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玲
【摘 要】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落實語文知識,促使學生形成相關的語文能力。我在教學活動中,以知識傳授為基礎,以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為核心,靈活發揮課堂與課外兩個平臺的互補作用,將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使能力訓練與傳授知識達到了有機統一,學生的語文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中學;語文能力;訓練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主要任務是落實語文知識,促使學生形成相關的語文能力。語文能力是指能夠順利完成語文活動而在個體身上經常地、穩固地表現出來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聽說讀寫的能力。筆者從事語文教學多年,對中學語文能力的訓練談一點自己的粗淺認識。
首先,只有將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的教學相結合,才能促進語文能力的發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知識和能力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知識是能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能力的發展反過來又會提高掌握知識的速度和質量。因此,要想發展語文能力,進行語文能力訓練,就必須抓好語文知識教學這一基礎,并將能力訓練與知識傳授有機結合起來。離開語文知識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談不上科學的訓練的,只有掌握了相當的知識,并以這些知識為指導,才能使語文能力訓練有序列、有目的、有實效地進行,才能培養語文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含辛茹苦,字詞句篇詳細講解,緊跟學生,逐節過關,課堂提問,對答如流,可面對素質教育的答卷,成績卻不甚樂觀。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將學生當成被動的“接受器”,死讀書,讀死書,缺乏靈活性,缺少的是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相反,也有些教師,夸夸其談,出口素質教育,閉口能力訓練,大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呀讀呀,學生完任務似的讀了大半個學期,到頭來最多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而已。以上二者一個共同的弊端就是把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訓練割裂了開來。
其次,發展語文能力,要將讀寫能力與聽說能力的訓練交替穿插、協調推進、全面開展
聽說讀寫能力雖說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但客觀地講,在我們語文教學的實踐環節并非如此。一方面,教材中關于聽說能力訓練的內容設置比較單薄;另一方面,由于聽說能力訓練費時費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往往不夠重視,造成了學生聽說能力的“發育不足”問題,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高分低能”現象。實事求是地說,聽說讀寫四項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都十分重要,很難說孰輕孰重,它們應該在學生身上得到全面發展。“讀聽”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知識的吸收過程。學生往往是基于此而達到認識客觀世界的目的,同時,他們還能將以此獲得的信息積極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寫說”是學生對自己所見所想所感的表達,是運用獲得的知識對客觀世界進行能動反應的活動,是知識輸出的過程,也是對獲得信息的實踐檢驗,從而加深了自己對客觀世界及自我的認識。但是,“聽說”與“讀寫”還是有區別的,聽說偏重于口頭,與人類相始終;讀寫屬于書面語言范疇,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尤為突出。聽說能力是讀寫能力的基礎和源泉,讀寫能力的發展反過來又會促進聽說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因此,語文教師在做好“讀寫”這一主課外,還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發揮想象力,挖掘內在潛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自我表現,相互學習,不斷提高。
第三,發展語文能力,要抓住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個核心
語文能力的提高,聽說讀寫的訓練是關鍵。但是,要想使語文能力達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須抓住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這個核心。因為思維能力的發展貫穿于聽書讀寫能力的發展之中。我在教學中經常運用各種技巧,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辨別文章的主要人物,由于這個問題是理解主題的關鍵。這樣就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全文,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學習《醉翁亭記》時,將“記”這一文體進行拓展,與《核舟記》《岳陽樓記》等的內容和寫作手法加以比較,便于學生深刻領會“記”這一散文文體,既可記游記事記物,也可寫景敘事議論抒情和說明,學習一篇,反饋幾篇,較快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同時,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辯論會、報告會、作文評改、聯詞造文等形式努力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創造力。
第四,發展語文能力,要注意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個環節的聯動性,做到相互結合、共同促進
雖然課堂教學是發展學生能力的主渠道,但由于受時空、內容的限制,知識獲得相當有限。語文是學習的基礎、生活的基礎、工作的基礎,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學習和使用語文,所以,語文能力的發展更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我們要廣泛利用課堂之外的廣闊空間和豐裕時間去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如我在教學《中國石拱橋》等寫“橋”這一單元時,帶領學生參觀了學校周圍的幾座平橋、拱橋,讓他們觀察形、辨其異,總結特征,展開想象,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形象的描述各個橋的狀貌及特征。周末及節假日,組織學生爬山、野游或者參觀“水庫”等人類的壯舉,讓學生體會生態美對人類的重大意義,領略革命先輩及農民群眾的偉大創舉,培養學生愛國愛民的思想感情。雪后的冬天,帶領學生登高仰望、俯視,體會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浩瀚壯闊的雪景及博大豪邁的胸襟,想象《濟南的冬天》中的雪景與之的區別,將語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課外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總之,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是一個長期復雜與艱辛的過程,貫穿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把握好語文能力訓練的關鍵環節,善于運用和調動各種資源要素的潛質,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開發智力,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金奇.中學語文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培養與訓練的探究[D].信陽師范學院,2014
[2]霍素君.淺談中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能力結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02:132-136
[3]曹連新.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訓練方法[J].江西省團校學報,2004.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