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厚瑤
摘 要: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如果說習慣能為一般學生的教育打下必要的基礎,那么對于智障學生則更為重要。智障學生智力遲鈍,能力低下,反應緩慢,生活自理能力和辨別是非水平比較差。因此,作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通過教育使他們能自立于社會,能自食其力,能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這是我們特殊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本人通過近幾年的特教工作進行了初步的探索與嘗試。
關鍵詞: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341-01
普通學生的生活習慣好培養,但智力有缺陷的學生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那就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多的精力去訓練,需要老師和家長去引導。智障學生很難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是非觀,這一切都會影響他們今后的人生。那么在學校里,老師該如何去引導、去培養智障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呢?對此,本人結合平時的工作經驗,對培養智障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進行了以下探討。
一、對智障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
要培養智障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明確的目標非常重要。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每周一早晨都要領學生學習育智學校學生學習規范細則、育智學校學生禮儀規范細則,又結合智障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提出具體的要求,如每次下課出去,在老師的提示或提醒下,要求學生把凳子都放到桌子下或看到地上有紙或其它垃圾馬上撿起來,并放到紙簍里再出去。在課下不得在樓道內追逐打鬧,注意安全。又如在康復訓練上,也向學生要求,要做到四點:①認真聽講;②積極主動地去訓練;③與其他學生搞好協作;④多動手,在實踐中掌握技能。總之,我會根據不同階段或不同情況,及時地向學生提出各方面的具體要求,使學生明確并認真落實。
二、日常行為好習慣的培養
教師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著重教育他們學會禮貌用語,能正確運用日常禮貌用語,“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能懂得日常禮儀,待人有禮貌,說話文明,講普通話,不罵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間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不隨意翻動別人的物品,不打擾別人的工作、學習和休息。在校園內如何尊敬老師,見面行禮,主動問好,接受老師的教導,與老師交流。、尊老愛幼,平等待人。同學之間友好相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欺負弱小,不譏笑、戲弄他人。尊重殘疾人。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尊敬父母,關心父母身體健康,主動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教導,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動打招呼。遵紀守法,注意安全,學會感恩,節約水電,愛護公物,不貪小便宜,做事之前先思考,不逞一時只能,腳踏實地,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做任何事情都得盡心盡力,不懶惰,善于珍惜每分每秒,學會與他人分享,不自私自利。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行為習慣,同時教育孩子和別人團結,有愛心,是他們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有愛心,因為教師從事的是一項愛心工作,雖然這些學生在個性特征、學習成績、行為習慣等諸多方面有所不同于正常學生,但在老師眼里,每個人地位都是平等的。我們要把特殊的愛撒給特殊的學生,只要他們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的教育就會有成果,超乎我們的想象。
三、培養智障生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布盧姆說過,“目標就是預期的成果”。在智障學生學習中,要讓智障生完完全全按照教材目標達到預期成果,是比較困難的。因此,老師必須根據智障生實際情況,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化,具體到詞語、具體到句子、具體到不同學生身上,才有望達到預期成果。
1、作業設計要合理
一直以來,寫,在學習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是反饋預期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沒有認真寫作業的習慣,對智障學生的學習非常不利。
智障生意志薄弱,行動、反應遲鈍,要讓他們養成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有一定困難。在課堂上老師要把教學目標具體到作業量和內容上,布置作業要少而精,盡量利用課堂時間指導學生當堂完成作業。
2、作業批改要及時
作業既是檢查學生,也是檢查老師。如果批改及時,不僅能盡快發現問題,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作業難度要視學生能力而定,評價要多給學生鼓勵和表揚性語言,以增加他們成就感,熏陶他們的語文素養。例如:作業完成良好的,我會畫上一朵紅花,并說:“你寫得很好,真棒!”對于有進步的我會畫上一個笑臉,用鼓勵的語氣說:“你有進步啦!真厲害!繼續加油!”這樣每個學生都喜歡寫作業,都養成了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四、家庭是養成智障學生良好習慣的基石
父母的職責之中,培養優秀的子女恐怕要重中之重。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孩子會走路、會說話、會穿衣等無一能離開父母的引領而成的。由此,家庭的教育就成為了孩子良好習慣形成的基石。但問題是:智障學生與普通學生不同,他們智力弱,模仿能力差,別人用幾分鐘就能完成的,他們可能要花費幾十分鐘,甚至要一天的時間。
因此,想要培養好智障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重要的是要把主陣地(學校)與(基石)家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首先,要制定一個家長言行規范的條約,并實力監測評價機構,,建立監測評價制度,使家長的言行成為孩子的“模特”。其次,充分利用家委會的功能作用,提升家長學校的教育功能,從而提高家長從事家庭教育的素質,設立交流匯報的平臺,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行為動向,有效引領子女強化規范的行為,讓其“行” 轉化成“習”“自然”的形成良好的習慣。
總之,培養智障學生養成良好習慣,是一個持久性的、艱巨的工作。雖然智障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出來的,但是,只要教師堅持不懈,發揮學校教育功能的主導作用,家校配合,一定可以幫助智障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為他們日后的獨立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 丹.個別化教育計劃中智障學生自我決策能力培養成效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年.
[2] 楊曉玲.兒童精神障礙及行為問題的矯正[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