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廣明
(徐州醫學院,江蘇徐州221004)
?
論高校貧困生認定指標系統的構建
謝廣明
(徐州醫學院,江蘇徐州221004)
摘要: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是開展資助工作的基礎,而現有的指標認定系統存在信息采集不全面、指標的精細化程度不高、指標信息模糊不清等問題。要充分挖掘影響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的因素,合理設計和優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系統量表,結合實際情況,設計出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認定科學、合理的指標系統。
關鍵詞:貧困生認定;指標系統;高校
貧困生是高校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國家、社會、學校高度重視貧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采取各種措施關心幫助他們,不斷完善各項資助措施和政策。高校對貧困生身份認定也都建立起了比較詳細的指標系統,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的指標系統覆蓋面不全,指標的細化程度不高,實際操作的應用性不強,甚至有些指標信息含糊不清,未能達到徹底量化的標準。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細化程度高、實際操作性強的貧困生認定指標系統是當前高校解決貧困生認定難題的重要前提[1]。
1.1指標信息本身缺乏真實性
信息的真實性是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的前提。然而,目前我國收入申報制度和監控機制不夠健全,不能像一些發達國家那樣,通過稅收記錄來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從而準確判斷學生的困難程度。所以,高校不得不把學生本人當作其家庭經濟信息的主要提供者[2]。由于各種原因,部分學生提供的信息不準確,甚至弄虛作假,給認定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擾,并造成諸多不良影響。調查發現,有45%的學生認為學生填寫的本人家庭情況調查表不真實。由于觀念心態差異等原因,有些學生故意夸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而有些學生卻故意隱瞞家庭經濟困難事實。
此外,社會信用體系還不夠完善,開具困難證明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約束機制,導致近年來有些學生通過弄虛作假獲得資助,使得認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的證據——困難證明的真實性受到質疑。調查中,有12.8%的學生認為困難證明沒必要。
1.2指標信息采集缺乏全面性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實質是在對學生家庭基本情況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與否及其困難程度的判斷。因此,必須全面采集能夠反映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有關信息。然而,目前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的描述比較模糊,在實踐中難以操作。如“低保標準以上、低保標準150%及以下家庭的高校學生或因突發事件及因災、因病造成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學生可認定為家庭經濟困難”。采集哪些信息,借助什么途徑和方式采集,如何制訂比較科學的認定指標體系,是高校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
盡管學校通過多年的實踐,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已形成一套自己的做法,但在認定過程中主觀性較強,主要憑經驗、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業務能力進行,直接影響到認定結果的準確性,不同學院、班級之間認定結果橫向可比性差。調查統計發現,有23.5%的學生認為目前對影響學生家庭經濟情況的信息采集不夠全面。
1.3指標信息處理缺乏科學性
對于影響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諸多信息,僅憑經驗、主觀臆斷難以準確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目前高校開展認定工作的模式普遍比較落后,信息采集的載體還是紙質材料,信息加工的方式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信息管理的工具依舊是箱子和柜子。在處理信息時,如何確定不同的信息對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程度,賦予其多大權重,工作人員的素質與業務能力直接影響到認定結果的準確性[3]。調查發現,當前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的準確率在75%左右。如何提高認定結果的準確性是高校實際認定工作中普遍感到棘手的問題。
指標系統構建的原則主要有:(1)科學性原則,即對指標的設計要做到科學、系統;指標內容的敘述精煉、清楚、確切,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家庭的經濟困難情況。(2)選擇性原則,即選擇一些比較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同時又可以被量化的指標,能達到認定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及其困難程度的目的即可。(3)獨立性原則,即各指標之間以及各指標對應的具體內容之間彼此不存在交叉、因果關系,相對獨立,指標體系層次分明。(4)客觀性原則,客觀性原則也稱真實性原則,由于影響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因此,分析、判斷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不可能很直觀,但不能否認它的客觀性。所以,設計的指標應克服主觀臆斷,符合客觀實際。(5)規范性原則,即設計的指標符合一定的規范,避免認定工作受工作人員素質和業務能力的影響,提高規范化程度,確保認定結果的準確性。(6)可操作性原則,即指標體系建立后,根據認定方法就能夠判斷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
由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解決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問題,關鍵在于構建能夠全面掌握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指標體系。由于影響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因素中有些是有定量要求的,而有些只能定性描述,因此指標體系的設計應該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4]。
在認定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時,必須充分挖掘導致學生家庭經濟貧困的因素,可以對貧困學生認定系統量表進行設計和優化。該系統量表包括學生家庭基本情況、家庭所在地的基本情況、家庭成員健康情況、家庭成員工作情況、家庭受災情況、家庭年收入情況、家庭教育負擔情況、家庭負債情況、家庭提供的生活費情況、學生貸款情況10項一級指標,再將10項一級指標包含的信息按照影響家庭經濟困難程度的不同進行區分與細化,形成了42項二級指標,見表1。

