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問題一直備受關注,本文首先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開發的必要性,然后從發掘非遺的“新穎”之處、非遺創意產業鏈的規劃和非遺創意產業開發的注意事項三點對非遺創意產業開發途徑進行了深入解析。旨在為相關的非遺創意開發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產業開發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開發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開發兩者之間是互助互利的關系,通過創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包裝和宣傳,能夠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更多的人知曉,從而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受眾面,進而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者和傳承者隊伍的壯大,最終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魅力進行挖掘,能夠為廣告創意提供更好的素材,從而有利于文化商品品牌的建立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而有利于以文化為中心展開商業活動,最終有利于經濟建設。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意開發滿足對非遺的傳承需要,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兩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無論從文化建設角度還是從經濟建設角度來分析都十分有必要。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開發的途徑
(一)從創意角度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穎”之處
1.有古文化的韻味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其發源較早,擁有悠久的歷史。所以非遺文化對現代人來說是隔時空與古人的精神交流,甚至有穿越的文化色彩。非遺文化的古典魅力和古香古色的韻味本身就受到廣大熱愛傳統文化人民的熱愛。古文化與現代藝術的結合深受當代中國人的熱愛,具有良好的市場。例如,周杰倫中國風的《蘭亭序》是現代音樂與古代書法家王羲之的穿越時空的合作;鄭源和儲蘭蘭的《寒江雪》是現代陰雨與國粹京劇的藝術變形融合;黃悅的《折子戲》片頭用了京劇的原生唱腔,是現代曲樂與國曲京劇的完美嫁接;譚維維與張喜民的《華陰老腔一聲喊》將現代搖滾與陜西民樂以及西洋樂器熔化在春晚的舞臺上,震撼了全世界,詮釋了什么是中西合璧,什么是古今融合。這些曲藝作品都因為有了中國風而透出了卓爾不群的高貴。
2.有神州大地的傳奇色彩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其發源地為中華大地,尤其是黃河流域的燦爛文明,每個非遺文化都在神州大地上熠熠生輝。非遺文化上帶有的神州大地的符號,這本身就是一道絕美的風景。例如,《滿腹經綸》這部語言類曲藝作品,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將中國各地的著名文化都串聯起來,《山海經》中的夸父逐日和精衛填海就在談笑間帶到了現代人的生活中,將不曾被翻閱和少被關注的上古文化融化在了觀眾的笑靨中。
3.是多元文化池塘中的白蓮
我國的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變遷,不同時代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在建國前后的歌曲特點是旋律優美和辭藻含蓄;改革開放初期的歌曲由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點燃了激情,歌曲變得通俗易懂,表達直抒胸臆,是流行歌曲盛行的時代;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后,中外文化高度交融,歌曲和影視劇的特點由原來的“高大全”向著“甜美膩”的方向轉變。在這個文化主流形式演變的過程中,外國的文化表現形式被國人所接納。現階段是改革開放“走出去”的階段,2015年APEC會議上,充分展現了中國文化瑰寶,是我中原文化回歸的時候了。《華陰老腔一聲喊》中譚維維裝束青素,基本沒有化妝,陜北民樂藝術家們身著家常服飾,但是正是那種如同白蓮的本真打動了億萬國內外觀眾。
4.是炎黃子孫身上抹不去的烙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和精髓,近代以來我國的文化與世界接軌,是世界文化中國化后的結果。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多數是民國甚至是晚清之前的文化藝術,那段歷史長河中中原文化有著濃重的中華魂,如同烙印一樣印在炎黃子孫的身上。非遺文化是純粹的中國文化,不與任何其他“混血”,獨具魅力。
(二)非遺創意產業的產業鏈規劃
1.非遺傳承保護機構的本色宣傳
非遺創意文化產業是為保護傳承非遺文化而存在,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機構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本色的宣傳。在宣傳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資金的匱乏和受眾面過小都是造成宣傳動力不足的原因,也是非遺失傳危機日益明顯的原因。在非遺創意產業鏈中,非遺傳承保護機構是源頭,也是產業鏈的重點,以本色非遺文化進行宣傳,在經過一個個環節讓大眾接受并熱愛非遺文化之后,要將非遺文化的“真身”顯現出來讓大家朝拜。
2.非遺文化與時下文藝形式結合
由于歷史和主流文化等原因導致了非遺文化的成為小眾關注的焦點,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來了解非遺文化,需要將非遺文化與時下流行的藝術形式結合。該創意產業開發的原理如同十二生肖爭排名時聰明的小鼠站在跑得很快的老牛身上一樣。將非遺文化植入時下文藝形式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非遺與流行歌曲結合;再如,非遺與服裝彩繪相結合;再如,非遺與手工藝制品相結合;再如,非遺與建筑設計相結合等等。非遺文化與時下文藝形式結合是非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環節,是非遺文化打入主流文化市場的包裝階段。
3.非遺藝術義演與商演有機結合
