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慶華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6)02-000-02
摘 要 作為國家基礎性、綜合性的核科研基地,原子能院是“三分天下有后勤”,后勤是基地建設的重要保障。原子能院建院60多年來,后勤企業和職工始終肩負“糧草先行”使命,秉承“服務科研一線、服務職工生活”宗旨,在核科技事業發展的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展示了良好的服務形象。
關鍵詞 后勤 人才 隊伍建設
當前,原子能院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基地建設總體規劃項目相繼實施,“四大科學平臺”投入使用,一批重大科研項目相繼啟動,常規科研生產任務增幅較大。“一線”任務的上升,為“二線”后勤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對后勤企業的生存保障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能否抓住機遇、接受挑戰,是后勤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這不僅需要后勤企業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更需要后勤企業“強身固體”、不斷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后勤隊伍。“糧草先行”還須“秣馬厲兵”。
一、強化人才興企理念
早在2000年,江澤民同志就作出了“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重大判斷;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去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更是提出“加快建設人才強國”“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聚集包括高技能在內的人才隊伍,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技術工人培養模式,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提高技術工人待遇。這些都凸顯了人才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基礎作用。人才是一種資源,而且是第一資源,比其它資源更為寶貴,在競爭性時代,誰占有了人才的制高點,誰就會立于不敗之地。后勤企業要想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強化“人才興企”的理念,靠人才發展,靠人才取勝,視人才為后勤企業的生存之本。
人才興企,必須突破傳統的人才觀念。盡管這幾年后勤的人才工作有所加強,但在科研院所這個特定的組織環境中,后勤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和培養仍然難以適應自身的發展,人才問題已成為制約后勤企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對人才的認知存在偏差,似乎只有那些高學歷、高職稱、高水平的科技人員才算人才;另一方面,后勤人才評價標準也存在偏差。通常的情況下,品質和能力是重疊的,品質還往往掩蓋了能力。這種認知和評價的偏差,直接影響和制約了后勤企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因此,突破傳統的人才觀念,是后勤企業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
人才興企,必須確立新的后勤企業人才觀。這種人才觀,至少包括以下幾點:(1)“后勤企業也需要人才”的觀念。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具有創造力的因素,人才是企業的生存之本,離開了人才的支撐,后勤企業的愿景只會是一種泡影。(2)“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觀念。原子能院60多年來,先后承擔了包括“兩彈一挺”研制在內的無數科研攻關任務,取得了一批又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如果沒有一批熟悉相關工藝、掌握先進的“車、鉗、銑、刨”技術的技能人才,要完成這些任務是難以想象的。(3)“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才”的觀念。人才不是文憑、學歷、職稱的集合,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人才,后勤職工也不例外。
二、強化人才培養意識
人才重在培養。自發成長、自學成才,是一種人才成長現象,但它更多凸現的是職工個體行為。而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才培養,則更多強調的是一種組織行為。即便是職工自學成才,企業也要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氛圍,鼓勵和幫助職工自學成才。可見,企業在人才成長中的催生作用,企業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和舞臺。當前,對于原子能院后勤企業來說,人才培養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1.改善人才結構,建好“三支隊伍”。要努力改變后勤“修修補補、清清掃掃”的傳統職業印象,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努力改善現有的人才結構。后勤企業要實現跨越發展,在適應科研生產需要、鍛造能工巧匠式技能人才隊伍的同時,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角度看,還有兩支人才隊伍的建設不容忽視:一是建設具有現代意識、善經營、會管理的經營管理隊伍;二是建設一支業務精、作風硬的專業技術隊伍,這對于提升后勤企業的資質和能力、拓展后勤的發展空間極為重要。
2.創新工作機制,激發人才活力。要進一步深化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圍繞后勤隊伍職業生涯的規劃、素質技能的提高、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等各個環節,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通過這些機制的有效運行,使后勤企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中能夠培養起人才、留得住人才、激發出人才的活力,使后勤職工也覺得有干頭、有奔頭,從而推動后勤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創建學習型組織,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科研院所本身就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組織,后勤企業和職工不學習,就很難肩負起為科研生產服務的重任。服務的最高境界就是個性化服務,不去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無法實現與用戶的有效溝通,了解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自然無法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開展 “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班組”創建活動,通過教育和引導,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育濃厚的團隊學習氛圍;二是繼續開展技術比武、技能競賽等活動,鼓勵職工參加各種社會性的比武活動,努力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熱潮;三是加強職工技能培訓,依托核工業研究生部的教學資源,采取脫產培訓和職工夜校、周末課堂等方式,提高后勤職工整體的文化和技能素質。
三、強化文化育人觀念
文化,就是以文化人。它不只是一種社會現象,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影響人的思維、引導人的行動。比爾·蓋茨就有這樣的體會,他講:“每天早上醒來,一想到所從事的工作將會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和變化,我就會感到無比興奮和激動。”文化的直接效應恰恰就在于能給人這樣一種沖動。這種效應,也為科研院所后勤隊伍的建設提供了新的啟示,這就是:培育后勤文化,凝聚職工隊伍。后勤企業的文化建設要注意結合自身實際,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
1.突出以人為本。后勤企業文化建設強調以人為本具有雙重含義:一是以后勤職工為本,這是由社會主義企業特征所決定的;二是以服務對象為本,這是由后勤企業工作性質所決定的。
2.培育核心價值觀。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托馬斯·彼得說過:“一個偉大的組織能夠長期生存下來,最主要的條件并非結構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我們稱之為信念的那種精神力量,以及這種信念對于組織的全體成員所具有的感召力。”原子能院后勤企業在長期的經營服務實踐中形成了各自的價值理念,如動力工程部倡導的“辛苦我一個、溫暖千萬家”、器材供應部倡導的“寧可自己千辛萬苦、也不讓科研一事為難”等。這些理念,體現了后勤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可以說影響了幾代后勤人,成為后勤企業發展的原動力,應該大力培育和推廣,使之成為全體后勤職工共同接受的價值理念。
3.強化窗口效應。每一個后勤崗位都是一個窗口,透過這個窗口,你可以感受后勤的管理狀態、服務水平和員工素質。后勤企業一些負面的影響,常常也是通過窗口崗位職工不當的言行折射出來的,盡管是個別人的行為,但影響的是整個后勤企業。可見窗口的輻射效應。要繼續通過開展“三優一滿意”(優化管理、優質服務、優美環境和職工滿意)活動和倡導“微笑服務”“貼心服務”“精細服務”等,搞好“窗口”建設,培育和傳播服務文化,努力為后勤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總之,科研院所后勤企業必須著眼于未來,緊跟科研院所發展的形勢,努力實現理念、觀念上的突破,“秣馬厲兵”、練好內功,使后勤企業職工隊伍建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