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瓊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素質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產學合作長久以來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以目前的情形看,高職教育產學合作的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本文探討了如何建立高職教育產學合作長效機制。
【關鍵詞】高職教育 產學合作 長效機制
高職教育是我國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時間比較短,畢業生素質逐年下降,就業困難。產學合作作為一種比較優質的教學模式,在某些程度上解決了目前的困難,有效提高了教學成效,實現了教學目標。另外,通過產學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逐漸加強。文章主要對高職教育產學合作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一、高職教育產學合作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職教育進行產學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習的過程,逐步完成從學校到企業的過渡,逐漸讓更多的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在社會中的發展前景。然而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很普遍,只注重對學生傳授理論知識,忽略了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偏離了教學目標,以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
(二)產學合作的實施環境和發展條件不完備
產學合作就是學校與企業之間進行合作,對學生進行定向培養,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專門學習一種技術,然后畢業后進入企業實習或工作。但是企業卻很少參與定向培養,學生在實習期間也得不到企業的引導,長此以往,學校很難培養出優質學生,而企業也無法得到所需的人才。另外,高職院校對產學合作投入人力、物力、財力有限,不能為產學合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也就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培養。
(三)產學合作模式沒有更加深入
目前的產學合作模式還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在產學合作的教育模式中,企業的作用只是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的地點而已,對學生整個的教育、學習的過程并沒有過多地參與。企業在合作中只是單純地招收工作人員,為節約成本,獲取最大利益,對學生的培訓投入不夠。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需要與高職院校更多地開展產學合作,而企業的消極態度給產學合作的深入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模式改革策略
(一)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
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場所,但是現在社會對高職院校持有偏見,使得學校在招生方面有所限制。因此,政府需要將社會對高職院校的偏見進行糾正,讓社會人士能夠正確地認識高職院校[1]。政府可以對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進行宣傳,讓人們了解高職教育在就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并通過相關的政策支持,調動校企雙方開展產學合作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校企雙方的共贏。
(二)重視企業在產學合作中的作用
企業作為高職教育產學合作的合作者,是產學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礎。實訓基地是企業和學校開展合作的主要載體。在合作的過程中,要腳踏實地,不能形式化,要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有限資源和技術對學生進行培養,并在學生實訓的過程中給予指導和評價。企業為學校提供更好的發展條件,使學生和教師更好地發展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2]。
(三)高職院校為產學合作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高職院校開展產學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加專業、更具有技術的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以社會需要為基礎,對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準確把握,使自己能夠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學校在產學合作中要及時與企業進行溝通,了解企業對于人才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3]。企業要派遣專門人員對學生進行技術指導,讓學生提前了解企業崗位所涉及的各種不同的知識內容,以及企業的發展方向及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自身的學習方向,教學與實際情況相結合,以保證產學合作的有效發展。
三、結束語
職業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高職院校在專業的設置上首先要以市場需要為基礎,充分考慮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學校要經常與企業進行聯系,掌握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然后根據企業的需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學校也要與學生進行溝通,讓學生了解現在社會上的就業狀況,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從而實現產學合作模式的長期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譚屬春.試論高職教育產學合作的長效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07):81-83.
[2]高鈺.淺析高職院校產學合作教育模式[J].課程教育研究,2014(13):25.
[3]唐義玲.淺析高職高專院校產學合作教育[J].文學教育(中),2013(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