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市社會是青年人話語表達的特定空間,而新都市電影在挖掘現代年輕人的身份及行動、文化追求和價值取向等方面具有便捷的先決條件,而且電影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產品一直為都市青年人所青睞。因此,本文嘗試通過分析新都市電影作品將青年文化的特殊性融入普遍的社會背景之中的特點,探索當下青年文化的價值導向和其發展規律,進而領會當代中國都市社會中青年文化是怎樣通過新都市電影得以表達和詮釋的。
[關鍵詞]新都市電影;青年文化;成長
都市電影的創作絕不僅僅停留在現代都市社會照相式的直觀影像呈現層面,影片中也隱含著其主創人員與眾不同的文化感知與文藝思維。新都市電影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貼近時下的青年文化,個性張揚、民主自由、開放多元、活力激越等文化意蘊在作品中張揚得淋漓盡致。
一、“成長”的母題與長大成人的儀式
談及“成長”的創作母題,堪稱時期代表的便是姜文的作品《陽光燦爛的日子》。在影片《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以馬小軍和劉憶苦為代表的青年一代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恣意張揚地成長。他們肆無忌憚地挑釁生事,大鬧大罵,他們的骨子里流淌著躁動的青春血液,他們不甘心過穩定的生活,盼望著能在戰場上馳騁稱豪。于是他們終日無所事事,用幻想來安慰著不安分的青春。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青年一代的成長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色彩,雖然“陽光燦爛”,卻難掩失落。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將那個動蕩歲月中的青年文化真實地展現出來,無論是在畫面的拍攝和制作上、人物的建立和塑造上,還是配樂的選擇和處理上,都滲透出濃郁的時代感覺,將那段有關青春的歲月描摹得十分傳神。
路學長的作品《長大成人》同樣是以“成長”為母題創作的經典之作。這是一個與成長有關的故事,周青在唐山大地震后的廢墟中撿到一本已經破損的小人書,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改變了周青的青春,使得他在之后的青春歲月中踏上了追尋偶像的路程。在對偶像的崇拜之中,周青開始了成長。但是,真實世界與小人書的描寫有顯著不同,面對現實的冷酷,周青的偶像情愫如同一座倒塌的象牙塔,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摧毀。我們可以想象,當面對這樣的強烈落差之時,周青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悲劇。周青之后的凄慘遭遇可以理解為成長過程中勢必要交付的代價,是周青長大成人必將有的祭禮。但是,青春的印記也不全部是悲觀和冷酷的,透過現實世界的淡漠,電影《長大成人》依舊將敬仰英雄的熱血貫穿始終,關于青春的溫熱和念想始終未曾改變。在影片《長大成人》中,充滿了創作者對青春時光的緬懷,周青的經歷和思想,凝聚了一個時代青年文化的印象。
同是路學長執導的影片,《非常夏日》也同樣以“成長”為母題展開創作,卻比《長大成人》更加殘忍地揭示了青春的殘酷,將成長的陣痛鐫刻在時光里。電影《非常夏日》在渲染了成長的冷酷的同時,又宣揚了人性善的一面,使得青春不必陷于絕望。男主角雷海洋在一個不尋常的夏天親眼見到了一位少女被無情地蹂躪,雷海洋心中雖然充滿了正義感,卻因為當時的懦弱而什么都沒做。事后,雷海洋一度陷入了自責之中,無法原諒自己。這時候,人性的多元化展露無遺。在此之后,雷海洋經歷了被女朋友輕視并拋棄的痛苦,他的人生一度陷入低谷。最后,雷海洋再一次遭遇意外,當他再次和少女一起面對困境和危險之時,這時的雷海洋不再懦弱,他堅強地用手打開了緊鎖的汽車后備箱,將血淋淋的手伸出去發出求救信號,最終,雷海洋和少女成功獲救,歹徒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至此,雷海洋正式走過了成長的荊棘。當雷海洋滿是鮮血的手伸出車外的時候,意味著他已經走向成熟的堅毅。電影《非常夏日》使得青春遭遇了人性復雜的拷問,也使得觀眾陷入更深層的思考。
