而不是二年級的童話課。老師已經過于注重科學知識的灌輸,甚至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過于注重思想道德的教化。我們的每一篇科普童話都有一種作家所要表達的教育思想在里面。我們不少的老師就把這些道理挖掘出來,作為科普童話教學的重點。如在教學《小松鼠找花生》這篇童話時,其主體就是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花生果不是結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這一植物學常識。可是我們不少老師在上課時都在引導教育學生花生是不是小松鼠的?它私自摘取別人的勞動果實這種行為對不對?是否道德?想方設法的一定要學生領悟只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才能享受豐收的果實。我覺得這樣的一堂課比較像一堂思想品德課,已偏離了科普童話教學的初衷了。
3.過于注重程式化的教學模式。許多老師在講授科普童話時容易忽略科普童話文本的特點,將之等同于一本的記敘性課文。都是先分析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用幾句話說一說。課文有幾個自然段?這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去掉和加上有什么不同?你能用這幾個詞說幾句話嗎?……一系列的問題使得孩子們在思考、回答的過程中全然忘記了童話的美好,忘記了自己在閱讀一個有趣的故事。老師只是把科普童話當做了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載體,運用程式化的教學模式,不斷地解詞造句,破壞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也破壞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小學生的世界里不能僅僅是那枯燥無味的教訓與教誨,也不能是那太過于死板以及講求死規矩的教學方式,而應該是一趟充滿著好奇與美好,充滿著想象與浪漫的生命旅程。而科學童話作為一種學生的最重要的文學載體,正能夠發揮如此的作用。所以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對于科學童話的積極作用老師們不能夠忽略,我們應該用充足的時間去讓小學生習得那些科學童話故事,以習字為主,設計主要問題,了解課文內容,適度處理科學知識,一趣味性為主,避免深度講解,讓學生在科學童話故事中盡情地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然后去充實自己浪漫的夢想,從而給他們的成長插上可以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