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華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個兼具教書和育人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傳授文化知識,還更要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滲透、品德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正確的指引學生形成健康、高尚、遵守道德規范的正確的審美情趣,使他們能清晰的分辨出社會的善惡、美丑,成為一個既有知識,又有德行的有用之才。
關鍵詞:德育教育;中學語文;培育品格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9-005-01
語文教學有著很多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對增加人的聰明才智、提高人的素質涵養、陶冶人的情操等都十分重要。與此同時,那些蘊藏在文字之中的手足之情、莫逆之交、患難真情、赤子之心也能閱讀中得到身臨其境的體會。因此,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幫助我們在復雜的社會中分辨出人世間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對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幾點觀點。
一、閱讀優秀作品,培養愛國熱情
語文教材是情境美、語言美、情感美和教化美的完美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教材優美的文字,引導學生品析佳作,豐富其想象,領略語言之美,而且可以通過書中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熏陶。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三峽》時,教師可以通過發達的網絡把三峽美麗的風光直觀的展示給學生,通過多媒體視頻、幻燈片的播放,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三峽春冬的清榮峻茂、夏天的湍急水流、秋季的空靈肅殺,使學生沉浸在三峽美麗的風光之中,既品味文章的文字雋永、精煉的遣詞造句,又讓他們由衷的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這時的語文教學就融入了德育的方面,使他們更加熱愛具有悠久歷史的祖國。
二、創設情境教學,促進情感升華
語文是一門充滿魅力的藝術。教材中那些動人的和感人的故事往往能夠引起情感的共鳴,升華學生的情感,洗滌人的思想,凈化人的靈魂。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教師就可以別出心裁的設置教學情境,來感化、感染學生。把朱自清在火車站送別詩的那部分用多媒體展現,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朗誦,就可以使學生聽到父親的外貌描寫時感到震動。他穿過鐵道,要爬上月臺,就不容易了。聽到這里有的學生的臉上就已經紅了,說明已經被感動了。當朗誦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到它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就留下來了。這時可能有些女孩子就可能哭泣了。這說明學生和作者產生了心靈的感應,流露出真情實感他們已經融入課文的情境之中了。他們可能對聯系到父母,想到對父母的愧疚,對他們暗暗產生出感恩之情,感激之情。
三、代入情境,蕩滌精神,凈化心靈
記得我看到過一個情境化的公益廣告,非常的有教養意義。在看到自己媽媽為姥姥端水洗腳的稚嫩的孩子,他收到了啟發,自己也端來了一盆水為自己的媽媽洗腳。當看到這種場面時,我被感動得淚流滿面。后來,在作文課上,我就放映了這條廣告,學生他們都深受感動,寫出了對自己媽媽、爸爸、爺爺、姥姥、姥爺的真情實感,寫出了血濃于水的親情。這樣的語文教學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了無形的洗禮,產生了令人高興的變化。也可以運用歌曲為素材,來代入情境。比如《?;丶铱纯础泛汀稌r間都去哪兒》等,有意識的創造情景,運用播放器播放這兩首歌的MTV,讓學生感受骨肉親情。學生們都一起熱情高漲,這時,如果教師對此進行引導點撥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讓他們意識到無論我們這些晚輩有多忙,時間多緊,路途多么遙遠,都應該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家人,使學生的心靈在無聲中得到凈化。
四、善于捕捉教材的美好意義,加強德育教育
我們都知道,在我們欣賞美麗的文字是,有時也會有修身養性的功能,可以教會人要疏財仗義、要高風亮節,要坦坦蕩蕩的做事、明明白白的做人,不要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教會我們要有擔當、有責任心,甚至為正義事業舍生取義,要對弱者有憐憫之心。事實上,語文教材有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有教化的作用。例如,《岳陽樓記》里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識,就能給學生以愛國的德育教育;在周敦頤的《愛蓮說》里,贊揚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質,可以告訴學生要像蓮花一樣保持高潔的品質;在《屈原》中,那種不隨波逐流的做人的基本準則,都是德育教學的好樣本,對提高學生的品格有著很大的作用。
五、引導積累名言警句,開啟心智,啟發人世
在中學語文課本之中有很多的詩詞、散文、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這些作品既有這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學價值,也蘊含著一些獨具意蘊的名言警句。哪些句式凝練短小,但卻極具哲理和啟發的語句,是進行德育教學很好的素材。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的六位名人,在成功之前都經受了種種磨難,使學生產生要想成就事業,必然要從內心和身體經受磨練,不斷的增長知識,累積經驗,學會冷靜的克服和應對各種困難挫折的看法。在當今社會之中,無論是個人、單位還是國家,若要求生存發展,必須要具有憂患意識。具有憂患意識就是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德育教育目標。
總而言之,語文德育滲透無處不在,每堂語文課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洗禮的過程,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啟迪學生的心靈。在教學的過程中,讓中學生學會謙恭禮讓、寬厚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寵辱不驚、弘毅堅韌等優秀的品質,讓語文的教學不僅取得豐富的文化成果,也開發出德育之花,培養出品德高尚的中學生,未來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 俊. 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應用[J]. 中小學電教(下半月). 2016(01)
[2] 金 磊. 探討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現代職業教育. 2015(23)
[3] 呂 超.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之我見[J]. 現代職業教育. 2015(23)
[4] 姜桂琴. 中職語文教學改革探析[J]. 課外語文. 2016(01)
[5] 陳興才. 思辨讀寫:基于“批判”的傳統文化學習路徑[J]. 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