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摘 要]本文深入闡釋了小語課堂教學中關于提問有效性的具體策略。通過剖析小語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以及提問時存在的弊端,由此提出了各類解決方案,為小語課堂教學的高效提供途徑。了解學生需要點,抓住課堂切入點,創設體驗點,落實語言點,以學生發展為本,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策略;主體性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怎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避免無效或低效的活動使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變得有效,使孩子們在課堂上對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盡量避免課后的加班輔導,形成一個教與學的良性循環?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保障教學任務完成的核心。教師的課堂有效提問則像是一顆顆石子投向平靜的湖面,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能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化課堂教學。一樣的教學內容,不一樣的提問方法,產生了不一樣的教學效果,在這里,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思考具體談談提高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
一、明確有效提問的目的
有效提問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提問要有目的。一個好的問題絕不是漫無目的、信口開河的,應該是目的明確,與課文學習密切相關的有意義的問題。提問要有明確的動機意識,設計問題時要做到“三問”: 為什么提問?為什么提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樣提出問題? 因此備課時就要有明確的目的,是課堂組織的定向性提問,還是了解學情的摸底性提問,還是學習方法的領導性提問,或是知識理解的啟發性提問等。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去組織教學,是有效教學的基礎。以學生為本,教師的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出發,了解學生學習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課就會如磁石緊緊吸引住學生。怎樣才能了解到學生的需要點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先“鉆進去”深入解讀文本,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確定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里?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目的明確了,學生就知道初讀課文要了解什么,這樣初讀課文的效果也就出來了。
二、抓住切入點
“真實、樸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有效的語文課堂追求簡單、快樂和實用。教簡單快樂的語文,抓住教學切入點是關鍵。
(一)教學目標簡明具體。教學首先要確定合適的目標。目標要簡明,如果目標過多,面面俱到,反而會心中無目標,一面都不到;目標制訂不能空泛,要具體。
(二)教學切入簡約集中。有效課堂由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體現。要達到有效互動,作為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實際精心選好講課的切入點,設計的問題能使重點突出,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把握課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課文。
抓住好的教學切入點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們在自己的教學 中不斷反思,細心揣摩,用慧眼去發掘這個“切入點”,巧妙設置,從而收到“一字窮理,定全課之主腦,片言居要,連通體之經絡”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環節簡潔自然。真正的好課主要教學環節往往只有幾步,著重讓學生充分地文本對話,讀寫說悟,實實在在地體會揣摩語言文字。簡潔自然的教學環節,使學生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主動思考,積極感悟。
三、掌握有效提問的分寸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照顧大多數,設計課堂提問時要難易適中,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頭腦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在設計問題時,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略地答“是”與“不是”,要使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難度過大的問題要設計鋪墊性提問,使之分解成若干個簡略的問題。如在講解《祝?!窌r,我是從“我真傻”入手來讓學生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由于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祥林嫂以為自己真傻,這告知了我們什么?作者這樣寫能否揭示主題?”由于問題較籠統,學生難以答復明確。第二次,我改成如下幾個問題:“祥林嫂為什么以為自己傻?”“為什么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這樣提問,化難為易,學生也就樂于思考,從而深化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認識。
四、落實語言點
語文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語言文字訓練反映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個性,通過語文學習,使學生內化語言,最終發現自己的語言。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將語文教學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語言上,提高農村課堂教學效率。
1.落實語言,重點在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語言是文章的載體。所有文章的內容、主題、情感,都是通過語言進行表達的。落實語言,不單純講語言的優美,更重要的是落實語言的表現力。表現力越強,我們就能認為語言越好。相反,語言形式再優美,表達不能到位,這樣的語言也是蒼白的。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這一特點,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語言的表現力方面來學習、
2.落實語言,注重“讀寫結合”。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包括兩個方面:口頭表達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而最終的落腳點是書面表達能力。不動筆墨,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很好地融合了這一傳統的讀書方式,注重對文本學習的批注,注重把學生的感悟寫下來,從而使語言的訓練落到實處。教師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真正落實這一指導思想,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勤于用筆寫出自己的學習感受,寫出自己的觀點與認識,達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總而言之,探討農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常論常新的問題。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策略,使我們的農村語文教學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