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君 徐霞
【摘 要】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點研究對象,實用主義成為很多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指導思想。本文將“實用主義”與“食用主義”進行類比分析,對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實用主義做出解讀,探討實用主義的本質所在。
【關鍵詞】綜合英語;教學改革;實用主義
在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社會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高等教育改革方興未艾。經過蓬勃發(fā)展時期而日趨成熟的英語專業(yè),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面臨著挑戰(zhàn),在改革的步伐中不斷前進。綜合英語是英語專業(yè)的基礎核心課程,步步走在改革的前列。綜合英語從50年代的精讀發(fā)展而來,采用傳統“讀—背”教學方式,以語法翻譯為主要教學方法。隨著80年代外國語言學及外語教學法的引進與發(fā)展,高校師生對外語教學的理解得到深化,精讀課程以閱讀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受到質疑,繼而“精讀”被改為“綜合英語”。從“精讀”到“綜合英語”的改變,不僅僅是課程名稱的更換,也是對課程性質的重新解讀與定位。從歷史的角度看,綜合英語與精讀密不可分;從發(fā)展的眼光看,綜合英語呈現出該課程的新面貌,注重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而不是像精讀那樣側重語法。
然而,課程名稱的更換也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一些困惑。綜合英語還需要像精讀那樣解析課文嗎?綜合英語涉及到聽說讀寫譯多個方面的技能,它的側重點是什么?聽說讀寫譯各項技能有專門的課程來訓練,綜合英語這門課程究竟在訓練什么?如果它對學生有特殊的訓練目標,它的延伸方向在哪里?如果這門課程不單單是對其它幾門課程的累加,開設這門課程的目的和意義該如何體現?如果綜合英語與其他科目有本質上的不同,它的獨特性體現在哪里?問題種種都很難找到明確而清楚的答案。
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很重要,因為問題的答案決定教學的方法和策略。傳統教學模式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強調詞匯、語法和句法的運用,以教材、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點的講授與篇章的分析。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改革中受到了質疑和批判,被認為不符合現代英語專業(yè)人才的發(fā)展要求,是落后的、不切實際的、忽視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在舊的教學模式的旗幟傾斜后,各種新的教學方法的彩色旗幟迎風飄揚。實用主義教學思想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和情景教學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與交際能力的交際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法,TELOS教學模式,RICH教學模式等層出不窮。這些教學方法和模式突顯各自的優(yōu)勢與應用層面,側重教師的啟發(fā)性、引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實踐性,也強調了教與學的實用性。
實用主義思想越來越為綜合英語教學接受、采納、加以運用,但同時也將綜合英語教學引入了某些誤區(qū)。我們借鑒的是西方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倡導實施的卻是中國的實用主義理念。西方的“實用主義”與中國的“實用主義”,概念表述一致,在本質上卻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實用主義,強調實踐、實證和實效,注重行動和經驗,注重人與外界的關系,主張人們利用知識和規(guī)律改變環(huán)境、達成目標,偏向于長遠和整體。中國的“實用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強調的是“直接的應用”、“短期的效果”和“看得見的利益”,偏向于短期和個人。很多師生認為,所謂綜合英語或英語學習的“實用”,就是指所學知識和內容能直接運用于日常交際和未來的工作崗位,這是典型的中式實用主義思維。事實上,實用性不僅體現在對直接獲取的知識內容的運用,還體現在對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如認知能力、理性思維能力、批判思維能力、論證能力等。培養(yǎng)這些能力的過程久、見效慢,容易被認為是無效投資,但其實用性的影響更根本也更深遠。
若將學習英語與學習做菜進行比較分析,聽說讀寫譯等課程像是教你如何切菜、如何配菜、如何調料、如何掌握火候、如何翻炒等具體技巧。綜合英語這門課程像是將一道菜的完成品擺在你面前,你觀其色澤,看其形狀,賞其搭配,聞其香氣,品其味道,盡可以或學或猜或悟頂級廚師的選材、刀工、炒功、勺功、火候把握程度,欣喜之余不禁想自己炒菜時一定要進行嘗試。同樣道理,綜合英語教材選取的是知名作家所著的佳文,你贊其文筆,賞其才華,佩服其主題之明確、邏輯之清晰、論證之有力,感嘆其措辭之準確、語言之幽默、思想之深邃,反復誦讀,細細品味,不禁想仿筆成文。品美文與品佳肴是一樣的愜意。