當下的媒體傳播方式越來越多,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在眾多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也是對非遺藝術宣傳效果最好的是曲藝類藝術。音樂是人類的靈魂,將包裝出來的非遺藝術進行表演,隨著表演次數的增多,非遺與廣大觀眾碰撞的頻率也自然會增大。非遺藝術形式進行演出活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開發鏈中的主要環節,這個主要環節的工作質量高,持續的時間長,該創意產業的生命力也就更旺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力量也會越大。因此,在非遺藝術形式推廣的過程中,要將義演與商演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非遺藝術與大眾的接觸次數上有所保證。所以,在非遺創意產業開發的過程中要對各個產業鏈之間的銜接和資金上的相互補給做好計劃。
4.非遺藝術走進藝術學校課堂
語文之所以大家都會是因為代代相傳,每個地方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哼上幾句自己的地方戲是因為從小的文化氛圍。如果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相關內容納入到教學當中,就能夠很好地進行傳承。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大眾接受和效仿,大眾的審美和文化素養也會有所提升,所謂“會者則難者亦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工作也就更好完成。非遺藝術關乎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其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藝術的升華。將非遺藝術種在聲樂、美術和體育等藝術土壤中,會成長成為一顆參天大樹無人能撼。
(三)非遺創意產業開發的注意事項
1.堅持始終保持非遺本色化和非遺藝術化兩個版本
在非遺創意產業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始終堅持兩個版本,一是對非遺本色文化的保護,雖然對非遺文化進行適當的變形應用到了藝術表演中,但是對于原汁原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高度的保護,非遺的每一分真色都是發掘不盡的創意源泉。此外,如果將非遺文化的本色溶解掉了,也失去了應用創意產業對非遺文化進行保護和傳承的意義。二是對非遺藝術化進行不斷的更新和升級,對非遺藝術形式進行二度創作能夠延長非遺在流行文化中的存在時間。非遺藝術化這個版本存在的意義主要在于兩點,分別是為本色非遺進行代言,讓非遺以變式的形式雜糅在流行文化中以另一種形式存在著。
2.堅持非遺文化借“政治政策”助“經濟建設”發展模式
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我國的文化殿堂中的美酒是干紅解百納,用多種葡萄釀出了獨有的香醇。如今改革開放政策重于“走出去”,也正是茅臺入宴的時候了。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傳播需要憑借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乘著開通的亞歐鐵路,在一帶一路經濟帶中沿途播撒。我國進入小康社會,國民的物質生活有了良好的保障,溫飽問題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正向著文化陣地轉移。在經濟建設中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穎之處進行包裝,從而推動新一輪以文化為賣點的產業長足發展,進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同時也為健康的意識形態的形成營造良好的氛圍。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的開發要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和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從而借力打力讓沉默已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響徹空谷。
3.非遺創意產業發展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生產要素,發展創意產業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現代傳承的重要途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產業開發,有利于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并提升其價值,有利于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產業開發,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代表性與整體性相結合的原則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并重的原則。
三、結語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多元文化的今天要經過創意的包裝以擴大受眾,在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之后,在將其非遺的文化內涵進行普及,從而讓人們對非遺文化有更深的理解,進而讓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源遠流長。創意產業對非遺文化的魅力進行挖掘,能夠形成一個新的產業,這個產業只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夠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長足穩定的發展,從而讓非遺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永存,并且踏著當下改革開放“走出去”的有利政策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高小康.如何為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劃出紅線[J].人文雜志,2013(09):12.
[2]陳又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符號化生存[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6):15-16.
[3]劉宇,張禮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本位基因的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 2012(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