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武超
摘 要:小學階段是興趣培養和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讓學生從小接觸、學習中國畫有利于培養其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情感,是對祖國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展。中國畫是我們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的寶庫和驕傲。中國畫取材方便,簡單易學,一支毛筆、一瓶墨汁、一杯清水、一張宣張就可作畫,很適合在小學中普通推廣。同時,學習中國畫也將會對小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達、創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學校作為傳播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重任。明其理,并勇敢承擔責任,是教師的天職,因此,在教學中向孩子們的心田撒播中國畫藝術的種子,并呵護它生根發芽,對開發智力發展、個性培養,鍛煉手、眼、腦的高度和諧統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我認為在小學階段學習中國畫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小學國畫;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224-01
在小學期間,學生從知識、能力等各方面都主要處于低幼期,國畫教學也歷來是小學美術課程中的薄弱環節。它技法豐富,掌握難度大,加之課時少,教學以臨摹為主,學生面對的是反復的枯燥的技法訓練,沒有太多的想象、創造的自主空間,從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同時,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傳播、產生也產生了巨大的危害作用。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小學階段的國畫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初步了解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感受筆情墨韻,增加學習興趣
中國畫創作是根據毛筆、水墨和宣紙和獨特性能,使筆和墨兩者相結合,相輔相成,產生了點線和水墨的高度融合, 其筆法和墨氣的渾然天成,展現濃厚的中國藝術色彩。小學美術教師在日常國畫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注意教學的趣味性和循序漸進,通過觀察、欣賞作品等方式幫助學生們初步了解中國畫立意、經營和造型的主要特點,初步感受和體驗中國畫用筆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藝術情趣,悟其神韻,以增強其學習國畫的興趣。如讓學生欣賞優秀的繪畫作品時,注意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在教學學生進行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情墨韻。如在教學生畫青藤時,用筆要沉著有力而又遒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濕,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云舒卷,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畫金魚時,用筆要灑脫飄逸,用墨輕淡,才能給人以活潑、輕松的情趣。總之,通過讓學生親身感受中國畫這種獨特的筆墨情韻,學生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逐漸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沉浸于中國畫特有的藝術氛圍之中。
二、采用多種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們的傳統國畫教學,提倡“師法古人”,這雖是歷代畫家實踐證明的一條行之有效的中國畫教學方法,但 “照葫蘆畫瓢”的教學模式,這極大地束縛了兒童的思維空間,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觀察和創新精神。小學階段的國畫教學,應該在教給孩子筆墨技巧并強調突出中國畫特點的前提下,讓孩子們自己有決定作畫對象、構圖安排及色彩表現的廣闊空間,真正使畫紙成為學生自由馳騁、大膽潑灑的表現天地,將傳統的中國畫技法與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低幼期的小學生,我們可以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多采用游戲、故事等形式來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到知識與技能。如在教學中,我在紙上示范點上一點墨,或用先涂水再潑墨,讓學生想象,可以畫成些什么?再進行合理的示范,隨即讓學生來嘗試。這樣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生也樂意用水墨畫的形式來進行繪畫,從學生的作業中可看到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讓學生體會到水墨畫的優越所在。
三、引導思維發散,培養創新意識
孩子的想象力是最為豐富、最為奇特的,尤其是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因不受世俗和界定的限制而更為自由。因此作為美術教師,首先要強調尊重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和自身感受,鼓勵他們大膽落筆,大膽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思想的閃光點,讓他們的感受自然地表現在紙上,流露在畫中。其次,突破工具材料的局限性,鼓勵他們隨心所欲地選用他們的作畫工具、顏色、技法等方式,使學生產生新奇感來提高畫畫熱情。受到傳統國畫的影響,學生頭腦中繪畫國畫的材料是毛筆、墨汁、國畫顏料。在教學中,應該在工具、材料上大膽嘗試,提倡中西結合:把傳統中國畫的毛筆、水墨和西畫的排筆、油畫筆,水彩色,廣告色、丙烯色等有機結合。這樣學生在材料的應用上是多種多樣的,學生樂意利用其它各種材料來進行繪畫,興趣很高,效果也十分理想。
所以,在小學階段的國畫教學,首先應該從臨摹入手,深掘教材內容,聯系生活進行創作。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廢除灌輸式的教學。充分利用美術教材,深掘教材內容,聯系現實生活對學生進行創作指導,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掘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使學生更細致、更深刻、更具個性的認識事物。
其次,在適當讓學生臨摹的同時,也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寫生的機會,讓學生充分體驗、感受,物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讓他們在觀察、分析、思考的基礎上,自由地去探索,發現表現方法,變單一的臨摹學技法為探究創技法。
其三,在內容選擇上,力求能使符合學生的口味,能使學生很好表現的。在課堂教學上采用多元化的內容供學生選擇,這樣既體現了教學以學生為主,也為學生的自由發揮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參考文獻:
[1] 李明云著《兒童國畫入門》,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2] 杜 衛.陳鷹主編《兒童美育概論》,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3] 李如密著《教學藝術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