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
【摘 要】近年來,我國進入了一個故事電視化的時代,而這種故事電視化的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中國故事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段,而且也推動了中國電視從“新聞語態”向“故事語態”的轉變。“主持人講述+電視短片”的故事類電視欄目不僅實現了敘述視角的平民化,而且做到了真實性、故事性和貼近性的相結合,而要制作出高品質的故事類電視節目就必須做到節目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故事;電視;采編制作
人類對故事的需求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故事不僅是人類娛樂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人類獲取知識與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無論是遠古時期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還是古代社會民間集市里流傳的評書話本和戲文故事,人們總是很容易被各種故事中人物命運的變幻莫測和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所深深吸引。20世紀以來,現代傳播科技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故事的傳播途徑和傳播方式,集敘述、影像和聲音等元素于一體的電視逐漸成為講故事的最佳媒介,尤其是其聲畫結合、形神兼備的媒介優勢更是將人類帶入到了一個故事電視化的時代。
一、我國故事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演變
所謂故事電視化,就是指“要充分認識電視特性,回歸電視本體,用更豐富的電視語言來加強故事表現力”,這種故事電視化的表達方式不僅豐富了中國故事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段,而且也推動了中國電視從“新聞語態”向“故事語態”的轉變,并引發了21世紀前十年故事類電視節目的井噴式的發展。
事實上,故事類電視節目的發展源頭是紀錄片和電視新聞中的故事化表達。作為一種敘事方式,“講故事”很早就被運用到了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當中,如創辦于1968年的美國電視新聞欄目《60分鐘》就一直把“講好故事”作為電視新聞節目制作的首要準則。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為代表的電視新聞節目打破了原有的簡單僵硬的表現模式,將電視紀錄片中講故事的技巧運用到了新聞采編中,注重以故事化的方式來報道新聞,用戲劇化的方式來結構事件,特別是1993年中央電視臺開播的《生活空間》,更是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節目制作理念直接開啟了我國電視新聞故事化變革的序幕。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故事化表達”成了很多電視節目的敘述方式,如中央電視臺的電視節目《中華醫藥》就是通過講述人物故事的方式來普及醫藥健康知識的。
從2005年江西衛視的《傳奇故事》開播以來,我國電視新聞故事化的變革從電視節目的表現手法層面上升到了固定的電視欄目形態層面,尤其是《傳奇故事》的成功更是引發了全國電視臺的爭先仿效,并由此引發了我國故事類電視欄目的井噴式發展。一般來講,故事類電視欄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故事類電視欄目是以講述故事內容為主的電視節目,它強調故事本身的開端、發展、高潮、結果以及各個情節的跌宕起伏,通過電視節目可視性和可聽性傳遞戲劇性的故事內容,這樣的節目可能未必完全是真實的,它往往以現實故事為依托,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和加工潤色,使得節目本身更具有可看性,其外延不僅包括了紀實性的故事節目,還包括了故事評論以及欄目劇等虛構性節目(如山東衛視的欄目劇《道德與法治》);狹義的故事類電視欄目則主要通過主持人故事化講述和紀實電視短片再現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同樣注重故事各種元素的功用,如情節的跌宕起伏、懸念的環環相扣等表現手法。
