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推進課堂進程,往往會來不及等待,就直接從思維進程跳到練習環節,導致一些學生對數學概念和數學規律理解不透徹。這時教師應給學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思考的時間,由此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策略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4-086
在教學中,有時為了盡快推進課堂進程,教師往往刪繁就簡,從思維進程直接跳到練習環節,導致一些學生吃了“夾生飯”,無法對數學概念、規律、定理等獲得深刻理解。那么,教師究竟該在何處靜心等待呢?
一、在有疑處等一等
孔子曰,學貴有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常常會遇到各種困惑,而這恰恰是需要激活學生思維的地方,此時教師如果能多點耐心,等一等學生,讓他們多一點時間進行交流和探究,就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空間,從而發現數學規律,深入理解數學概念,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工程問題”時,有這樣一道習題:劉老師給學校購買課桌椅,他帶的錢如果只買課桌,能買60張;如果只買椅子,能買90把。請問用這筆錢可以買多少套課桌椅?學生在審題時產生了疑問:這里為什么沒有總錢數呢?沒有總錢數怎么計算呢?這時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解法,而是應鼓勵并等待學生進行自主思考。學生經過討論,提出可以通過假設總錢數來進行計算。有的學生假設總錢數是540元,有的學生假設總錢數是360元,還有的學生假設總錢數是180元。根據假設的總錢數,學生列出算式:
540÷60=9(元),540÷90=6(元),540÷(9+6)=36(套);
360÷60=6(元),360÷90=4(元),360÷(6+4)=36(套);
180÷60=3(元),180÷90=2(元),180÷(3+2)=36(套)。
根據計算結果,學生又產生了困惑:為何假設的總錢數不同,但計算結果相同呢?此時教師再次耐心等待,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其中的規律:當總錢數呈現幾何倍數變化時,單價也呈現了相同的幾何倍數變化,因而總錢數除以單價,得到的數量就保持不變。
以上教學,教師在學生困惑的地方給予時間,耐心等一等,讓學生自主發現,進行觀察、分析和判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在難點處等一等
對于知識的難點,學生消化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要慢下腳步,多點耐心,等待學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出發,逐步找到適合的探索方式。
例如,在教學“搭配的規律”時,教師出了這樣一道習題:給你2個木偶和3頂帽子,想一想,可以有多少種搭配方案?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個習題的難點是讓學生在搭配時注意把握三個方面:一是有序,二是不重復,三是不遺漏。為此,教師等待學生給出反饋。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出四種方法:一是畫圖法,即用直觀圖表示帽子和木偶,逐一搭配;二是連線法,即用符號表示帽子和木偶,而后連線搭配;三是列舉法,即用文字表述出搭配方法;四是計算法,即2×3=6(種)。到底哪種方法更完整更準確呢?教師讓學生從交流體驗中滲透有序的數學思考方法,并結合計算方法實現問題解決。
以上教學,教師在難點處耐心等待,給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使其能夠自主發現規律,形成解決一類問題的經驗。
三、在分歧處等一等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他們思維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在動態的數學課堂中出現思維分歧也就在所難免。此時教師不要急于劃定統一標準,而是在分歧處耐心等一等,給學生一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們主動發現、辯論,通過碰撞和摩擦達成共識,最終實現對新知的理解,建構新知。
例如,在教學“負數的認識”時,學生對負數的大小比較存在著分歧,教師出示這樣一道習題:-5和-3哪個數大?學生沒有達成共識,為此教師讓學生分為甲、乙兩方展開辯論。甲方認為-5比-3大,因為以數軸上的0做標準,-5距離0相差5個單位,而-3則距離0相差3個單位,-5距離0更遠,所以-5比-3大;乙方認為-3比-5大,因為在數軸中,越往左邊的數越小,-5在-3的左邊,所以-5比-3小。為了說服對方,乙方再次提出,-5攝氏度的溫度比-3攝氏度更冷,所以-5<-3。通過辯論,學生對負數的大小比較有了深入理解,認識到在數軸上負數在0的左邊,因而距離越遠數反而越小。
以上教學,教師在學生的分歧之處,采用等一等的策略,讓學生自由辯論,不但提升了思維,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在匆匆忙忙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關鍵處放慢節奏,多等一分鐘,就能夠讓學生找到數學的樂趣所在,實現自主思考,綻放學生的思維精彩。
(責編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