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河南省鞏義市小關鎮南嶺新村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核桃,村委會便專門引進優良的核桃樹種。經過幾年努力,全村的核桃林達到3400畝。僅此一項,村民年人均收入便增加600元。
鞏義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距離省會城市鄭州僅半個小時車程。雖然鞏義市經濟基礎不錯,特別是工業產值在全省名列前茅,但以山地丘陵為主的地理結構使得其自然資源非常匱乏,生活在山區的一些農戶依然處于貧困線以下,如何讓他們成功脫貧成為鞏義市扶貧辦公室重點思考的問題。
2016年全部脫貧
“精準扶貧”是河南省鞏義市扶貧辦公室主任張金旗幾乎每天都要講到的詞匯。進入2016年以來,張金旗作為該市扶貧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之一,任務極其繁重。
“前不久,我們嚴格按照國家和省里的貧困線標準,對全市貧困人口進行了細致的排查。目前,全市有2819戶貧困戶,共9014人,絕大部分在山里。市里的目標是2016年全市貧困戶要全部實現脫貧。”據張金旗介紹,按照工作要求,全市對所有貧困戶都建立檔案,并安排專門人員,針對每個貧困家庭的特點實施幫扶政策。
“精準扶貧”是中國為提高扶貧工作質量提出的新要求,是2013年1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提出的。所謂“精準”,就是要改變以前扶貧工作中投入大、效果差的粗放式幫扶方法,對不同貧困地區的環境以及農戶狀況實施有針對性的扶貧。張金旗說:“做精準扶貧要把工作切實落實到每個貧困戶,對他們實施有針對性的幫助。為此,我們安排工作人員深入到基層農戶家,調查真實情況。通過市、鎮、村的共同努力,確保2016年全市貧困農戶全部脫貧。”
南嶺新村的新面貌
小關鎮南嶺新村是鞏義市下轄的一個自然村。該村位于鞏義市南部山區,有農民806戶,2700多人。由于地處大山深處,耕地稀少,也沒有礦產資源,南嶺新村一直是全市的重點貧困村。近幾年來,隨著鞏義扶貧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南嶺新村的面貌不斷改變。
從鞏義市到南嶺新村有近半個小時的路程。汽車駛出市區后,一條柏油馬路直接通到南嶺新村。據村支書李國振講,這條路是2015年剛剛修通的,大大增加了村里人出行的便利。當地人都把這條路叫“旅游通道”,是希望未來全村能開發農家樂等旅游業,吸引城里人到村里旅游消費。
進入南嶺新村,可以看到農戶散居在山中,許多新建的磚瓦房中夾雜著一些舊時的石窯房。講起南嶺新村的歷史,可謂一把辛酸淚。2002年李國振被推選為村支書時,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大多數村民都住在石窯房里,每逢雨天,山上的人下不來,山里的人出不去。全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由于條件惡劣,村里的小伙都找不到對象,外面的姑娘更不愿意嫁到村里來,貧困成為農戶最大的困擾。
為了改善全村的處境,李國振帶領村委會成員四處奔走,積極想辦法。“要想富、先修路”。當時,全村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改善交通。為此,李國振等人多次到鎮、市等扶貧機構爭取政府的支持。后來,李國振帶頭捐款3萬元,其他村委會成員每人1萬元,加上政府的修路款,終于湊齊了修路的錢。在村委會的帶動下,全村村民都加入進來,一起動手修路。李國振說:“大家看到路能通到自家門前,熱情高漲起來,修路時要占用一些農戶的宅基地,他們都毫無怨言主動搬遷。”在全村的努力下,村里的交通終于有了巨大改變。
除了路,“吃水難”也一直困擾著南嶺新村。幾年前,村里一些農戶飲水只能靠消防車從山下拉水上山來解決。為此,李國振帶領村委會為大家籌款修建塘壩,截留山上的流水供村民使用。幾年下來,南嶺新村相繼修了三個水壩,許多村民家里通了水管。2016年1月,在市政府扶貧機構的幫助下,第四個水壩已經正式開工。李國振說:“這個水壩建成后,全村的吃水問題就能徹底解決了。”
改善了基礎設施,村委會開始積極為大家尋找增收的方法。南嶺新村地處深山,耕地稀少,特別是近年為了保護環境,開展退耕還林工程,耕地更少了。為此,村委會積極引導村民種植經濟作物。經過調研,他們發現這里的土壤和氣候適合種植核桃。于是,村委會專門引進優良的核桃樹種分給大家。經過幾年努力,全村的核桃林達到3400畝。僅此一項,村民年人均收入便增加600元。此外,李國振還積極為一些有困難的家庭募集贊助經費,開展烹飪、養殖等各種培訓班,提高村民的就業能力,通過各種方法帶動全村人致富。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幾年來,南嶺新村的絕大部分村民已經實現脫貧。李國振說:“全村貧困戶目前僅剩下44戶,其中有11戶是完全沒有勞動能力的家庭。我們將把他們納入低保范圍,其他的將針對具體情況分別進行幫扶和安置。”
明月新村搬新家
與南嶺新村相比,米河鎮的明月新村又是另一番景象。該村之前曾有“四個最”之稱,“離鎮最遠、海拔最高、收入最低、面積最大”,全村250多戶村民生活全部處于貧困線以下。由于該村的居住條件實在太差,經過政府扶貧機構研究,采取了整體搬遷的脫貧方法。
據村支書馬樹忠介紹,搬遷工作從2011年開始籌劃,政府為每戶搬遷農民提供45000元補助。鎮里為新村選址批地,建起了8棟樓,每平方米以100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村民。截至2015年底,全村已經有近200戶居民搬遷到了樓上。
新村距離米河鎮很近,絕大多數下山的村民都找到了工作。馬樹忠說:“我們農戶搬遷到樓房里居住,生活條件大大改善,許多農民以前的房子破舊,夏天漏雨,冬天格外冷,也沒錢蓋新房。通過政府移民搬遷,村民住進了新房,徹底告別了貧困。”
據馬樹忠介紹,村委會還計劃用市場化手段吸引投資方對山里的老村落進行改造和旅游開發。如能實現,全村的經濟條件就會再上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