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
摘 要: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培養關系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力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已成為教學工作的發展之勢,而情境問題教學則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情境問題;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一、情境教學
1、情境教學的含義。情境教學以優化的情境為空間,以創設情境為主線,根據教材的特點、教學的方法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課堂上營造一種富有情境的氛圍,讓學生投入學科知識中。情境教學強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主動性,強調興趣的培養,提倡學生以已有的感性認識和知識體系為基礎,在實踐中逐步接受新的知識,在發展、創造中提高素質。
2、情境教學的必要性。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人才發展導向的轉變,加快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緊迫而重大的工作,過去單純的書本教育轉化為重在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激發創造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都向素質教育實行轉軌。
二、數學問題解決教學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其本身就蘊涵著創新思維的火花。
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是學生思維構造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在此過程中,學生是問題解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整個活動的設計者、促進者、示范者。教師主要通過設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和諧、民主、積極的氛圍,引導學生獨立探索,交流合作,反思概括,通過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建構起良好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與合作能力。
三、數學問題情境設置的策略
1、利用學生實際生活的經驗創設情境。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中的數理關系絕對不是毫無根據的、“形而上”的空洞,而是對現實生產生活的邏輯概括和高度提煉,從本原上說,數學就是生活的映照。因此,數學的教學也不能離開生活的實驗,只有最大限度地讓數學的學習與生活建立起緊密聯系,讓學生從數學聯想到生活,從生活聯系到數學,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情境設置的教學就是基于數學的生活本源來開展的。
2、利用實驗創設問題情境。數學既是一門系統的演繹科學,同時又可以看成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而且數學教學內容較為抽象,學生理解掌握起來較難,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設計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驗,引導學生從實驗中領悟數學知識的形成。案例2:在講“數學歸納法”時,由于數學歸納法比較抽象,許多學生對“一個與自然數有關的命題經過數學歸納法的步驟證明后是正確的”不太理解,特別是對它的第二步不理解,這時可以設置試驗情境:“多米諾”骨牌游戲:幾十張骨牌放在桌上,玩時將骨牌按一定間距排列成行,輕輕碰倒第一枚骨牌,其余的骨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依次倒下。可以看到,要使每一個骨牌都倒下首先需要第1個骨牌必須倒下以外,其次前面一個骨牌倒下后面一個骨牌正要緊接著倒下。
3、利用舊知識的片面性和不完備性創設問題情境。學生以前所學的知識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備性,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口巧設創設問題情境,引起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案例3:如在講雙曲線時,可創設情境,以前初中學過雙曲線,那么今天講得雙曲線與我們以前學得雙曲線是不是一回事呢,它們之間有什么不同呢?學生想探究結果,一定會抱著濃厚的興趣學習。
4、利用典故及帶有趣味性、知識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數學典故、趣味性的問題有時反映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有時反映了知識點的本質,用這樣的故事來創設問題的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提高數學的審美能力。案例4:在講概率時,讓學生了解這門學科的產生歷史:概率論產生于17世紀中葉,來源也是生活現實問題解決的理論概括,主要是分賭金過程中研究隨機現象規律。實際上,概率這一數學概念已經廣泛應用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經濟統計、保險計算等領域。對于概率理論發展脈絡的了解,學生會增強對學生與生活聯系的深切感受,從而提升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用數學來指導生活的濃厚興趣。
5、利用懸念創設問題情境。懸念是人對事件的發展變化所持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它對大腦皮層有強烈持續的刺激作用,使你一時猜不透,想不通,又丟不開、放不下。在課堂上設置懸念,能使學生因好奇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開啟學生的思路,活躍思維質疑、思疑、釋疑、再生疑。有益于學生對新知識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思維的火花。
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教學,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已經逐漸融入各類教學當中。在枯燥的數學教學程中,利用幻燈片、計算機等把相對枯燥、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使其變得立體、形象、生動。把學生帶入神奇的數學世界當中,體會數學的無窮魅力。通過初中數學教學整合的幾條途徑,可以實現“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各種能力的整體發展、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溝通,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數學學習過程變成了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相關學科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的過程,也是各種學習方式綜合發揮作用的過程。數學教學走向綜合化,根植于現實,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學在立足綜合性、著眼實踐性的同時,要重點突出數學性,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實踐證明,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不斷地產生學習需要和興趣,就要創設有關的教學情境,創設有效的數學問題情境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有利于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養成探求知識的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義堂;新課程理念與初中數學教學策略[M].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7);
[2] 葉 柱;初中數學教學新視界探真[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1);
[3] 劉 紅;淺談初中數學情境教學的特性[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4] 李祥兆;初中數學問題提出的實證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