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蔚
摘 要:伴隨著當代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如何能在鱗次櫛比的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大樓中設計出一塊公共空間,這已經成為如今城市規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內容。本文主要從西安城市社區內現有的部分公共空間的類型和設計原則上出發,對西安城市空間的形成進行初步探究,并針對城鄉公共空間之間存在的差別進行簡單的對比,從對比中看出城鄉社區發展水平的差異。
關鍵詞:城市化;公共空間;城鄉社區;發展差異
一、公共空間的概念來源
對于公共空間的定義,最早的可以追溯于“公共領域”。當代的“公共領域”是介于官方與私人之間的社會公共空間,它是伴隨近現代國家和社會的分離而興起的。1958年漢娜·阿倫特出版《人的條件》,提到了“公共領域”的概念及其理論。1962年哈貝馬斯出版了《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給予了“公共領域”新的涵義,他認為公共領域包括“教會、文化團體和學會,還包括了獨立的傳媒、運動和娛樂協會,辯論俱樂部、市民論壇,此外還包括職業團體、政治黨派、工會和其它組織等”,它實際上是社會文化交往領域,是社會成員以公民身份介入政治生活的場所和民主公共論壇。
當今社會學對于公共空間的解釋主要有兩個:公共領域和公共可進入的空間。前者提出了參與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問題,而后者投入更多的關注在個人自由的概念上。本文基于‘公共可以進入的空間這一層面的涵義,從城市幾類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間入手,如公園、街道、廣場、宗教中心,以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間的形成。
二、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
(一)街道——城市公共空間的原型
由于西安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西安作為保存最為完好的中國古城。以明城墻為界,城墻以內是西安的舊城,以外是逐步建設的新城。新舊城區具有明顯的功能劃分。
這里,主要以鐘樓為中心的四條主干街道和書院門步行街來進行說明。在鐘樓,以鐘樓為中心的十字交叉軸線式的格局特征明顯。以鐘樓這一具有深刻歷史文化意義的地標性建筑為中心展開的東、南、西、北四條商業街道,形成了一片較為大型的公共空間,集旅游、觀光、購物、休憩等多位一體的多樣化商業核心區。在此之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在原有歷史基礎上進行的街道規劃的承載容量與現有的交通流量相比,顯得有些薄弱。以東大街為例,人行帶的不斷縮減,卻仍然無法滿足高流量的機動車通行,堵車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南門通向鐘樓的這一段路程,無論是北向車道還是南向車道,常常會有堵車發生。并且由于人行帶的縮減,人們的步行活動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社區街道的客觀容量與現實社區的發展水平之間產生了矛盾。而舊城以外的街道設計,則是為車輛通行作了最長遠的打算,街道足夠寬敞。比如南門外的路段,車道寬敞,行人道也足夠寬。新城與舊城的區別,尤其在街道的設計上表現的尤為突出。
書院門這一條步行街道的設計,為舊城的發展添加了一絲新意。書院門步行街長220米,寬8米,在90年代經過改造之后,成為西安城市肌理中最具特色的一條古文化街道。道路的兩旁是鱗次櫛比的文房四寶小攤販以及一些玉石、古董的商販小攤。街道保持中國古代街道的古樸特點,兩邊的建筑均為仿古建筑,形成一道獨具特色的“景觀墻”,從兩旁的商鋪到整個街道的設計,無不體現出整體和諧的特點。
除了像東、西、南、北這樣的四條主干街道,與書院門這類的小的街區之外,西安城市社區內其它的一些街道設計,都基本遵循的因地制宜與尊重文化傳統的原則,將歷史文化價值觀與現代特色緊密結合,構成了城市社區的原型。
(二)公園——對所有人開放的公共空間
近些年來,西安對于公園的建設日益重視,尤其是舊城以外的公園建設。不難發現,由于西安特有的歷史因素的限制,舊城內僅有三座較為大型的公園,分別是兒童公園(占地約22500平方米)、蓮湖公園(占地60000平方米,水面占公園面積三分之一)、革命公園(占地150畝)。蓮湖公園與革命公園都是歷史較為悠久的公園,公園的設計除了保持原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外,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公園基礎設施的建設,如兒童游樂設施的設置等。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西安城市的人口數量也不斷增大,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城市社區公共空間的開辟也隨之向新城拓展。如曲江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公園、灞河濕地生態公園等。這些新城區的開辟,帶動了公共空間的開辟,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舊城區對于公園綠地的需求緊張問題。
公園,是一個社區內流動性最大的公共空間之一。它是城市間自然界的體現,它能幫助你從日常的緊張忙碌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給你娛樂和運動提供一個足夠寬敞的場所,也是增強一個社區的社區凝聚力和歸屬感的重要資源。通過調查研究發現,西安城市社區內的公園在發揮原有功能的基礎之上,也增添了新的功能,例如加強社區成員溝通交流的功能、承辦商業性活動進而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的功能。比如革命公園會在周天的時候舉辦大型的相親聯誼會;有兩屆的草莓音樂節則是在大明宮遺址公園內舉辦的,舉辦音樂節此類的商業活動也為該社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三)廣場——休閑娛樂的綜合性場地
廣場,這個曾經作為政府發號施令、民眾聚集游行示威的場所,在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之下,也有了一些新的改變。如今的廣場,受到社會發展的限制,往往使其更適合進行文化活動,而非政治活動。廣場的設計相較于公園來說,更好地與周邊的城市建筑群所緊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時也具備公園所發揮的一些社區功能,如休閑、娛樂、文化傳播等。廣場相較于公園而言,設計上更加簡單,占地面積也更加小,穿插地設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西安的廣場主要分類有:1.市政廣場,城市規劃范疇之類的廣場,主要體現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時也為周邊廣大市民提供交流、休憩的空間,如新城廣場,新城廣場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承擔的功能也比其它廣場特殊。與省政府相對,政治特性更為濃郁一點。2.文化廣場,依托歷史文化建筑和人文氣息較濃的場地周邊而建,如慈恩寺入口處的大雁塔南廣場;3.商業廣場,地處商業區,與大型商業建筑連接,地形平坦,步行為主,與商業建筑一層空間相互滲透,如民樂園萬達廣場;4.街頭廣場,多與城市大型街道緊密相連,或在街道盡頭,或在街道的兩旁,多以線性與片狀出現,主要滿足市民休息等需求,如興善寺東街線性廣場。近些年,廣場也成為大家廣泛參與運動的一項重要場所,以此興起的廣場舞也成為中國社區的一個獨特的標志。