表1 高校貧困學生認定指標內容及權重
指標量化是準確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的重要環節。一套完整的指標系統不但要有可判斷的內容,還要有可判斷的尺度,憑個人經驗主觀判斷無法滿足高校認定工作的要求[5]。在確定指標權重的基礎上,進一步量化指標,賦予權重。具體做法是:在設定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后,將兩個系數對應相乘就得到二級指標的權重值。為了方便比較和精確計算整個認定體系中的權重系數,將每項權重系數乘以100%,并保留一位小數,得出百分權重值,即表1中各二級指標的權重值。
為檢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量化表》是否具有科學性、實效性和可操作性,筆者將該量化表在徐州醫學院華方學院進行了實地測試。為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性,采用了隨機樣本調查和固定樣本調查的方法。
鑒于現在學生選課的多樣性和跨專業性,隨機樣本調查采取隨機走訪學生課堂的形式。筆者共走訪3次課堂,發放調查問卷120份,回收有效調查問卷119份,有效調查問卷回收率為99.17%。通過進一步調研發現,有5名學生調查結果與實際認定結果不符。通過與每位學生面談證實,有1名學生是因為有意夸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導致量表得分較高;有2名學生的家庭情況確實和調查問卷所測結果一致,但是本來不應該被認定為困難而被認定為困難;有1名學生的家庭情況確實困難而未被認定;還有1名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與所測結果一致,只是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時自己沒有申報。隨機調查結果見圖1。

圖1 隨機調查樣本在不同量化得分上的分布
固定樣本調查選取華方學院4個班級學生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通過對調查問卷的進一步分析發現,有9名學生調查結果與實際認定結果不符。通過與每名學生單獨訪談得知,有3名學生是因為有意夸大家庭經濟困難程度導致調查結果與實際家庭經濟狀況不符;有2名學生的家庭情況確實和調查問卷所測結果一致,但是本來不應該被認定為困難而被認定為困難;有2名學生家庭經濟確實困難而未被認定為困難;還有2名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與所測結果一致,只是在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時自己沒有申報。固定調查學生樣本在不同量化得分上的分布見圖2。
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家庭經濟非困難學生存在一個“分水嶺”(22~20分),其中隨機調查樣本中得分在22分以上的學生所占比例為19.38%,固定樣本中得分在22分以上的學生所占比例為19.17%,可以說該量表能夠很好地認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困難程度。鑒于學生能否如實填寫自己家庭的基本信息是決定認定結果是否準確的關鍵所在,筆者認為,將該量表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信息責任追究機制配套使用,有利于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化認定。

圖2 固定調查樣本在不同量化得分上的分布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評定是一項系統工程,評定指標的合理性、評定方法的科學性是客觀、公正評定的關鍵所在[6]。只有理論聯系實際,在評定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才能探索出適合高校自身發展需要的貧困生評定體系。在評定過程中,要堅持以提高貧困生能力為導向,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遵守校規校紀,幫助學生形成自立自強、感恩誠信的意志品質。
參考文獻:
[1]黃永斌.新形勢下高校貧困生認定與資助模式探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4(2):77-79.
[2]畢鶴霞.國內外高校貧困生認定與研究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2009 (1):23-24.
[3]胡海濱.灰色關聯分析法在高校貧困生認定中的應用研究[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5):121-123.
[4]李慶,蔡向朝,黃勇.高校貧困生資格認定的實證分析[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7(4):44-46.
[5]郭小蕾.獨立學院貧困生認定工作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科技信息,2007(35):56-57.
[6]林炯捷.完善高校貧困生認定機制的思考[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42.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4-0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