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國 丁秀蘭
摘 要:情境教學,又被稱之為情境或學習情境,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氛圍和實實在在獲取知識的一個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的、多形式的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各種潛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探究性,讓學生在樂學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教師;新課標;教材;氛圍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8-0168-16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64
一、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理解是實施情境教學的關鍵所在
在組織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再讓學生坐在教室內被動地接受知識,使學生成為純粹的信息接收器和儲存器,而應該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以“情”來感染學生,以“情”來激發學生,使學生保持愉快輕松的心情,在樂中學,在學習中體會學習本身的樂趣。如何做到這一點?這就由教師本身的素養所決定,這也就要求教師要具備多種能力,并能恰當運用到教學實際當中。
首先,廣大教師對情境教學認識的程度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對情境創設的能力是運用情境教學的首要條件。為此,要實施情境教學,教師首先需要更新觀念,多學習,多研究,多實踐,用情境教學的基本理論來充實自己,從而擺脫舊觀念和舊模式的束縛,來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其次,要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和民主的學習氛圍。情境教學的本質是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和積極體驗課堂,從而實現課堂中知識、能力和情感的三維雙贏,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情境教學實踐都證明了這一點。如情境教學的創立者李吉林教師、福建福甫的許玉香教師等,他們之所以在情境教學的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成績,首先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另外,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師要“蹲下來”看學生,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用兒童的心靈去體驗世界,自覺地與學生“相似”,和學生平等相處、平等交流,當學生的參謀和顧問,教學相長,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說教者。
再次,教師要能夠調動各種資源選擇恰當的情境素材進行教學。一名教師所具備的各種基本能力以及創新素質決定了他對情境教學方法的開展和應用的效果。綜合素質強的教師,可以調動各種基本能力從生活中捕捉恰當的教學情境,在教材中挖掘情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情境,巧妙地結合各種教學原理,利用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教學情境,從而使情境教學在課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境教學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
創設教學情境,必須立足教材,從教材出發,緊扣教材,所有的情境必須服務于教材,以利于學生掌握教材內容。同時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一定要生動有趣,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情緒,喚起他們的主動學習的意識,引導他們自主探究,為達成有效教學創造條件。另外,創設的教學情境還必須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尋找知識的切入點,緊扣教學環節,緊扣知識和技能,讓情境有效地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
創設教學情境,教室還要根據大部分學生的接受程度來創設教學情境,這里要注意教學情境的設計不僅要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而且要做到既便于解決當前教學的問題,又能夠引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盡量讓學生自己來體會,自己來思考,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時時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
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探究氛圍、競賽氛圍和合作氛圍,需要教師創設合適的情境
良好的學習氛圍、探究氛圍、競賽氛圍、合作氛圍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和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而且可以使學生能長時間保持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狀態來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最佳效果。同時由于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持久,往往被一些無頭事物吸引而轉移,所以教室在創設教學情境一定要以趣制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自身出發,立足教材,立足學生,積極、科學地創設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從而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活教材內容,激揚學生思維,這樣我們的課堂一定會精彩,學生得到的知識一定會更豐富,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會更加廣闊。