在這里,主要對新城廣場和民樂園萬達廣場作詳細的說明。新城廣場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位于陜西省政府大樓南面,這一地理要素,決定了新城廣場具備特殊的社區功能,便于政府發號施令這一政治功能。雖然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這一功能已逐漸削弱,被娛樂休閑等功能所取代,但是其特殊性不能被漠視。后期的改造,為廣場添置了噴泉、景觀燈、和平鴿等,這些人為的設計無不使廣場更具有包容性,適合各個年齡層次的居民參與。與新城廣場不同的是,民樂園萬達廣場,這個廣場依托萬達這一大型購物商城所建立。廣場上沒有復雜的燈光、噴泉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就連行人休憩的座椅也是十分的少。但是這座廣場利用其廣闊的地理空間設置了一些小的攤點供人們消費,并且開設了咖啡館,充分了利用了空間優勢來進行商業經濟活動,是有利于萬達商城自身的發展,同時也為該社區的居民提供了休閑的場所。
(四)博物館、宗教中心等場所
博物館、宗教中心這類公共空間,作為城市社區公共空間中特殊的一類,對于城市社區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伴隨著一些博物館的免費開放,和依托宗教文化發展起來的廣場,成為了西安城市社區內另一部分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這里,主要以樂游原為例作主要說明。如今的樂游原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內有青龍寺遺址。樂游原地勢平坦開闊,園內種植櫻花樹與青龍寺內的植被相呼應。樂游原的特殊性在于宗教文化的傳播功能。這片公共空間為信仰宗教的人們提供了場所之外,開闊的廣場設計也不失為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西安樂游原廣場,則是很好地將宗教信仰場所與廣場的結合在一起的最好實例。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是西安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大型博物館。自從為游客提供免費的入場票之后,陜西歷史博物館,也成為了構成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這一公共空間因其博物館的性質以傳播社區記憶與社區文化的社區功能較其它社區而言更為凸顯。這一特殊功能不僅僅是滿足了西安本地社區民眾的需求,同時因為具有歷史傳遞的功能,也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前去參觀,對于本地社區發展而言,既有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功能,同時也具有拉動著當地旅游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的經濟功能。
三、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
從上述對西安城市公共空間的類型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安城市公共空間的一些設計原則:
1.依托城市社區特有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現代城市發展的要求,古今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原則。具體可見以鐘樓為中心的四大主干街道的設計,書院門步行街的設計。以鐘樓、城墻的古建筑為主風格,街道的設計貼合現代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則更不相同,現代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要凸顯文化的需求。
2.因地制宜,空間合理。針對西安特有的地理環境,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在舊城內保持原有的公共空間的基礎上,在新城開辟一些新的大型公共空間,以此來緩解社區居民對于公共空間需求緊張問題。保留舊城區內的原因建筑格局,沿襲舊城的古樸風格,在南門外開發一片較為寬闊的空地作為廣場。
3.體現美感,提升品質。公共空間的設計,從休憩的座椅、地面磚面的設計、燈光的采用、噴泉景觀的設計、植被的種植,都是精心規劃的,旨在于體現城市文化風貌,堅持以耐用美觀的原則進行裝飾,打造城市社區的形象,凸顯古都氣質。
四、小結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城市社區的居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在不斷增長,政府對于這一需求的增長上作出了相應的回應,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用于公共空間的建設。從自然風光到人文景觀,公共空間開辟的類型也是越來越多,滿足各類城市居民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供社區居民休閑、鍛煉身體。城市社區內住宅小區也越來越注重公共空間的開發,增加綠色植物覆蓋面積,加強小區內的生態環境建設,開辟各類廣場供城市居民休閑娛樂。當今西安城區發展也出現一個特別的現象,近些年,依托各類高校成立的居民社區也越來越多。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高校的開放性,無形中給居民提供了一塊廣闊的公共空間,供居民觀賞花草、散步等等。但是不得不提到的是政府的關注點往往還是放在本社區的經濟發展上,而對于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等需求的關注還是不夠。居民社區對于公共空間的需求與有限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所產生的問題仍需要我們加以關注。(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阿倫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 蔡永潔.城市廣場:歷史脈絡·發展動力·空間品質[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 朱文一.一種城市設計理論(第二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4] 和紅星.西安城市設計研究[M].西安市規劃局,西安城市發展研究規劃中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