陳可辛執導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再一次圍繞成長的母題展開創作,電影使用了懷舊風格的色調,再現了那段已成為往事的青春。電影《中國合伙人》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這30年恰恰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發生巨變的30年,也是三位主人公從青蔥歲月到夢想實現的整個青春。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三個共同度過大學時光的好兄弟在畢業后沒有選擇庸庸碌碌的工作,而是堅信文化可以改變命運,三人孤注一擲地開英語培訓之先河,建立了新夢想培訓學校,實現了他們青春時代的夢想。電影《中國合伙人》為三位年輕人通往成功的路上安排了許多辛酸和挫折,又從三個合伙人不同的視覺角度和成長經歷表達了他們對青春的切實感受。在《中國合伙人》中,有曾經美好又終究落幕的校園初戀,有歷經誤解和分歧但最終不拋棄不放棄的朋友,三個年輕人不畏艱險,共同面對失敗的挫折,體現出中國青年的執著與堅守。年紀可以老去,但心永遠保持年輕的斗志。
二、青年群體的日常生活情態與集體話語的表達
從20世紀90年代直到現在,都市電影日漸呈現出昂揚向上的青春之氣。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開始回歸主流,從制作到發行都日漸正統化,并逐漸形成產業集群。以青春為主題的電影不再單純以青春期的叛逆和張揚為主要表現內容,而是將青春的藝術與理想和普通人的人生經歷靠攏。青春都市影片更多地開始討論求學、交友、戀愛和職場問題。例如,以職場打拼為主題的《杜拉拉升職記》、以戀愛為主題的《失戀33天》等,這些影片都富有青春的風采,表達了當今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影片中涉及的話題都是每一個年輕人在成長路途上必然要經歷的事情。雖然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成長之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但個體的獨特性一定要融入多數人的思維范疇和視角之內,才能收獲認可與理解。正因為這樣,新時代的都市電影將青年文化的特殊性融入普遍的社會背景之中,每一個不同的故事里都體現著當下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生存及生活問題。
青年一代是電影產品的主要受眾,他們身上鮮明的青年文化與電影藝術有渾然天成的緣分。青年一代在看電影的同時,也在感受電影中所表達出來的切身相關的情愫,可以說,電影使得青年人的青春更加熱烈。青春都市電影的創作者在進行影片創作的時候,只有將個體的特殊性與時代的普遍性進行結合,才能使得影片收獲更多的共鳴。
電影《網絡時代的愛情》以年輕人成長路途中的故事為主題,貼近青年人的普遍生活,表達了青年一代特殊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影片以毛毛和阿濱網絡時代的愛情為主線,過程中有許多陰差陽錯的波折,但劇情緊湊耐看,最后的結局也是在失望中埋下了希望的種子,富有現實主義價值。在青年觀眾眼中,電影《網絡時代的愛情》是新時代情感的真實寫照,透露出青年一代追隨內心感受的自由向往。影片巧妙地將平凡人生中的感人時刻作為切入點,又采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用便于大眾理解的常態化角度進行詮釋。同樣的,電影《伴你高飛》以主人公朱波生活中的煩惱為主題,朱波面對的煩惱,例如暗戀心中的女孩、初入社會的迷惘與窘困,這些都是大時代環境下每個青年都要面對的成長問題。面對這些煩惱,影片并沒有用鏡頭放大成長的失落,而是用一個小孩子——芒芒的視角來啟發思索。芒芒是朱波在做家教時遇到的學生,他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朱波在安慰芒芒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解放,朱波用自己的真誠打動了芒芒,幫助芒芒找到了心靈的大自然。電影《伴你高飛》用樸實的語言表達出青年的生活態度與真誠,在平凡中帶給觀眾一種令人會心的感動。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時下的青春都市影片都將年輕人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經過藝術拔高呈現在大銀幕上,令觀者很容易產生共鳴,感同身受。在普遍的大環境中找到個體的特殊性,并將其打造成閃光點,這是青春主題的新都市電影常用的手法。雖然很多電影作品在使用這一藝術手法時會流于表面或者陷入大同小異的尷尬局面,創造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但是,這依然是一種推動新時代都市電影發展的有意義的嘗試。
三、時尚與狂歡背后的青年文化姿態
