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娜
摘 要:小學數學的愉快教學,關鍵在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把被動的學習變為學生自身的需要;要善于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活動,獲得成功,以增強成功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微笑;興趣;幽默;做數學;品嘗成功之樂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074-01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闡明了“愉快教育”的優越性。 開展愉快教學是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之一。愉快教學的核心是喚起學生對學習、對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兒童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學習,可以消除緊張的情緒,抑制學習中的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使內心世界變得活潑、開朗,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下面,就自己十多年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愉快教育談一點看法。
一、要把微笑帶進課堂
“微笑是教師職業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像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無論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決不能將其情緒帶入教室,若將不愉快的情緒傳染給學生,注定,這節課失敗無疑。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的基調,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
二、要精心創設學習情境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產主動的參與學習。因此,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要精心的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動機,使學生學習情緒達到最佳境界。例如在“長方體體積”的教學中,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首先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然后拿出一個長方體的土豆問:“怎樣求它的體積呢?誰能想出辦法來?”有的說:“切成碎塊拼出長方體求出。”有的說:“給一個長方體的缸里盛一半水,把土豆放進去,水面就會上升,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土豆的體積。”然后,教師對學生,作出肯定,這樣不僅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教師組織的有趣的聯系中,學得開心,學得靈活,學得扎實,學得愛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強。年齡越小,注意的穩定性越差。一節課中,學生學習了一段時間后,注意力就會分散。這時,教師要適時、適當地安排一些練習,穿插于教學之中,使兒童的大腦處在只有一個興奮中心的狀態。練習的設計要體現趣味性和層次性。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我用一個有趣的故事調動學生的興趣:有一天,0--9幾個數字娃娃做起了排隊游戲。9最大當上了隊長,就驕傲起來,看不起別的數字娃娃。他神氣的對0說:“你呀,表示一個物體沒有和我比起來真是太小了。”0聽了圓圓的眼睛里流出了眼淚,悄悄的走掉了。看到9這樣欺負0,1很不高興。他牽著1的手走過來對0說:“你看,如果我和0站在一起比你還要大。”9聽了非常吃驚。那么1說的話到底對不對呢?這樣創設出學習情境,課堂氣氛顯得生動有趣,學生的積極性大大的調動起來,老師也不用擔心學生一上課就走神,學習效果自然很好。
三、要充分利用風趣和幽默
恰當的風趣幽默,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許多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出現師生開懷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氣氛,這都得益于教學中的風趣與幽默。如在講"雞兔同籠"問題:"有頭38個,足88只,問雞兔各幾只?"時學生心算、筆算后仍面露難色。這時教師下令:"全體兔子起立!提起前面兩足!"學生開懷大笑。之后,教師說:"現在兔子和雞的足數一樣了,上面38個頭,下面多少足呢?"學生答:"38×2=76只。""少了多少足?" "12只",這時學生歡快地叫起來"有12÷2=6只兔子,32只雞"。
四、要讓學生參與“做數學”的全過程
學生不僅要在引進新知識、討論新知識的過程中積極參與,在鞏固新知識階段更應主動參與,要參與“做數學”的全過程。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一課,在鞏固新知時,我設計了一個套圈游戲。因為套圈游戲中存在著許多數學問題。游戲規則:套中小猴子42分、小豬17分、小羊25分、小鴨33分、小鹿20分、小狗37分。(1)你喜歡套取哪兩種動物,能得多少分? (2)套哪兩種動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誰還能提出數學問題? (3)套取哪兩種動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4)我套兩種動物得62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兩種動物?(5)猜猜看,每次套兩種動物,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套法?猜后,小組討論驗證,最后學生用5+4+3+2+1=15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到此并沒有結束,而是讓學生把這15道題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業本上,讓全體學生體驗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時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點,從而也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必須指出的是,提倡讓學生“做數學”,并非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恰恰相反,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僅不能削弱,還必須加強。
五、要讓學生體驗成功之樂
真正的快樂莫過于希望的實現和努力的成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在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體驗學習過程中艱辛勞苦的同時,通過積極的教學評價,使他們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品嘗到甘甜的學習成果,獲得心理上極大的滿足,從而激發更持久的學習動力。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意義”教學后,我以游戲的形式,設計了一個練習,幫助學生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具體做法是這樣的:通過電腦展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畫中有許多不同的事物。要求學生圍繞“把什么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幾份是它的幾分之幾?”進行思考,從圖中選取不同的事物,以“看誰說出的分數多”的形式進行練習。比賽結束后,答對的同學可以到老師處領獎品。拿獎品時,要根據老師的要求拿。如拿獎品總數的1/9、1/8、1/6、……拿對獎品的,獎品就屬于他,拿錯的不給予獎品。對于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試著提出還剩幾分之幾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當中,不僅及時鞏固了新知識,同時能夠激起他們的競爭意識和自我表現的欲望,使他們愛學數學。
總之,小學數學的愉快教學,關鍵在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把被動的學習變為學生自身的需要;要善于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活動,獲得成功,以增強成功的情感體驗。在學習中學生一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品嘗到甘甜的學習成果,便會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歡樂和喜悅之中。這樣,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就會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