從“食用主義”來看,做出的菜是要讓人吃的下,吃的飽,而色香味俱佳、顯風格、顯特色、顯情調、顯文化的菜肴是對大廚的要求。的確,遍地開花的餐館里的廚師水平真是不敢恭維,似乎有資本有市場就可以開張運行,但真正人氣旺、名聲佳、牌子久的都是對做菜有嚴格要求的。中式思維的“實用主義”認為,學英語就是用來表達,說得出,說得通,說得順,說得聽者懂就可以了,而修辭、文學、文化沒有太大實際意義。但秉著這樣要求的學習者,只注重知識的積累,不注重綜合能力和素質的提升與培養(yǎng),能不能體現百度搜索、有道翻譯功能之外的價值?有沒有能力勝任未來的工作?有沒有發(fā)展空間和可發(fā)揮的潛質?找到工作并不能作為教學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和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說被誤讀的實用主義會將你訓練為英語知識的吃貨,而真正意義上的實用主義能將你培養(yǎng)為英語世界的美食家。一道菜是不是美味,在廚師的技藝,也在食者的味蕾。同一道菜肴,不同的食客會給出不同的評價,有人贊美味珍饈,有人貶難以下咽。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反饋,有人贊妙趣橫生,有人貶味同嚼蠟。若是鮑魚、鵝肝、魚子醬無法引起你的食欲,這算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的原因。若是你讀不懂經典佳文的妙筆,這確實是功力不夠深厚的表現。即使是作為吃貨,也要有嘗遍美食的精神和勇氣。不讀詩文,怎養(yǎng)雅性逸致,怎知世事萬般?不讀邏輯修辭,怎知思辨之重要?不讀史哲政論,怎知表象后的真相與矛盾?綜合英語課程給我們提供了各種體裁的文章“佳肴”,不得不說這些佳肴是為美食家準備的。如果這些文章不合你的胃口,逼你吃下去不可取,等你餓了再吃也不現實,因為你總是會用喜歡的食物填飽肚子,不如由少增多、循序漸進地在你的飯菜里添些“佳肴”的成分,讓你慢慢喜歡上綜合英語這道美餐。飲食是一種習慣,可以養(yǎng)成,可以改變。閱讀也是一種習慣,可以培養(yǎng),可以摒棄。教師的引導和整體的學習氛圍對于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與熏陶很重要。從英語知識的吃貨到英語世界的美食家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味蕾不斷被刺激,對于文章的欣賞能力不斷提升,對于英語更有語感,也更有口感,語言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也更順暢自然。在語言知識得到獲取的同時,邏輯論證、批判思維等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
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實用主義的核心目標,綜合英語教學也應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要求、提升與評估。學生的思辨能力與綜合語言技能和整體語言能力密不可分,在系統提升學生語言素質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思辨能力的轉變、擴展與提升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有助于學生提高聽說讀寫譯等各項技能。因此,以語言點輸入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應讓步于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全面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領先的教學理念。另外,實用主義指導下的教學改革不僅限于教學理念的革新與教學方式的改變,也應注意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紀需要英語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作為英語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綜合英語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改革發(fā)展的步伐。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行,當代英語人才需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功,廣博的知識面,豐富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及實際運用能力。這就意味著英語人才既要具備綜合語言能力,又要具備溝通、社交和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需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改變源于教學理念的跟進。綜合英語教學方式的改革與教學模式的改變,不該是實用主義名目下追逐短期效果的盲目實驗或換湯不換藥的敷衍策略,而應本著實用主義的本質和宗旨,考慮到學生的現實情況和長遠發(fā)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唐燕玲.論創(chuàng)新型英語人才培養(yǎng)與綜合英語教學改革[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年第8期.
[2]王嫻嫻.實用主義教學哲學視角下綜合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年第2期.
[3]鄒為誠.我們教什么---《綜合英語》教程前言[J].國外外語教學,2000年第2期.
作者簡介:
范麗君,女,1988年3月生,河南商丘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
本文為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院級項目,項目名稱為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與綜合英語教學改革探索(項目編號:2014qn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