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芳
摘 要:千百年來,很多散居在各地的客家人在當地生活和交往中并沒有完全混化于當地,而一直保留著客家先輩流傳下來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為人處世的觀念,甚至他們所講的方言也是保留著中原古漢語音的的客家話。這些都可歸結為客家文化意識的承傳因素在起作用。
關鍵詞:客家文化;幼兒園教育;精神文明
隨著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開展和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美德在教書育人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成為學生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助力。幼兒正處于一個人性格的成型期,幼兒園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將客家文化融入幼兒教學之中,成為幼兒教育從業者必需思考的重要問題。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對客家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稍作探析,希望對相關工作者能夠有所幫助。
一、客家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客家文化是依附于人們的習慣、日常生活、情感和信仰而產生的,是人們在傳承文化中最貼近現實生活與身心的文化,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于幼兒來說,民俗文化伴隨著幼兒的成長,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利用好民俗文化對于幼兒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的幼兒園教育,仍然是以傳統的書本教育為主,幼兒教師在圍繞教材進行教學活動時,大多忽略了幼兒生活環境中所包含的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失去了對幼兒進行客家文化教育的機會。
二、客家文化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
1.客家文化課程資料的收集和篩選
很多教師在授課時往往采用一些教材中固有的資料,對貼近生活和民俗客家文化資源缺乏了解。因此,應組織教師對民俗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首先應與教師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其了解民俗客家文化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意義。其次,發動教師和家長通過書籍、網絡、采訪等途徑搜集與客家文化相關的資料。再次,資料搜集完后,不應急于向幼兒灌輸,而是應先對資料進行篩選和分類,如相關的節日類如:中元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民俗藝術類如:剪紙,客家童謠中唱的如: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蟾蜍羅、咯咯咯、唔讀書、無老婆……而且將文明禮貌用語串起來用客家山歌唱出來,小朋友們也更容易接受??图胰诉€在兒歌中向兒童灌輸這種重文教的價值觀念。贛南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客家文化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讓小朋友們從小學習客家文化,不忘客家本色,更加熱愛我們的家鄉,是我們教學的初衷。
2.客家文化的運用
首先,要根據各個班級學生的情況來開展教研活動,并確定教學主題。幼兒園的學生普遍年齡較小,其愛好十分廣泛且變化性較大,因此,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來了解幼兒的愛好,并通過教研活動來對備選的客家文化園本教材內容進行篩選,根據教學目標來確定教學內容。如幼兒大班教學課程“好吃的客家美食”“客家擂茶”“我幫奶奶做臘貨拼盤”“家鄉的特產——數豆粑”“贛縣美食美名揚”“美味的贛縣小吃”等等通過念兒歌,引導幼兒了解家鄉各地的小吃,并說出自己知道的小吃名稱,中班教學課程“家鄉的土特產——陽埠腐竹”“畫龍舟”“做艾米果”等。幼兒因年齡的差異,其興趣愛好與需求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幼兒興趣的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并確定主題內容。
其次,每個班都必須進行規定次數的教研活動,活動形式不限,既可以是集體教學,也可以是分小組進行,活動內容應盡量結合主題,經年段組討論后再決定活動內容與形式。各組每月都須有幾名教師來進行磨課活動,在活動開始前確定好活動人員、具體內容和活動時間等,保證教學活動的質量。在教研活動中,還可以開展與教研主題相關的游戲,設置趣味性較強的問題,充分調動起教師參加教研的積極性,創造輕松的活動氛圍。
3.充分利用好本地教學資源
客家文化的教育應貫穿于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如可以將充滿趣味的民俗游戲貫穿到幼兒的活動環節中,為民俗游戲進入集體活動做好準備,如“丟手絹”“老鷹捉小雞”“滾鐵環”“踢雞毛毽或毛線毽”“坐轎”“斑鳩調”“贛南采茶戲”“抬轎子”等各種客家民俗游戲和音樂活動都需要幼兒了解贛南采茶戲的鄉土氣息,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讓其感受家鄉特有的文化特色。
4.注重積累與創新
在開展民俗課程的同時,還應注重民俗資料的積累,建立“民俗課程資料庫”,將各個班的主題活動一一記錄并建立檔案儲存,作為今后活動的借鑒。民俗課程因各個班級幼兒的年齡與知識層次的不同,教師應根據所教幼兒的年齡層次與知識水平,在原有課程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創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更加符合幼兒的實際需求。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幼兒的民俗文化教育,是振興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塑造幼兒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并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陳昕.客家文化區幼兒園課程編制與實施的現狀研究:以江西省瑞金市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3(5).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