不管在哪種藝術表現形式之中,“時尚”和“狂歡”都是描繪青年文化之時勢必要體現出的姿態。作為都市電影的一種重要類別,“青春片”是“時尚”與“狂歡”滲透最多的一種題材。中國的第六代導演之中,有很多人都曾有創作“青春片”的經驗。“青春片”大多都表現出激揚絢麗的畫風,這使得這一題材的影片非常符合青年觀眾的喜好,這一點在“青春片”納入了搖滾風格元素之后,發揮得淋漓盡致。“青春片”以其華麗靈動的美感使得年輕觀眾的審美訴求得到很大程度的滿足。
中國第六代導演在一定時期偏愛以邊緣化和非主流為主色調的藝術片,直到20世紀90年代之后,他們的作品才開始參考商業片的模式,其創作內容慢慢并入主流影片的軌道。自此之后,代表著青年文化訴求的消費元素和商品符號開始頻繁出現在都市青春片的鏡頭之中。這些符號元素以其獨特的風格引領了青年一代追求的時尚,成為時代審美和消費文化的風向標。例如,婁燁的作品《蘇州河》,畫面中不止一次出現沃特伽酒,于電影的藝術性來說,它是一個道具,但是于商業性來說,它是一條植入式廣告,同時也反映出青年一代崇尚時尚和個性的文化特性。電影《蘇州河》中,美人魚美美腿上的張揚刺青,炫酷的摩托車騎行,紙醉金迷的夜總會,這些都曾經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時尚印象。時尚總是有時效性的,今天我們再看《蘇州河》,這些曾經的時尚已經被現在的年輕人所摒棄。而現在的都市青春片中的時尚符號則換成了世界豪車、婀娜的美女、奢侈品服飾、奢華的裝修、富有個性的辦公室等,現在的這些時尚等到了未來,一定也會被嘲笑為“老土”,一定也會被未來的年輕人所摒棄,但它們依然是屬于這個時代的時尚,依然引領著當下青年一代的審美觀和消費觀。
電影作為大眾娛樂產品,在青年一代的生活中占據了重要部分,以情感交互和偶像崇拜的方式與青年人的審美訴求建立共識,成為青年人認可并推崇的文化消費品。新時代的電影人善于把握這一點,將時下青年人的文化觀念和審美訴求用大銀幕呈現出來,將“時尚”與“狂歡”發揮得淋漓盡致,使青年觀眾與電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對電影中宣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導向認同理解。
四、青春的自戀與“找尋”
人的成長就是一直在迷惑與追尋間循環往復,青春就是一場永不止步的“找尋”,在“找尋”的歷程中,多數青年人都會表現出自戀的傾向,用自戀來確定自己,支持自己。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這類作品之中,很多都表達了那個時期的青年人內心的迷惑與找尋。在他們的“找尋”歷程中,為了更好地表達自戀傾向,很多都運用了自傳式書寫的手法。例如,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馬小軍曾經從自己的角度表達了對當時北京的迷茫,在馬小軍的思想里,北京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強烈的變化讓他一度無法找尋到屬于自己的記憶。馬小軍的迷茫也是青年人在成長中遇到的迷茫,尤其是在時代快速的發展之下,身邊的外力一直在發生變化,青年人很難找尋自我,確認自我。時代因素讓第六代導演的青春片中一直在迷惑中尋覓屬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大約也正因為如此,這一代電影人經常用自傳式書寫的手法來回憶自己的過去,希望通過這個方法得到答案。
五、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新都市電影作品來探索當下青年文化的價值導向和其發展規律,發現以青春為題材的都市電影都圍繞“成長”的母題與長大成人的儀式進行創作,將青年文化的特殊性融入普遍的社會背景之中。每一個不同的故事里都體現著當下青年人普遍存在的生存及生活問題,將年輕人崇尚的“時尚”與“狂歡”發揮得淋漓盡致,使青年觀眾與電影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認同電影中宣揚的文化內涵與價值導向,清晰地描繪出時下的青年文化特性。
[參考文獻]
[1] 戰迪.中國都市電影中的搖滾意象、青年文化心態及其現代性指涉[J].當代電影,2014(08).
[2] 陳旭光.近年喜劇電影的類型化與青年文化性[J].當代電影,2012(07).
[3] 楊璟.《11度青春系列》微電影中的都市底層青年精神呈現的文化性反思[J].中華文化論壇,2014(11).
[4] 戰迪.光影婆娑中的都市情感詠嘆者張一白[J].當代電影,2015(08).
[5] 鄭靜.青春電影的成長道路[J].電影評介,2007(05).
[作者簡介] 孫秋英(1981—),女,河南鄭州人,碩士,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