目前活躍在國內電視熒屏上的故事類電視欄目的類型非常繁多:按照題材來劃分,有以重慶衛視《拍案說法》為代表的法制故事,以中央電視臺《財富故事會》為代表的財富故事,以湖南電視臺《真情》為代表的情感故事,以中央電視臺《走進科學》為代表的探秘故事;按照表現形式劃分,有中央電視臺《藝術人生》的演播室訪談式,中央電視臺《講述》的口述體式,重慶衛視《霧都夜話》的電視劇式,湖南衛視《變形記》的真人秀式,江西衛視《傳奇故事》的“主持人講述+短片”式;按節目功能來劃分,有利用名人示范效應的勵志類,滿足人們好奇心理和偷窺欲的獵奇類,具有情感安撫作用的情感類,滿足求知引發智慧的啟迪類。
近年來,隨著故事類電視欄目進入了發展瓶頸期,一種全新的故事類電視欄目引起了電視界的關注,這就是以北京衛視《檔案》和貴州衛視《真相》為代表的檔案類電視欄目,這類電視欄目對原來敘事模式進行了符合電視本性的“電視化”和“戲劇化”改造,打破了原有故事類電視欄目評書式的講述模式,注重運用非語言符號構建多重元素的敘事模式,實現了電視節目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也為故事類電視欄目的發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二、故事類電視節目的形態特點
下面就以“主持人講述+電視短片”的故事類電視欄目為例,探討一下故事類電視欄目的節目形態特點以及采編制作技巧。這類節目形態大多是以主持人的敘述與評論來串聯整個故事,欄目的核心構成要素不僅包括主持人和現場拍攝的電視短片,而且也包括故事懸念的設置和故事敘述的節湊。具體而言,這種“主持人講述+電視短片”的故事類電視欄目的形態特點主要有:
1.真實性、故事性和貼近性的三位一體。真實性是故事類電視欄目生存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只有真實的故事才引發觀眾對故事背后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思考,而這種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狀態的記錄與呈現,不僅可以滿足電視觀眾的關注真實的外部世界的心理需求,也可以滿足人們對自我生存狀態進行理解和評價的本能需求;故事性是故事類電視節目區別于其他類別電視節目的主要特點,主要是指把故事化的表現手法運用到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中,通過設置故事懸念、調整故事敘述節奏等技巧來增強節目的觀賞性和吸引力;貼近性主要是指故事類電視欄目在選擇題材時要切實深入到社會現實中去,以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人和事為依托,提煉出夠弘揚真善美的新聞故事。
2.敘述視角的平民化與敘述姿態的對等化。故事類電視節目應該采取“平民化”的敘述視角,把鏡頭對準老百姓的生存空間,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生存環境,還要關注他們的內心需求,使普通老百姓也有權利說出他們自己的故事,在展示他們面臨挫折、面臨選擇、面臨困惑時的真實心態和心理波折時,也盡可能多傳遞一些正面的、陽光的、積極的、向上的內容,從而使得節目更貼近社會、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更符合觀眾的需求,更符合以受眾為中心的現代傳播觀念。故事類電視欄目的敘述姿態不是以上至下,也不是以下至上,而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前提下的有效溝通,要照顧和體諒受眾的接受方式與視聽習慣,包括語氣、語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考慮一些方言俚語。節目的敘述更像是朋友、親人般的關心幫助,話要說得自然、真誠才能把“故事”講得更好。
