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波
摘 要:在青年教師成長過程中,他們的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如何依據教師成長階段的特點,探索一些幫助他們快速成長的有效路徑,使教師自身蘊含的潛能不斷釋放出來,繼續發展成長,這是我們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有效路徑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28
一、青年教師成長的階段
①匱乏期。初任教職時,理論知識、實踐知識都相對匱乏,這時他們常常遇到理論知識和實踐脫節的現象,產生深深的挫折感。②成長期。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新的環境中適應下來。通過觀察、反思、觀摩,大概經過2~3年,逐步掌握基本的教學知識和技能。③高原期。從教后5~8年,教學實踐知識和智慧漸進豐富,部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他們開始滿足于現有的狀況,對教育革新和新生事物漸漸產生敷衍而緩慢的態度,步入“高原期”。④持續增長期。從教后8~15年,教學經驗和技能日趨豐富,能站在更高的人生高度重新詮釋和取舍教學內容,社會地位提高帶來的尊嚴和成就感驅使他們追求更大的目標,會主動抓住機遇開始探尋專業成長的各種有效路徑。
二、青年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
基于青年教師成長路上經歷的幾個階段,如何縮短匱乏期,豐富成長期,加速高原期,延長持續增長期,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青年教師成長的有效路徑。
1.集體備課
在很多國家,教師的工作被描述為“孤立的”,甚至有西方學者認為在如此狹小的空間和緊湊時間內迫使自己在孤立中完成如此一致的使命,這無疑是個最大的諷刺,同時也是教學的最大悲劇。因此,歐美國家的教師開始有意識地擺脫孤立狀態,教師之間的討論與合作受到鼓勵。我國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和一線教師大膽創新,開展大中小學教師集體備課,農村和城市教師集體備課,實現資源信息交流的最大化。通過面對面或網絡交流等多種形式,激發更多集體智慧的碰撞,得到有經驗的前輩教師的引領,減少青年教師自己盲目摸索的時間。
2.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的主要內涵包括先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學環境,配套的豐富教學課件資源。精品課程建設以本學科課程基本體系為基礎,大膽開拓創新,探索課程建設的基本規律和發展趨勢。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革新。鑒于此,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無疑是一條促進其成長的有效路徑。他們成為建設團隊的一員后,首先要對總任務進行全面認識,后續過程還要不斷接受各種任務,在精品課程的設計、分享、交流、不斷實踐與接收驗證的過程中,需不斷與外界保持動態聯系,關注最新發展,搜尋相關信息,以充實精品課程的建設。
3.教學反思
研究表明,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布魯巴赫等人提出課后備課、反思日記、觀摩分析、職業發展、行動研究等五種具體的反思方法和途徑,也有人從理性的視角提出反思的過程應當是: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積極的驗證。在此過程中,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促進教師成長。不管是具體的途徑還是理性的視角,教學反思的目的都在于對已形成的教學知識的信念,對待學生的信念以及對自身能力和自我發展的信念給予以檢核、評價,轉變那些不正確并對教學實踐產生消極作用的信念,必要時甚至要對自己的信念系統予以整合與重建。
4.在職培訓
無論從職業發展還是自我發展的角度,青年教師接受正規的在職培訓都是必要的。西方很多國家很早就重視教師的職后發展,提倡開放型的師資培養制度。例如,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倡導融教師職前培養、在職研修和學校改革為一體的新型教師教育模式——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英國有個專門的組織叫教師中心,給有強烈職業發展動機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提供在職教育,支持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培訓。教師中心的終極理念就是服務于多樣化、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致力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研究表明,有的教師雖然從事教學工作多年,但仍在實際的教學情境中感到困惑和猶豫不決,而成長較快的青年教師都是善于應用自己積累的知識,借助內外環境的有利因素,在實際中主動尋求專業成長的有效路徑來發展自己的能力。可見,教師必須注意不斷地積累知識和經驗,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并重視這種積累和反思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杜 威.哲學的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l958.
[2]趙昌木.教師持續成長:信念的轉變與適應[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8):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