3.主持人與電視欄目的共生共榮。故事類電視欄目的主持人是置身新聞故事之外的旁觀者,除了具備講述故事的能力,還必須擁有駕馭故事的能力,并能把故事中的情感元素把握得恰到好處,同時還應將自己的思想智慧與欄目的定位理念貫穿其中。主持人扮演著“電視說書人”的角色,可以使欄目與觀眾實現人際溝通,主持人的獨特風格也有利于為欄目保有固定的收視群體,而主持人的語言流暢、表達豐富,也可以營造恰當的氣氛,推進欄目順利發展,同時主持人對事件、人物的分析評價也起著教育受眾的作用。由此可見,主持人和故事類電視欄目是一種共生共榮的關系,主持人的素質與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欄目的質量。
三、改進采編與制作技巧,實現故事類電視節目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的有機統一
故事類電視節目的節奏可分為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內部節奏屬于故事傳達過程中的敘述性節奏,主要作用是讓故事的敘事有層次、有變化,情節有波瀾起伏,讓觀眾從中獲得更多的美感和審美享受;外部節奏是由電視傳播符號的主體要素畫面以及鏡頭轉換完成的,這屬于技術主義影像敘事的范疇,諸如畫面轉換節奏,解說詞快慢節奏、音樂旋律節奏等,主要訴諸于受眾的視覺和聽覺系統,能夠帶給受眾最直接的感官享受。
(一)把握故事本身的內部節奏,凸顯故事類電視節目的敘事張力
1.轉換時距,形成節目的內部節奏。所謂時距,是指故事時間與敘述時間長短的比較。作為以時空結合為特性的電視媒介來說,節目制作過程不可能完全按照生活中的事件發展過程逐一呈現,主要是通過壓縮、延伸、回溯、凍結等方式來調節故事敘述的節奏,比如延伸可以減緩故事的節奏,壓縮則可以加快故事節奏的變換。2012年5月29日,《王剛講故事》講述的故事是《苦戀半世紀》,故事真實時間跨度很長,但節目在制作過程中,通過壓縮兩位老人平淡歲月里的過往,以三言兩語的解說詞勾連起半個世紀的歲月滄桑,延伸兩位真心相愛的老人年輕歲月里的精彩回憶,改變了故事的節奏,增強了故事的可看性。
2.以大量生動的細節呈現新聞故事的自然流程。生動的細節,不僅是紀實主義影像敘事的基本條件,也是故事類電視節目區別于其他類別電視節目的重要標志。細節成就故事中人物的個性和情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不僅可以讓故事類電視節目節奏激起波瀾進而增強可看性,而且也能夠調動觀眾的情感變化,從而引發觀眾心理節奏的起伏。2012年7月11日《王剛講故事》講述的是《移監救子》,這期節目主要講述了一個身患白血病的孩子,在多方尋求移植骨髓無果的情況下,身在監獄的父親成為唯一可以救孩子的人選,最終經過多方努力,醫院成功完成了孩子骨髓移植手術。這期節目有幾處細節拍攝可圈可點,父親服刑六年,從未見過孩子一面,當一家三口六年后隔著柵欄終于相見的時候,鏡頭抓拍了三個人手握在一起的細節,緊緊相扣的手成為一家人感情連接的紐帶,尤其是最后分開的時候,孩子緊緊攥著父親的手不愿松開,更是讓觀眾感受到了血濃于水的親情。
3.巧妙設置懸念,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吸引觀眾。故事類電視節目在選材上往往注重沖突性較強的生活事件,而在講述技巧上,則十分注重懸念的設置。按照懸念在電視節目整體敘事結構中的不同作用,懸念可以分為結構性懸念和興奮性懸念:結構性懸念是貫穿于電視節目始終的總體懸念,主要作用是構建節目的整體框架,突出節目的總體構思,揭示作品主題和思想內涵。興奮性懸念是指用來保持觀眾收視興趣的懸念,即在故事即將到達高超的同時,將故事的視角轉向另一個事件的敘述,或者是在故事情節的發展到達矛盾沖突的激烈點時,嵌入故事的其他情節,從而達到一種戲中戲的效果,使得觀眾對這一故事的興趣加深,從而實現了觀眾的持續性關注。
4.根據不同故事題材確定不同的敘事結構與敘事節奏。如果以題材來劃分,新聞故事大致可以劃分為人物類故事、事件類故事、情感類故事、偵破調查類故事等等。依據故事題材的不同,講述技巧和主持人語體、語態均應有不同的表現,有的故事需要平鋪直敘、娓娓道來,有的則要層層設疑、抽絲剝繭,有的還要在曲折生動、跌宕起伏上下工夫。例如,情感類故事的敘述節奏主要是舒緩型,而偵破調查類故事則舒緩型敘事節奏。無論采用何種方式,連貫、流暢的故事講述是基本追求。
(二)結合電視傳播技術特征,構建故事類電視節目的外部節奏
1.拍攝前期以鏡頭轉換推進敘事節奏。畫面是電視節目結構連接的載體和主干,它既是內容又是形式,一幀幀畫面通過鏡頭拍攝來完成。對故事類電視節目來說,鏡頭焦距、視場角和相對孔徑都會對畫面拍攝產生影響,也都會對節目節奏及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故事類電視節目的節奏就在鏡頭的轉換組接中推進。諸如在變焦距推拉鏡頭中,依據畫面內情緒節奏和內容節奏,決定鏡頭推拉速度,節目節奏快、內容緊張時變焦距推拉速度則快,反之則慢。極速推拉則能使畫面運動力度加強、節奏更快,正如語言文字中的反復、排比都修辭手法,也相當于音樂旋律中的重音符號,是出情緒、出節奏、出氣氛的地方,運用得當會給人震撼的力量。在故事類電視節目中,景別的變化也能帶來節目節奏的變化,景別中的兩級景別組接越多,節目的節奏就越快,運動鏡頭越多,則節奏加快,單元環節的剪接率也會形成節目的節奏,適當時候穿插空鏡頭同樣可以調節節目的節奏,使節目節奏舒緩。以上元素協同合作,形成了節目整體節奏特點。
2.后期制作善用蒙太奇剪輯技巧來調節敘事節奏。蒙太奇這個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蒙太奇指畫面、聲音諸要素編排組合的方式,而廣義蒙太奇除過包含畫面的組接,還包括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在故事類電視節目中體現為導演依據題材的不同,編導發揮創作能動性,對節目進行一定的構思,結合編輯方針產生呼應、懸念等效果,使節目整體統一,形成一定的節奏。熟練運用蒙太奇的畫面剪接技巧,主要運用概要、省略、場景、延緩和停頓技巧對故事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排列組合,進而實現調節節目敘事節奏的效果。例如《王剛講故事》有一期節目主要表現因為父母干涉兒女的婚姻自由,帶來兩個年輕人雙雙自殺的悲慘事件,其中節目通過蒙太奇剪輯,多次重復父母逼迫孩子的畫面,完成了對這種專制思想的抨擊。
3.合理運用音樂音效、特技特效以及電視字幕,構建故事類電視節目的多重敘事模式。對于故事類電視節目而言,背景音樂可起到推波助瀾、造勢、煽情的作用,但背景音樂的選擇必須根據節目的內容和風格來確定,同時也需要注意音樂與內容的和諧統一。光有音樂還不行,還得加些音效。有個叫“閃吧”的網站免費提供數千種不同類型的音效,在故事中如何使用,也應根據具體情境來定。以《講述》和《傳奇故事》為例,這兩檔節目,都大量使用音樂音效,區別在于《講述》的音效運用得很有節制,而《傳奇故事》則要夸張一些,但效果都恰到好處。特技,有時候是跟音效配合使用的,比如閃白。當然多數轉場特技是可以單獨使用的。字幕在故事中運用的相對較少,除了為突出時間、地點而添加的字幕以外,講述輕松活潑的故事,可以用特效字幕,加上音效來增添喜劇效果。
綜上所述,故事類電視節目內部節奏與外部節奏要做到有機統一,就必須考慮觀眾的接受心態,盡量做到張弛有度、自然流暢、優美和諧,講述故事的技巧要與鏡頭畫面巧妙配合,只有這樣才能制作出高品質的故事類電視節目內容。
參考文獻:
[1] 魏南江.故事化+戲劇化:故事類欄目的增值空間——以北京衛視《檔案》為例[J].中國電視,2011(10):84.
[2] 崔敏.故事類電視新聞的制作技巧[J].新聞世界,2015(2):51.
[3] 王蕾.視故事類欄目的傳播敘事分析[J].現代視聽,2009(10):62.
[4] 寇錦.提高電視故事類節目可看性策略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2(10):62.
[5] 朱曉彧,張曉.非語言符號:構建故事類電視欄目傳播模式的重要元素——以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為例[J].中國電視,2012(6):77.
[6] 張飛虹.故事類電視專題節目的采編與制作探析[J].視聽,2013(7):27.
[7 蘆鋒.“事”要怎樣說出口——電視新聞故事類節目《記者說事》的幾點體會[J].記者搖籃,2015(12):24.
[8] 戴瑾.故事類電視欄目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傳媒,2014(5):40.
[9] 郭勛亞.論故事類電視節目內外節奏的有機統一[J].榆林學院學報,2012(5):100.
[10] 郭勛亞.故事類電視節目內部節奏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2(6)(下):44.
[11] 郭勛亞.論故事類電視節目內外節奏的有機統一[J].榆林學院學報,2012(5):101.
12 劉大勝.電視故事類新聞節目配樂的思考[J].音響技術,2008(8):47.
[13 崔敏.故事類電視新聞的制作技巧[J].新聞世界,201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